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大學生就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以及大學生維權能力不足等,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應該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加強對推動大學生就業法制化的研究。本文圍繞完善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法律法規、拓展大學生就業維權救濟渠道、強化用人單位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大學生就業維權意識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從而實現營造良好就業環境的目標,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維權法制化 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26-02
大學生就業權益是指在學生勞動過程中獲取相對收益的權利。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就業競爭逐漸激烈,而大學生就業權益侵權的現象頻繁發生,主要原因在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以及執法主體模糊等。推動大學生就業法制化已經成為社會重點關注問題之一,為了提供大學生就業公平競爭的平臺,目前主要從拓展大學生維權救濟權道、培養大學生維權意識等方面著手,促進大學生就業法制化的實現。
一、大學生就業維權的困境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盡完善
目前,我國已經出臺有關就業權益和勞動關系維護的法律法規,但是缺少專門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相關法規,并且現階段已有的保護就業權益的相關法規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立法內容過于形式化,操作性不強。例如《勞動法》中的內容大部分是抽象性的、原則性較強的條款,沒有關于大學生就業權利的明確規定,并且對用人單位的法律責任要求也不夠明確。第二,大學生的主體資格不明確。由于大學生剛畢業時,身份是勞動者還是學生沒有明確的界定,無法找到對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大學生就業權益的維護,導致出現大學生就業期間工資拖欠等現象。
(二)執法主體模糊
執行主體模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就業市場的執行主體散亂。目前,有關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監管執行部門存在主體不明、職責不清的問題,導致監督效果較差。第二,執法不統一。由于法律法規的不明確,導致同一侵權事件,其處理結果可能是不相同的。第三,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期間發生的侵權行為無法介入。如果大學生在沒有簽訂合同的前提下發生糾紛,將導致學生的就業權益受到侵犯,但是高校以及一些執法部門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執法權。
(三)用人單位責任意識缺失
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多數企業將經濟效益作為企業發展目標,將降低勞動力投入作為主要的營業手段。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后,通常利用不合理的企業規定來扣除員工工資等,長期以往,導致用人單位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在逐漸喪失。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同樣與相關法律法規不規范以及對違法行為懲處太輕有關,導致就業市場的違法現象頻繁發生。
(四)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
大學生在學校期間,主要學習有關就業信息的課程有大學生就業指導等,對大學生的就業過程有一定指導作用,但是缺少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大學生具備的法律知識不足,尤其是對《勞動法》等內容了解的太少,有關就業權益方面的法律知識掌握的更少,導致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權利意識確實的弊端。對有關維權的后果不清楚,在維權的過程中缺少信心,并且維權能力不足。由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欠缺,導致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即使遇到侵權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選擇不了了之,或者在就業壓力過大的情況下選擇試用期零工資,而對于工作中出現的加班或者拖欠工資行為,也不能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間進行反抗。從以上闡述可以看出,大學生維權意識以及能力的缺乏,同樣是導致大學生就業權益受到損害的關鍵因素。
二、推動大學生就業維權法制化的策略
(一)完善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法律法規
完善大學生就業權益相關的保護法律法規是維護大學生就業權益的執法標準以及法律依據,對推動大學生就業法制化有重要作用。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修訂和完善我國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在現有《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保護勞動者的范圍,尤其是注重大學生勞動群體的勞動者主體地位,這種做法是大學生就業權益維護的基礎前提。第二,借鑒我國已經出臺的針對特殊群體的權益保護法,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設置對應的《大學生權益保護法》,針對大學生的就業資格、就業過程、實習等過程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法律法規,對相關的法律責任進行規范,同時應該明確相關的大學生就業服務機構的職能,確保責任能落實到個人[1]。在不斷改進以及完善大學生就業權益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侵害大學生就業權益行為的懲處力度,對于侵犯大學生的就業權益,導致嚴重后果的行為,應該運用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用人單位或者個人進行法律責任的追究,包括民生責任以及刑事責任等。