萬曉禮
摘? 要:從老舍個體文化構成來看,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同樣,在老舍的小說里,也鐫刻著深厚的儒家印記。事實上,在老舍的小說里,流淌著對儒家文化的眷戀,眷戀中亦有批判的復雜心態。我們將結合老舍小說,探析其文化自覺態度,并著重從小說人物的“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等視角,揭示與儒家思想的淵源糾葛。
關鍵詞:老舍;儒家文化;淵源關系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6-0-02
文化本身是發展、融合的,回溯中國文學,其傳統文化的風貌更趨顯著。不同的作家,在文學理想里,或憧憬圓滿,或向往浪漫,或寄寓玄妙,或沉浸當下,這些差異性,與創作主體的自我文化心理、價值取向有直接關系。同樣,在現代作家群體里,老舍無疑是一個復雜文化的綜合體,既有中西文化的碰撞與積淀,又摻雜著滿漢文化的融融與蘊積,更流淌著平民文化與學術文化的藝術結晶。在此,我們將從老舍筆下,來梳理其儒家文化及其印記。
一、批判與眷戀:老舍割舍不斷的儒家文化
從時代來看,老舍對儒家思想的認同,與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有較大關系。每一位作家,其內心的文化情感是連續的、深沉的。儒家文化對老舍的影響,也曾有過懷疑和否定,但無法回避的是,傳統儒家思想在現代作家的審美心理積淀是客觀存在的。早期,西方文化攪亂了老舍對儒家文化的堅定心態,特別是西方反叛傳統的理性意識,也曾進入老舍的文化藝術審美思維。不過,這種批判,包含著對儒家思想的眷念。老舍自己曾提到:“如果沒有‘五四運動,我可能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小學教師、恭恭順順的侍奉母親,規規矩矩的結婚生子。”可見,五四前的老舍,對儒家思想的認同是深刻的,也將成為儒家文化生活范式的主導理想。老舍在接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學習中,母親是其最重要的文化啟蒙者。老舍也強調“母親是一個愣挨餓也不肯求人的,但對別人是很義氣的女人”。從母親的教育中,老舍學會了節儉不奢、學會了尊老慈幼,學會了助人為樂,學會了重道貴義等傳統品質,這也是老舍人生經歷中最難以磨滅的文化記憶。
五四后的老舍,特別是新文化價值理念的出現,對老舍的人生及文藝創作也帶來了直接影響。老舍曾經談到:“新文化的價值,讓我意識到了反封建,讓意識到了人的尊嚴,讓我意識到人不能作為禮教的奴隸。”盡管在這個時候,老舍也曾懷疑過孔圣人,但對于理性的態度的,讓老舍意識到自己應該肩負起理性審視文化的職責。與其他新文化啟蒙者一樣,老舍的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感,構筑成老舍及其文學世界的精神結構。也在其小說創作中,表現出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如儒家文化所鑄成的國民劣根性意識,以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宗接代意識、長尊幼卑的倫理意識、女人為禍水的偏見意識、恪守祖訓的規制意識、君臣父子兄弟的等級意識、茍且偷生的中庸意識等等。在老舍的《老張的哲學》里,從文化批判上來為我們呈現了趙姑母性格,趙姑母是普通婦人,其言行卻深受傳統文化禮制所束縛。面對生活中的人與事,以家、祖宗為中心,來立身處事。在老舍的《離婚》里,張大哥以“媒人和反對離婚”為使命,既妥協于傳統文化,又充滿了對兒子理想人生的期待。做事不要太認真,謀得一官半職,擁有一個賢內助,會生白胖小子。這些典型的儒家人生信念,在老舍筆下將“嘲諷”與“指斥”進行了淋漓書寫。當然,老舍對儒家思想的批判中,又寄寓了神往,在其憤懣的語言中,也帶著對儒家文化的脈脈深情。在《駱駝祥子》里,老舍將與人為善的精神品格進行肯定與宣揚,“誰也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深厚力量,而一腳把它踢開。”老舍在喚醒民眾團結抗戰中,又力挺儒家傳統文化,抵御外敵入侵,從儒家思想中來挖掘民族凝聚力。
二、鄉土意識與家國情懷:老舍對儒家文化的多元闡釋
