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 高海 波徐紅
【摘要】MOOC的出現對中國高校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MOOC適用于高校的計算機教育,借助其中的新觀點與模式化的方式,將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計算機教學改革重要的基礎。本文分析了MOOC對高校計算機教學的意義、與傳統教學方式的比較,重點對改革措施進行了闡述,以期為廣大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MOOC 高校 計算機教學 改革
【項目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一般資助課題“GBL與PBL教學模式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探究式教學改革及應用研究”(XJK014BGD046);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面向分類分層與模塊化教學的計算機公共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湘教通[2015]291-535)。
【中圖分類號】TP3-4;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126-02
MOOC全程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是一種大規模的開放式線上課程教育,是互聯網模式下課程教學的新方式,這也是科技技術不斷發展的結果。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線上的學習,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讓每個人接受知識的途徑可以不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帶來的不僅是教學方式上的改革,對教育觀念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的影響,其中需要重點探討的是對計算機改革的分析。
一、MOOC對高校計算機教學的影響
MOOC對高校計算機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對MOOC學分認證的規范性、因材施教效果的顯著提升、網絡特性創新計算機教學方式。各個高校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在MOOC平臺上注冊個人信息,并按照相關的學習課程,實行認證與考核,從而獲得相應的學分。在教學方法與內容上,能夠讓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得到強化和提升,實現課程的完成率,也對教學過程實施管理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基于MOOC的在線學習,教師除了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外,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實踐,及時的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有效的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1]
二、MOOC與傳統教學方式的比較
MOOC的顯著特點是高質量、經費低、具有規模化的互動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具有時間、地點和方式上的靈活性,這從很大程度上節約了一定的勞動成本。對于計算機課程,能夠進行全方位的教學分析,讓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與反饋。但是MOOC與傳統課程相比較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由于在線的學生數量較多,導致教學溝通交流會受到限制,并且MOOC這一教學模式是對自主性能力強的人能夠自覺學習。[2]
三、MOOC背景下高校計算機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采用合理的翻轉課堂教學
傳統的高校計算機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作為主體,課堂上講授的知識也只是以教材為主,學生所需要做的僅僅是被動式的接受,然后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基于MOOC的應用,采用合理的翻轉課堂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學習,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讓學生收獲更多的專業知識。將MOOC引入計算機教學中,關鍵點在于應該如何做,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給學生相關的學習任務量,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觀看相關的視頻。
(二)MOOC下計算機教學內容的優化性
一直以來,傳統的高校計算機的教學原理與實踐內容都是相互脫節的,實踐教學在總課程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少,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在MOOC的基礎上,計算機教學逐漸將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為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的課程式教學,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也增強了實踐教學的比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相關的案例讓學生開展討論,再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個人的性格特色,選擇具有綜合性、創新性的解題方案。從而傳授相關的計算機知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傳授與講解,然后將基礎理論轉變為解決實際問題。
(三)有效的開發了MOOC
高校計算機教學利用MOOC進行教學時,設計與創新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將計算機課程中的每一個單元內容,可以將其制作為PPT或者是微視頻,這樣在講解中會讓知識點內容變得更加有趣,吸引學生學習的樂趣。
目前,關于MOOC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在不斷增加,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創新理念,教學模式的改變,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教師作為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更需要不斷的吸收MOOC所帶來的先進技術與理念,從根本上促進計算機課程教學的發展改革。
參考文獻:
[1]溫媛清.MOOC背景下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要點探討[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03):239-240.
[2]王猛.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思路分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4,(09):189-190.
作者簡介:
周茜(1981年-),女,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碩士學歷,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
高海波(1979年-),湖南寧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安全、圖像處理與算法研究、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
徐紅(1976年-),女,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碩士學歷,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教學研究,數據挖掘和個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