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財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生產大國。從2000年開始,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值連續七年排名世界第一,2016年產值首次突破24萬億元,占全球產值比重1/3強。隨著全球經濟體傾向于區域間經濟合作的發展模式,我國裝備制造業受到來自國際市場競爭環境的影響,面臨著產能過剩、新型貿易壁壘等問題。產品核心競爭力不足,技術創新人才缺乏一直制約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基于2006—2016年我國裝備制造業數據,并從細分產業的角度出發,本文將我國裝備制造業劃分為“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機械制造業”七個大類進行研究。
新一輪國際分工爭奪戰伴隨著全球經濟結構調整而展開,世界各國都在調整本國的制造業發展體系。2012年美國啟動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2013年提出了“德國工業4.0”戰略,2015年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發展藍圖,目的是打造“制造強國”構想,它將與“一帶一路”規劃互為支撐,有利于我國裝備制造業進行高效率、促發展的貿易合作,開拓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
近十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值穩步上升,從2006年的105382.8萬元上升到2016年的408140.99萬元,增長了3.87倍(見圖1)。最近五年的增長幅度維持在5%—14%范圍內,與2007—2011年11%—28%增長的幅度相比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放緩現象。

圖1 2006—2016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 單位:萬元數據來源:《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07-2017。
具體而言,交通運輸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位于前三位。尤其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產值比重上升最快,由2006年的19%升至2016年的25%,成為了裝備制造業各細分產業中占比最大的行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雖然從2006年31%降至2016年24%,但是其所占比重仍然排名第二。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如通用設備制造業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比較穩定,基本維持在9%左右(見圖2)。

圖2 2006—2016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中各細分產業比重 單位:%數據來源:《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07-2017。
可見,我國產值增速較快的裝備制造業主要分布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及對生產技藝要求較高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如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傳統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如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在營業收入、利潤、總資產方面不如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
裝備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各細分產業總資產呈逐年上升趨勢(見圖3)。其中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業的增幅最大,由2006年19606.81億元增長到了2016年92199.26億元,增長4.7倍,平均年增幅度為16.7%。通信設備制造業緊隨其后,由2006年20500.94億元增長為2016年79055.49億元。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總資產也在逐年增長,但是相比增幅較小。
利潤方面呈現同樣增長趨勢(見圖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金屬制造業三者年平均增幅最快,分別達到23.1%、19.9%、19.8%,而通用設備制造業相對較小,為14.3%。由此可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經過十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裝備制造業中重要的產業。

圖3 2006—2016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細分產業總資產 單位:億元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2017年。

圖4 2006—2016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細分產業利潤總額 單位:億元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2017年。
我國裝備制造產業規模雖然逐年增長,但是在資產、利潤增幅方面卻有所下降。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裝備制造業總資產增長速度保持在11%—36%區間。2008年之后,除了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和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之外,其余產業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降幅最大,從36%降至27%。相比之下,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由11%增長至27%(見圖5)。從整體發展上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近兩年增速出現放緩的趨勢。由2007年17%—30%的增長速度放緩至2016年3%—18%。

圖5 2007—2016年我國裝備制造業資產增長速度 單位:%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年。
利潤方面趨勢大體相似,主要表現為先增后減,再增再減的形式。在2010年至2012年間,所有細分產業的利潤增速均出現下降情況。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下降幅度最大,從原先59%的增長速度下降為-4%,降幅為63%,整個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長速度變得較為平緩,集中于-3%—14%范圍內(見圖6)。

圖6 2007—2016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長速度 單位:%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7年。
從2007年起,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呈現先下降后回穩向好的趨勢。2007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出口總值為3616.9億美元,2009年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為-13.85%,此后逐年回升,2015年進出口總值達到了6665.06億美元,是2009進出口總值的1.8倍。從產品進口和出口方面上來看,二者與進出口總值發展情況大體相似,都表現為2008年增長速度出現明顯下降后逐年回升。在2007—2015年近十年的發展時間里,我國裝備制造業貿易一直處于順差地位,并于2015年達到峰值1110.0億美元,詳見表1。

表1 2007—201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出口總值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機械工業年鑒》2008-2016年。
過去近十年的時間里,亞洲區域一直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的主要貿易市場,長年保持在50%左右,歐洲地區保持在27%左右。北美洲地區占比維持在13%—16%范圍內(見圖7)。
進口方面,亞洲區域亦是我國裝備制造產品進口主要市場,2007年的進口比重為57%,在2015年降至了49%。歐洲地區所占比重由2007年32%上升為2015年37%。北美洲地區所占比重較為穩定,維持在9%—13%范圍內(見圖8)。
出口方面,亞洲地區和北美洲地區占比較為穩定,前者維持在47%—50%,后者維持在17%—19%。而歐洲地區,由2007年23%降至2015年18%。總體而言,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出口分地區占比情況較為穩定。