第三,針對就業市場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例如,目前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多數大學生就業網絡平臺逐漸興起,如58同城以及智聯招聘等,這些平臺能有效提供有關招聘企業的信息,大學生可以在這些網絡平臺上,發布自己的簡歷,并與企業溝通進一步面試等。但是就業平臺在提供大學生就業便利的同時,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大部分公司在網站上注冊時,不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環節,這為一些詐騙公司提供了一定機會,他們可以在網站上發布虛假信息,騙取大學生就業來獲取利益。以上這種現象嚴重侵犯了大學生的就業權利,因此,應該針對這種現象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大學生就業網站、中介機構等的行為,建立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等。第四,建立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就是針對大學生失業、待就業等相關的保障制度。可以通過政府的資金支持和高校的保險制度有效結合,建議大學生繳納失業保障基金,并由相關部門將這項內容納入大學生失業保障管理制度中。通過這項措施的實行,能保證大學生在失業后,享受一定數額的經濟補貼。同時,應該加大對大學生的就業培訓力度,保證大學生具有就業能力。
(二)拓展大學生就業維權救濟渠道
大學生就業維權工作的順利開展主要在于有關大學生就業權益法律法規的有效落實和執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大學生就業維權就業渠道的拓展:第一,堅持嚴格執法,不斷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管理力度。對發布就業信息的有用人單位應該仔細考察,確保用人信息的可靠性,同時對相關就業網站中介機構規范管理,加大懲處力度,營造良好的就業市場環境。第二,拓展大學生就業救濟渠道。目前,大學生權益維護存在的不足是救濟渠道過于單一,現有的大學生救濟渠道主要包括協商、調解等,缺少剛性要求,不能通過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大學生就業權益進行保護。因此,應該擴展大學生就業權益維護的受理范圍,完善相關的制度保障,實現勞動仲裁以及司法救濟的有效結合,促使大學生就業權益維護最大化。第三,加強勞動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共同發揮作用,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建立獨立的行政機構,并由教育部門、高校成員和勞動部門組成。該部門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處理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相關事宜。第四,提升高校就業服務中心的作用,充分發揮就業指導中心的服務以及監督職能。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是高校保證學生順利就業的一項重要措施,能作為就業信息平臺,為學生提供用人單位的資源,并對用人單位信息進行篩選,并在大學生簽訂就業協議過程中,發揮監管和提供服務的職能。另外,服務中心可以邀請高校的法律顧問和專業教師等,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法律咨詢服務,培養學生的維權意識,有利于保證大學生的就業權益[2]。
(三)強化用人單位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
用人單位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一方,有必要加強用人單位的法律意識以及責任意識。首先,應該針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用人單位出現的不規范現象采取相關措施,可通過加強對用人單位的教育培訓等來實現其法律法規意識的增強,尤其是應該促進用人單位加強對《勞動法》等政策的學習,不斷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履行相關的法律規范。其次,應該規范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在大學生選擇用人單位就業時,必須按照規范流程簽訂合同,促使大學生就業權益維護在法律法規的保障下得以實現。
(四)培養大學生就業維權意識
大學生社會經驗較少,導致大學生資歷、能力等方面受到限制,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需要政府以及高校的支持和保護。但是,政府和高效的保護作用通常是在大學生權益受到損害后才得以發揮,對于大學生就業權益維護來說,保護的效果有限。因此,應該加強對大學生自身維權意識的培養,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維權觀。一方面,需要加強高校的有關大學生就業權益維權教育,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聘請專業律師等,根據實際案例講解大學生就業權利維護的實際措施,從而提高學生的維權能力。
大學生就業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有緊密聯系,同時關系到學生的自身利益和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維護大學生就業權益是高校、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主要職責。目前,大學生就業權益侵權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優秀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因此,應該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權益維護的主要問題,加強對解決措施的研究,從而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為社會良好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張旭.大學生就業維權法制化困境及對策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17(04):114-117.
[2]周澤容.大學生就業維權法制化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6,(20):70-72.
作者簡介:
李志艷(1979年9月-),女,漢族,吉林省四平市人,2006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長春大學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