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近代日本的“戰爭與和平史”
今年,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
很多人都知道,這150年的歷史,對近代日本而言,是一部“強國史”。1868年,在經歷了慘烈的國內戰爭后,閉關鎖國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年輕的明治天皇在改革派的支持下,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學習歐美先進技術,推行“文明開化”的生活方式,使日本逐漸成為亞洲和世界強國。
但在日本知識精英看來,明治維新以來150年的日本發展史,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和直線的,而是可以分為上下兩部的“戰爭與和平史”:前半部是日本國內戰爭和對外侵略戰爭時期,下半部是二戰以后的和平與發展。
歸根到底,150年后對明治維新的反思,是對日本應該如何選擇國家發展道路的反思。
在保守派評論家、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佐伯啟思看來,當時所謂的“維新”,是全面推行“西洋化”,包括西方列強通過戰爭來獲取資本和市場的做法。
“因此,向西方學習的日本,從1868年到1941年的73年中,不斷發動對亞洲國家的戰爭”,佐伯說。
國內戰爭一結束,國力逐漸增強的日本就著手準備對朝鮮半島發動戰爭,1894年與當時的清王朝陷入日清戰爭(中國稱甲午戰爭),1904年又開始了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日本出手爭奪德國一戰期間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1931年染指中國東北,1937年發動對華全面戰爭,1941年還在珍珠港事件后對美國宣戰。
戰爭,是日本在整個明治時代,到明治之后的大正時代,再到昭和時代前期的關鍵詞,南京大屠殺更代表了日本對外戰爭殘忍性的極致。
150年后,很多日本學者都提到了明治時代的一條國策——“富國強兵”。這本是一句具有全民勵志意義的口號,但遺憾的是,在明治以及后來的大正、昭和時代,“強兵”走向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并非為了保家衛國,而是要建立一支強悍的軍隊去掠奪和殖民其他國家。
當長達70多年“強兵夢”最終以日本徹底失敗告終時,“富國夢”也隨之灰飛煙滅。日本數十年在海外掠奪的資產,到二戰結束時幾乎全部消耗殆盡。
1945年,美軍在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在這兩座城市的余燼中,昭和天皇宣布“終戰”,這也意味著明治維新“上半部”、即日本“軍事強國夢”的終結。
陳言
媒體人,日本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