圖7 2007—201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進出口總值分地區占比數據來源:《中國機械工業年鑒》2008—2016年。

圖8 2007—201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進口分地區占比數據來源:《中國機械工業年鑒》2008—2016年。
“一帶一路”合作的推進,必然要求我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幾個問題:一是行業起步晚,基礎差;二是行業整體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合作所帶來的契機并未有效結合;三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地區發展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東北、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四是缺少政府對產業區域分工協作制度設計,存在產業政策不到位情況,例如雖然有24個省份在“十三五”規劃中將裝備制造業列為發展重點,但是多數裝備制造業企業仍然沿襲傳統發展模式,導致我國裝備制造業出現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等一系列問題。
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長期短板是缺乏技術創新的部門,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導致產品集中在中低端。多數產品是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升級和改造,缺乏企業自主知識品牌,各項核心技術依然依賴進口,導致產品附加價值低、企業盈利能力有限,企業規模不能提升。另一方面,產品利潤少進一步限制了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研發,整個企業處在被動發展的狀態。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擁有的勞動力人口達到了7.8億,為各個行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我國裝備制造業以加工制造為主,也享受著人口紅利的優勢。但是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我國正面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口紅利逐步縮減的困境,而東南亞國家在中低端的制造業上開始發力。另一方面,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對科學技術研發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雖然我國裝備制造業從業人員人數較多,但是高科技人才所占裝備制造業就業人員比重低于1/10,高科技人才依然嚴重稀缺。
裝備制造業企業創新研發、國際市場開發、制造技術水平提高,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目前裝備制造業中的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只能依賴于政府撥款和銀行貸款。因為融資門檻較高,同時銀行認為裝備制造業技術研發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很多企業很難從銀行獲批貸款。另一方面,企業因無法從銀行獲取貸款從而轉向民間融資,但是高額的貸款利息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壓榨企業的盈利空間。單一的融資渠道限制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速度。
產業集群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集聚效應使得相關企業能夠共享資源,降低生產成本,促進企業專業技術的發展及效益最大化。雖然我國目前制定了相關的產業發展規劃,建立了許多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園區,但是大多數企業出于競爭考慮,不愿意將自身擁有的核心技術共享,使得產業集群僅僅在形式上實現了簡單的地域性集聚,大量企業仍處于工業2.0階段,難以建立內在的集聚優勢。區域集聚內的一些企業由于缺乏業務聯系和技術交流,導致缺乏核心競爭力,進而逐步被市場淘汰。此外我國的產業集聚基礎設施還較為落后,缺乏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相關配套,這些都使得產業集群的優勢難以發揮。
波特的鉆石模型多用來分析某個國家(地區)的某個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因素。運用鉆石模型對我國裝備制造業在生產要素配置、市場需求條件、相關支持性產業、企業自身戰略目標、機會、政府政策六個方面進行研究,有利于研究我國裝備制造業存在的問題,找到培養和提升競爭優勢的方法。
初級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等。我國遼闊的地域、豐富的礦產資源、天然氣、稀土礦儲量等自然資源,使得我國裝備制造業在生產原料上具有極大的天然優勢,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高級生產要素是指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技術研發投入、人力投入才能獲得的要素,這些要素很難從外部環境獲得。我國裝備制造業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有助于降低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成本、減少發展阻力。
產業發展動力主要源于市場需求,波特認為市場需求對于一個企業的壯大至關重要,可以通過專攻市場需求的某個環節以便在國內市場上站穩腳跟,進而支持企業在國際市場拓展業務。一方面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國際市場需求走低,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趨勢出現一定程度萎縮,增長速度相較以往明顯放緩。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對能源設備和基礎設施的需求量持續增長,這將為我國裝備制造業提供參與產業新分工的機會以及廣闊的市場空間。
波特認為單獨的企業很難在國際市場中占據有利的競爭優勢,是否具備相關產業和上游企業支持對于提升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上下游企業不但為相關產業提供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相關企業之間將形成有益的良性互動機制,在一定范圍內形成產業集群。
鋼鐵企業作為上游企業關系著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成本及效益。2016年我國鋼鐵產量占世界鋼鐵產量的50%,產地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蘇、山東三個省份,三省鋼鐵總產量達到3750萬噸,占比合計46.5%。另一方面,輕工業作為下游企業關系著裝備制造企業的市場需求。2016年,我國輕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實現24.7萬億元收入,在利潤總額方面達到1.6萬億元。但是,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導致鋼鐵產業、輕工業出口持續下滑,增速放緩。原材料成本上升影響我國裝備制造企業,而裝備制造企業影響輕工業的發展。可見,只有實現我國各行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為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供有利保障。
企業戰略目標的設定決定了企業的前進方向,良好的企業結構明確了內部每一個成員在這個企業中所擔任的具體角色,同業競爭在提升本國企業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將形成良性國內市場競爭,為企業帶來持久的國際競爭優勢。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已初步形成西部地區為基礎,東北地區、珠三角地區為側重,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核心發展的五大產業集聚區。產業集聚區的形成在地域范圍內帶動了周邊地區與之相聯系的產業發展,產生具有地域性的產業集群效應。中西部地區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推進,成為了裝備制造業發展格局中的重要補充地區。隨著國際市場進一步的拓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將會向更為優質的地域集聚,諸如經濟發達地區、科技人才和技術密集地區。
在所有六個因素中,機會對企業而言稍縱即逝。當面臨全球市場重大變化、國際市場或本國市場需求劇增、核心技術創新更迭等情形下,這就要求企業具備一定的敏感程度,抓住可能存在的機會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制造業的五項重大工程包括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這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絕對是利好機會,與此同時,裝備制造業應該牢牢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開拓沿線市場。
政府在行業發展中的主要作用是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且公平的市場環境。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生產要素影響企業的發展,如為企業提供難以取得的資源或是放寬資源取得的標準;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制定貿易保護政策來維護本國企業的利益;此外,政府可以通過制定行業發展規劃來促進相關企業的發展,實現區域性產業集群,提升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政府亦通過制定政策來保障裝備制造企業的穩健發展。自2006年以來我國依據裝備制造業發展形勢和國際市場環境,先后出臺了規劃政策扶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政府扶持讓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基礎配套水平提高、科技人員培養受到重視、技術研發能力提升。這些政策措施都為裝備制造業實現穩健發展的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詳見表2。