老舍出生在北平,對北平的人和事是熟悉的。酸梅湯、杏兒茶,可以說,老舍對北平的情感透露出深深地鄉土情結。戀鄉是現代作家文學創作的重要主題,一如其他作家,老舍對故鄉的依戀也是一往情深。老舍曾不止一次地談到:“北平是我的老家,每想起這兩個字,立刻就有‘故都景象在我心中開映。”在儒家思想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生的發展理想,而“家”與“國”是構成傳統仁人志士精神理想的重要內容。“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是傳統家庭倫理情感的重要規訓,同樣也刺激著國人追求功名利祿,立身揚名于后世的家國理想。在孔子的信條里,離開父母之邦,感喟“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屈原在棄國遠鄉時,對鄉土的思念,慨然“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在對鄉土的眷念中,同樣也積淀了老舍的思鄉情感,反映在其小說創作中。老舍的《想北平》、《憶北平》,將北平作為念家之地,從中來表達漂泊的離鄉之愁,對家鄉的牽掛與惦念。老舍曾在文中寫道“北平是一條清溪,每一次探手,就能摸上條活潑的魚兒來”。在老舍幼時的記憶里,北平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熟悉,都足以激發老舍的懷鄉情感。
從老舍小說的文字里,山水名勝古跡,如同胡同、店鋪一樣,都是真實的,絲毫沒有陌生感。盡管離家時間很漫長,但每當回憶往事,都會感覺分外甜美。如在《老張的哲學》里,我們可以領略殘破北平的街景;在《趙子曰》里,我們可以像主人公一樣騎著毛驢逛白云觀廟會;在《離婚》里,可以走進寧靜的四合院;在《四世同堂》里,又走進狹長的胡同,領略北平每一處獨特而紛呈的畫卷。北平是老舍的精神故鄉,儒家思想倡導“禮儀”,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從禮儀風俗文化里,老舍對北平的愛,將自己與北平粘合在一起。同樣,北平作為中國的古都,同樣也在傳統禮儀文明中熠熠生輝。老舍痛恨傳統禮儀中的講排場、重面子、繁縟禮節、忍讓哲學,卻又不自覺地展現淳樸的人情禮儀。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寫道:“連走卒小販全另有風度”。作品中不同的人物角色,但都文質彬彬,舉止恭敬有禮,態度和藹可親。如祈老人一生講究“和氣生財”,“寧可吃虧,而決不帶著怒氣應對任何事”。還有在《正紅旗下》里諸如大姐、福海二哥,請安動作合乎規矩,穩重瀟灑。這些令人心馳神往的思鄉之情,承載著老舍對傳統家國的眷念,也流淌著儒家文化的精神旨趣。
三、舍生取義與殺身成仁,蘊藏著老舍的生命觀照
對生死的選擇與理解,在傳統儒家思想里,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占據重要地位。儒家認為,生命的價值“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而“道義”價值尤甚。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蘇武“渴飲血,饑吞氈”;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儒家文化中對生命個體的人格尊嚴、報效祖國的一片丹心進行了生動詮釋。老舍的小說中,同樣也對“生”與“死”的理智取舍。老舍曾談到:“為了民族的正氣,我們寧貧死,病死,或被殺,也不能輕易地丟失了它。”這種對儒家道德操守的追求,對生命理想的歸宿,展現了老舍的“氣節”。在《老張的哲學》里,車夫趙四敢于殺官濟貧,同樣也是老舍生命意識的一種強烈意愿;在《離婚》里,丁二爺義無反顧地行刺流氓小趙的俠義之舉,也是維護張大哥女兒秀真的安全。從這些人物故事中,雖然著墨不多,但卻展現了老舍的生死觀。在《哀啟》中的老馮,舉刀揮向敵人;在《人同此心》中的老婆婆,她不識字,卻巧妙幫助三個青年收拾日本兵。從對平民“士可殺不可辱”的傳統生命觀,來表達人的氣節與尊嚴,正是對儒家生死選擇方式的最熱烈的贊歌。
參考文獻:
[1]王曉琴.老舍文學世界:民族精神啟示錄[J].民族文學研究,2006(04):49-53.
[2]莊春梅.從《老張的哲學》看老舍早期生命觀[J].江漢論壇,2013(11):95-98.
[3]謝昭新.老舍與儒家文化[J].江淮論壇,2014(01):170-17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