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榮
【摘要】在1995年編寫的聾校教材內容嚴重滯后的情況下,大多數聾校開始使用人教版教材進行日常教學活動。由于聽力障礙,通過聽覺接受信息的途徑被阻斷,嚴重影響了聾生的語言習得和思維發展。聾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獨特性,使得聾生各個年齡段的學習目標與普通孩子存在很大差別。對于聾生來說,普校練習冊的設計不符合聾生生理機制、學習機制,不利于聾生積累語言、發展語言,給聾生學習語言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國家沒有出版新的聾校語文教材和教輔之前,聾校教師必須遵照《課標》要求,根據聾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規律,開發出適合聾生使用的練習冊,使聾生的語言在各個年段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聾校 各年段 練習冊 編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50-02
2008年,我校開始放棄使用聾校教材轉而使用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以主題單元為主線的編排方式、豐富的課文內容、人文內涵都明顯比聾教版教材具有優勢。人教版教材配套的練習冊更是品種繁多。但對于聾生來說,普校練習冊以積累語言為目的的訓練內容少,拼音、多音字占比大,閱讀題難度大,不符合聾生生理機制、學習機制,不利于聾生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剛開始推廣使用普校教材時,我校小學語文科組每個學期都要更換一套練習冊,直至發現每種練習冊都有適合聾生練習的題型,也有大量不適合聾生練習的題型,才最終放棄更換練習冊。因此,在國家沒有出版新的聾校語文教材和教輔之前,聾校教師怎樣貫徹《新課標》,遵循聾校語文教學普遍規律,根據聾童學習語言的特殊需要,開發出適合聾生使用的練習冊,是聾校教師必須自己解決的問題。鑒于此,課題組開始做編寫練習冊的研究。我們根據聾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習特點,在練習題的選擇上加重了基礎知識的練習比例,在第一年段把詞匯、句式的積累、看圖寫話作為練習重點;第二年段則把語言積累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作為訓練的重點。
一、秉承目標,夯實基礎,培養習慣:聾校第一學段(1-3年級)練習冊編排方案:
1.聾生的記憶特點和學習機制。
1.1首先,低年級聾生形象記憶能力強,對語言和文字材料的記憶則困難重重,且遺忘率高,所以需要反復練習,不斷重現才能防止回生和遺忘,最終達到積累的目的。“實踐告訴我們,聾校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實質上是語言文字基礎上的訓練,即詞語、句子、句群的理解和表達的基本功訓練。”[《聾校語文教學法》13頁]
1.2其次,“先口語后書面語是健全兒童言語形成的一般規律。聾童由于缺少了聽覺的幫助,沒能適時的形成口語,一般都要入學后才開始系統的學習口語和書面語,造成口語和書面語一塊學的特點”。[《聾教育教師培訓教材》 16頁]也就是說低年級聾童具有語言學習“零起點”的特殊性。
2.基于以上原因,聾孩子在一年級就開始使用人教版教材是不合適的,因此我校選擇在二年級才開始使用人教版教材。我們一年級使用的是校本教材,教材內容以認、讀、寫一些日常生活的常用詞語和簡單句為主。此階段注重生字的書寫,詞句要與圖片、實物和生活情境對應,課后練習以認讀的練習,筆順的訓練、生字的書寫為主,不需要配套的練習冊。
3.二年級開始使用人教版一年級教材,聾生從詞語和簡單句的學習,馬上進入了篇章的學習,其困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聾校新課標提出“低年級語文教學要讓聾童掌握數量適當的生活中常用的詞語與句子,具有最初步的語言文字交往溝通能力。”[《聾校語文教學法》37頁]這個最重要的目標在人教版配套練習冊中明顯體現不夠。為了遵循聽障兒童的學習規律和記憶特點,本課題組二年級的練習冊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設計了以拼音、字、詞、句的積累為主,篇章理解略微涉及的練習題,具體題型以看拼音寫詞語、數筆畫、組詞、造句、仿寫句子、看圖寫一、兩句話為主。課文中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的搭配,量詞的搭配,也是訓練的重點。個別篇目可以增加簡單反義詞、近義詞的積累和從課文中找句子回答問題的篇章理解題。其中基礎積累題,要占題量的90%以上,篇章理解題,題量占10%左右。以仿寫句子題為例: 二年級上冊我們從教材中提煉出適合學生練習的生活常用句式共20句,如:“誰在哪里做什么”“誰喜歡做什么,也喜歡做什么”等,每個句子擴充4個句子,一個學期聾生就能積累80個句子,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后還能寫出更多的句子。