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克拉多克夫人》是毛姆在創作前期的一部成功的作品,被認為代表了毛姆小說方面的極高成就。小說以一位衰落大家族的小姐伯莎與佃戶家兒子愛德華之間的情感糾葛為主線,真實地刻畫了當時英國肯特郡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狀態。這部寫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小說,通過描寫小說人物之間在情感互動過程中的失效,揭露了當時社會背景下隱藏的互動危機。
關鍵詞:毛姆;《克拉多克夫人》;情感互動;失效
作者簡介:曾贊,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6--01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是二十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雅俗共賞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著作頗豐,無論是小說、劇本、評論、隨筆、游記還是回憶錄,都廣受好評。我國的毛姆的研究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逐漸展開,盡管研究的時間不長,但是成果頗豐。研究者們主要將視線集中于《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和《人性的枷鎖》這些后期的作品上。《克拉多克夫人》是毛姆早期的作品。近年來,有研究者從女性主義視角對小說進行解讀;還有從文體學的角度來對小說進行分析。不過,鮮有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對小說進行探討。
小說的背景是處于沒落的貴族階級即將被新興資產階級取代的轉型時期。伯莎,一位衰落大家族的小姐,她依舊保持著貴族階級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竭力避免參與到下層階級的互動之中。情感互動是“兩個人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進行的情感轉讓,使一個人情不自禁地進入對方的感受和意向性感受狀態的過程,它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結合在一個共同的或共享的情感體驗領域之中。”(魏中軍,孫安跡 203)本文通過分析在親情、友情和愛情中雙方缺乏共享情感體驗,而最終出現互動關系危機。
伯莎和波莉姑姑之間依戀的缺失是親情互動的失效。由于父親的去世,波莉姑姑因此成為了伯莎的監護人。盡管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她們之間相互保留隱私,且在精神上相互獨立。波莉姑姑本應照顧伯莎,但她對于伯莎極少過問,就連婚姻也是伯莎自己做主,波莉姑姑采取的是不過問、不干預的態度?;楹蟮牟萑肓藧矍榈臍g愉中,對波莉姑姑采取的是忽視的態度。波莉姑姑善于分析人物內心,她熱衷于暗地里分析伯莎的婚姻,就是不愿與伯莎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伯莎與愛德華結婚后,波莉姑姑離開了萊伊府,在伯莎與愛德華的婚姻為出現危機之前,她們之間相互沒有交流。在伯莎與愛德華產生矛盾想要逃離時,伯莎寫信給波莉姑姑,波莉姑姑并沒有對伯莎的造訪感到意外甚至沒有過問其逃離的緣由,伯莎對波莉姑姑離開萊伊府后的生活也沒有表現出關心。本應是相互關心和照顧的倆人卻幾乎是相互獨立,彼此溝通的缺失使得互動的失效。
伯莎與格洛弗小姐之間情感共鳴的缺乏勢友情互動失效。格洛弗小姐善良、自制和無私,她把哥哥-格洛弗牧師視為主心骨,同時也認為他是基督牧師的典范。當伯莎處于失去孩子的痛苦時,格洛弗小姐因為受責任心的驅使于是便對伯莎報以關心,伯莎卻抗拒滿足于格洛弗小姐虔誠的安慰。為了讓伯莎擺脫痛苦,洛弗小姐送給伯莎一本大字體的祈禱書,為的就是能撫平伯莎受傷的心靈。格洛弗小姐并沒有真正替伯莎感到難過,也從來沒有真正的關心過伯莎,她只是在替她哥哥履行職責。這種關心反而成為了伯莎的負擔。格洛弗小姐對待伯莎的態度是積極主動的,而伯莎對格洛弗小姐卻表現出極少關心。因此格洛弗充滿負擔的關心和伯莎的漠然使得她們之間的友情處于失衡的狀態。
伯莎與愛德華之間情感交換的缺失是愛情互動的失效。情感交換指的是在具有期望情感回報的關系中進行的情感投資。上層階級的伯莎追求的是愛情的愉悅,她認為愛是生命的全部,沒有了愛,生命也就沒有了意義,伯莎儼然成為了愛情的附庸。農民階級的愛德華卻是個追求實際的人,不愿成為情感的附庸。面對伯莎瘋狂的愛戀,愛德華冷靜且冷漠。伯莎瘋狂的愛戀在愛德華身上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時,于是她逃離了愛德華的身邊。愛德華卻認為萬事萬物都應有個限度,畢竟生活中愛情不是唯一。相比于愛情,愛德華更注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地位。伯莎和愛德華都未能在對方身上獲得相應的情感回報,這就使得她們之間情感交換的失效。
結論:毛姆善于講故事,他對社會鄙俗的揭露,對人際互動中的冷漠、隔絕和孤立,引發人的思考。在這個新興資產階級即將取代貴族階級的社會轉型時期,貴族階級還相當滿足于一切照舊的念頭,對新興的資產階級卻十分鄙視。階級間的差異就使得互動不能良好的進行。小說中情感互動的失效主要表現在親人之間有失依戀的互動;愛人之間的互動缺乏情感交換;朋友之間的有失平衡的互動。在小說結尾,伯莎厭倦了愛情和憎恨,厭倦了友誼和知識,厭倦了逝去的歲月。伯莎產生的這種厭倦感是各種關系互動失效的結果。但毛姆也提到,她的思想漫游到未來,她決定離開布萊克斯達布爾。現在她在認識已經沒有羈絆。她終于、終于自由了。盡管產生了厭倦感,但思想漫游卻體現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參考文獻:
[1]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克拉多克夫人[M].徐紅燕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2]諾爾曼·丹森.情感論[M].魏中軍, 孫安跡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