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早上6點從上海出發,下午3點回到湖北與河南交界處的小村莊,陳旺不由得感嘆:真是太快了。
在上海高校工作的陳旺,老家在湖北省廣水市太平鄉小陳家村,從一線城市到鄉村,拉長回家之路的不僅是距離,還有各種交通工具間的轉接和等待。
七八年前,這條回家之路比現在曲折得多。上海到武漢的動車5個半小時,武漢到廣水的長途汽車4個小時,廣水到村莊的鄉村公交1個半小時,僅在車上就需要11個小時。5年前,婚后的他采取了另一種回家之路的組合:火車到漢口后住一晚或者花800元包車至廣水市,再花近100元打車回村,畢竟拖家帶口的輾轉過于辛苦。
改變發生在近兩年。共享經濟的大潮下,滴滴打車等從大城市蔓延到四線城鎮。2018年,陳旺坐上回家的高鐵后通過相關平臺發布順風車需求,僅20分鐘后就有司機接單,一行兩人兩件大行李,只花費250元,就從漢口站被直接送回了那個他出生的村子。
中國人的回家之路越來越有效率。表面上看,這是共享經濟觀念和電商平臺普及的結果,再往深看,這種效率感其實得益于農村消費升級。正是由于更多的村鎮居民購買了私家車,才支撐起一條條便捷的回家路。
從大數據看,過去5年間汽車消費有兩個升級:一是農村消費升級帶來的A級汽車(緊湊型轎車)銷量占比提升;二是城鎮消費升級帶來的C級汽車(中大型轎車)銷量占比提升。
“我們村以前叫小陳家村第8生產小隊,現在一共有20多戶人家。5年前,回家過年的時候大概只能看到一兩輛車,這個春節,村里最起碼看到了10輛私家車。”陳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與春節期間北上廣的“空城”相映成趣,廣水之類的小城市在春節期間格外熱鬧。小城鎮和農村居民拜年、走親訪友也不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車占了主流。一些小城鎮的主干道,春節期間堵得不輸于平時日里的北京上海。2018年的新春,廣水也出現了如同停車場一般的高架橋。
幾家歡樂幾家愁,私家車越來越多,首先影響的是承包中短途運輸線路的營運車輛。陳旺的一位遠方親戚參與承包了武漢到廣水的運營線路,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營運的中巴車每張票價為80元,不走高速。而現在順風車的價格平均只要60元,客流量受到沖擊是非常明顯的。雖然目前班次還沒有調整,但以后很難說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