只有經過這樣反復的訓練,聾生的語言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4.聾校三年級的教學目標是在學句的基礎上向句子順序教學發展,簡單的閱讀能力也需要開始培養。所以,在課后練習題的設計上,一方面是沿襲二年級有關積累的重點題型,另一方面要增加簡單的課外閱讀題型。基礎題型雖然跟二年級一樣,但是層次上有所提高,比如組詞題,就由簡單組詞變成了先辨別再組詞,這樣有助于聾童認知與思維的同步發展和提高。《新課標》三年級出現查字典的要求,因此,在本年段的練習題中要反復出現查字典的題型,使之變成聾生能力。課外閱讀題也在三年級上學期最后幾篇課文中出現,三年級下學期則每篇課后練習都增加了課外閱讀題。三年級基礎題比重開始減少,理解題,閱讀題等思維訓練題題量加大到20%—25%。
二、遵循目標,扎實基礎,發展能力:聾校第二階段(4-6年級)練習冊編排方案:
第二階段聾童經過3年詞語、句子的積累,書面語能力正處在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階段。這是篇章學習的關鍵期,因此,以《新課標》為準繩,練習冊的設計既要重視積累又要加大段落、篇章方面的訓練。
1.聾校四年級使用人教版三年級教材,課文篇幅很長,閱讀、寫作能力剛剛起步的聾生學習起來異常困難。為了使學生既能順利過渡,又能扎實訓練閱讀能力,在四年級的練習冊設計上,基礎題與閱讀題并重是課題組的設計理念。具體題型如下:
1.1四年級之后聾童已經掌握了看拼音發音說話的能力不用再進行加強訓練。因此,從四年級開始拼音部分的題目不再是訓練重點,但也必須每課都練,以免回生和遺忘。
1.2字、詞部分有辨字組詞、選詞填空、詞語搭配或連線、反義詞、近義詞、詞語歸類、寫統一部首的字等題型將在整個第二年段反復出現,不斷練習,以達到積累語言基本素材的目標,題量占比在35%左右。
1.3句子訓練的題型以造句、仿寫句子、把句子補充完整、把句子寫具體、擴寫句子、縮寫句子、把被句互換、按要求改寫句子、給句子加上標點符號、判斷修辭手法、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等題型。句子部分的題量在設計中占比在25%左右。
1.4閱讀題部分和寫作部分的題型。
1.4.1聾童認識事物主要靠眼睛,造成他們對事情的先后順序、因果關系很難理解。排序題的訓練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聾童建立因果概念和順序概念。因此,第二年段要經常出現排序題。根據聾童語言發展的現狀,每組排序題的句子安排在4-5句為宜。
1.4.2第二學段每篇課文都要求出現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題。課內閱讀題的問題根據每課知識點的情況設計安排。課外閱讀則按照《新課標》的年段要求設計提問。如:四年級上要經常出現 “這段話共有幾個句子,每個句子講了什么?”“這段話有幾個句子,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的訓練題型。四年級下要出現“這段話主要意思是什么?”“這篇短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等訓練學生段的意識的題目。
1.4.3四年級上學期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階段,因此,看圖寫話的題型不能放得太快,一個學期要有3-4次訓練為宜。四年級下學期之后每個學期出現1次看圖作文就可以了。
2.五年級的練習冊編排,拼音、字詞句的題型、課內閱讀題的設計思路跟四年級差不多。只是在《課標》要求下,增加了查字典確定帶點字的意思、根據意思寫詞語等理解類的題目。課外閱讀題也要按課標要求設計提問。如:五年級上要出現“找出這一段話的中心句”“哪幾個自然段寫了同一件事情?”的訓練題型,培養學生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能力。五年級下要出現“短文主要寫了什么?”等訓練學生篇章意識和概括能力的題型。
3.六年級經過了四、五年級的學習與訓練,聾孩子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大部分孩子句子通達程度高,篇章意識也已經初步具備。這個階段我們依然不能放棄知識的積累,但是在訓練方面,重心必須轉移到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上。這樣做是為了彌補聽障孩子由于閱讀量不夠帶來的理解缺陷。因此,在六年級的練習題設計上閱讀題題量占比要達到40%-50%。課外閱讀則要求按照《新課標》的年段要求設計提問。如:六年級要出現“短文可以分幾段?根據下面段意給短文分段。”的訓練題型。
聾校的語文教學工作,必須把發展聾生語言當作第一要務,教師只有在教學中落實《課標》要求,扎實訓練學生,才能真正發展聾生語言,為他們融入主流社會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
參考資料:
[1]張寧生主編.《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1996年華夏出版社
[2]國家教育部制定《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