表2 2006年以來我國出臺扶持裝備制造業相關政策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政府網資料整理。
《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實施,要求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優化調整,以此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這就要求產業升級轉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堅持國際化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應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契機,加入更高層次的國際分工合作中。
在“一帶一路”合作背景下,政府要從實際出發,立足于企業現有的科技資源和產業基礎,完善行業發展規劃、制定發展戰略。一方面,借助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合作契機,找準比較優勢及自身的國際市場地位,進而開拓沿線地區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市場。另一方面,對于傳統的裝備制造業政府應從市場需求和區域分工協作方面進行全新的產業布局,加速傳統裝備制造企業向新型企業升級改造進程,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更高層次的資源配置。
長期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國際市場的制成品主要以機電產品為主,高新產品出口僅為27.4%,主要源于該行業核心技術依賴于進口。我國裝備制造業應加強產業技術建設,努力構建創新技術體系。一方面國家應大力推進我國自主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對企業的高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建立裝備制造業國家級研發基地或研發中心,鼓勵自主創新,提供資金扶持自主研發,鼓勵企業培養技術研發人員。另一方面,企業要加強自身的科學技術研發能力,加大技術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和自身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的保護力度。
經濟進入轉型時期,低附加值產品向智能化信息化高端裝備轉型,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性人才。針對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專業技術研發型人才短缺的狀況,一方面完善專業型人才培養機制,跳出傳統禁錮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機制的束縛,建立健全激勵制度,加速創立高技術專業人才隊伍。另一方面,用好海外人才引進機制。完善現有國際化人才交流機制和信息平臺,邀請優秀海外華人歸國,給予國外優秀人才優惠待遇,吸引更多的裝備行業海外優秀人才。
現階段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存在融資渠道缺乏等困難,政府應有針對性地建立健全適應其實際發展的多渠道、多元化融資途徑。通過鼓勵民間資本投入、企業上市融資、加大金融機構信貸投資力度等方式,加大裝備制造業企業融資渠道拓展的支持力度。此外還可以適當減免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貸款利息,給予有關核心零部件進口優惠政策和稅收支持政策,減輕中小企業資金壓力。
在產業集群向區域經濟更迭過程中,政府應結合“一帶一路”合作背景,充分發揮產業優勢,為裝備制造業企業打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競爭環境,逐步發揮集中效應和規模效應。例如裝備制造業企業要增強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可以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地區)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增強企業間技術與知識的互動與融合,促進裝備產業集群的形成。
一方面政府可以對裝備制造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配置資源,形成產業集聚,使得企業之間聯系更為緊密;另一方面還可以建立裝備制造企業知識共享發展平臺,組織舉辦裝備制造業產業研究高峰論壇,對行業現有設備和技術進行升級和完善,為更多的企業提供一個信息共享、科技交流等國際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