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以往的俄語教學中我們主要側重 “文化引入”,鼓勵學生掌握語言、了解文化、熟悉國情,為適應俄羅斯工作環境做充分的準備。而當前應思索學生是否具備“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應逐步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提升文化交流水平。
高等教育不僅在于讓學生學會知識,更要掌握學習的技能。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而互動的基礎在于學生有話可說,有意愿說,以傳統文化為指向,能夠讓學生以自己熟識的角度作為突破口,大膽開口說俄語。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學生,因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學活動。民辦高校的學生專業基礎較差,但思維活躍、樂于交際、富有情感、講求實際,故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促進師生互動。新穎的教學內容更能吸引學生,尤其是有特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樹立自信。而傳統文化“包裝”下的俄語,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有了向外介紹、推廣中國文化的學習動力,進而有了具體實施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行動。
不同的語言材料承載了不同文化,因而用外語表達自己文化對于外語學習者將會是一項不小的挑戰,但是也能帶來一定的學習效果,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和加強。在俄語教學中加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講解和比較會喚醒學生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提高對文化差異的寬容度,產生對俄羅斯文化的共情。例如,以京劇為切入點,讓學生來簡單闡述對戲劇、音樂的認識,學生表達自己更喜歡哪種音樂,誰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有了這樣文化比較的交流經驗,那么在課堂以外的跨文化交流情景中,學生對于此話題不再陌生,可以侃侃而談,提高了學生的信心,也符合了民辦高校學生側重實踐的特點。
目前,由于我國人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語專業學生赴海外留學人員數量與日俱增,而民辦高校因其靈活的辦學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很多海外留學機會。留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海外學習過程中,會將自己歸屬于某個社會群體、文化群體,那么難免會出現以下消極現象:一方面,因巨大的文化沖突和語言障礙產生迷惑,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因對俄羅斯文化的認識片面、模糊,在宗教信仰、婚姻戀愛等方面陷入到盲目推崇中,摒棄了本民族文化,可能導致人才流失。在日常授課中加入傳統文化與俄羅斯文化的比較,會讓學生更好地、全方位地了解多元文化,例如,以東正教為切入點比較宗教在我國發展的歷史,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與阻礙,進而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茶道為切入點對比中俄兩國茶文化的不同,了解歷史上我國與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進行過的文化交流,進而明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俄語專業學生的新方向。
1.以中國古代朝代(Династии в Древнем Китае)為主題的授課過程
針對此課題應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形式展現收集整合的內容。需要強調的是,作為文化主題的授課,我們的目標不僅僅在于闡述,而是需要學生有整體的世界觀,注重文化的比較,學生可從多個角度進行描述。同時,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是消極意義地“放任自流”,而是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1)簡單闡述中國古代各朝代的時間,思考俄羅斯文化的起源時間,從此出發,我們能夠進行哪些對比?(2)說明我國最早與俄羅斯有交集的時間,當時的情況是什么樣的。(3)不同的朝代對待俄羅斯的態度是什么樣的。(4)我國各個朝代是如何命名的,俄羅斯朝代的命名是什么樣的。通過對于這些內容的表述,學生對文化交流會產生一定的興趣。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掃平了知識障礙,發現了新問題,獲得了新收獲。
2.對于朝代(династия)詞匯本身的授課過程
教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用俄語解釋“династия”的詞義。(2)研究古代各朝代俄語音譯名稱,以此來掌握俄漢音譯規律。(3)練習表達學生所喜愛的俄羅斯和中國的朝代。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下,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口語鍛煉,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得到了良好的互動。
在跨文化交流中,干擾交流的文化因素包括語言與非語言手段、社交準則、社會組織、價值觀念等。我們應采取以文化意識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師需要在授課過程中,著重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因而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化對話中。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觀看俄語視頻,將學生帶入到情景中,以主人公的視角練習表達。其次,提示學生注意在文化交際過程中,積累涉及到的相關詞匯。再次,鼓勵學生用俄語表達本民族世界觀。
語言的學習不應該是縱向的,還要進行橫向對比,開展多元學習,故而俄語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時刻不能忘記語言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