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
【摘要】小組合作討論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本文以初中歷史統編教材《明朝的對外關系》一課為例,具體闡述小組合作討論在本課中的運用以及效果。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對鄭和下西洋的背景、過程以及影響都有了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小組合作討論 合作探究能力 鄭和下西洋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52-02
2011年版的《歷史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1]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發現者和探究者。而歷史課堂中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討論正是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
所謂小組合作討論,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2]這種教學方式迎合了初中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現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將以初中歷史統編教材七下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一課為例,具體談一談小組合作討論法在本課中的運用。
一、課前準備
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明朝的對外關系》一課的要求是:“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討論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戰爭。”[3]對此,我的理解是:除了掌握基本內容、理解基本史實外,更重要的是從鄭和下西洋的史實中總結分析鄭和下西洋對歷史的影響,教材從兩個層面闡述影響:一是鄭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往來,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亞非人民的友誼;二是鄭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洲際航海家,作為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他揭開了世界航運史從大陸轉向海洋的序幕,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明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集中在鄭和下西洋。而總結分析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對于初中生而言是有難度的,這就需要建立在對鄭和下西洋大量史實的認知基礎上,讓學生分組討論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小組合作討論教學法圍繞中心問題同時又基于教材與史料,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料很多,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篩選和運用學生能讀懂且理解到位的史料,特別是一手資料。
二、課堂運用
運用1: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史學界爭論比較多,但是我們統編教材給出了兩方面的目的:一是政治目的;二是經濟目的。教材中關于目的內容闡述很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目的,我補充兩段史料,讓學生充分討論,然后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最終回歸課本。
師: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請大家閱讀以下兩段材料,小組討論兩分鐘。
材料一:成祖……,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史·鄭和傳》 生:明成祖想要向外邦炫耀國威武力,宣揚明朝的富強。
師:從此看出有何目的?
生: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
師:第二段材料來自于《天妃靈應之記》的碑文,長樂南山出土的《天妃靈應之記》碑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長樂駐泊期間所立,它是考證鄭和下西洋最權威的碑刻史料。這段材料是什么意思呢?
材料二:福建長樂南山寺《天妃靈應之記》碑文“皇上……,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余艘,赍(讀音jī ,帶著,把東西送給別人)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
——鞏珍《西洋番國志》 生:皇帝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舟師運載大量禮物回贈他們,是為了宣揚我們中國的道德文化,與他國建立和平友好關系。
師:由此可見,第二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目的?
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奇珍,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師:總結一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其實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歷來眾說紛紜,比如有一派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其實不管是什么目的,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最根本目的還是出于維護自己統治的需要。
運用2: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鄭和在當時的背景下為什么能夠創造如此的航海壯舉呢?補充材料,學生分組討論總結。
師:議一議,鄭和為什么能七下西洋?也就是鄭和下西洋具備了哪些條件?閱讀下面的四段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 “三十余年間,倉廩充積,天下太平”。整個中國社會安定,趨向繁榮。史書贊明初盛世曰:“洪、永、熙、宣之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永樂年間經濟興旺更“倍于往時”。
——《東南亞考察-論鄭和》
材料二:在宋元時期中國的造船業就有很好的發展。因海外事業、漕運和海防等方面的需要,明初是整個明朝造船業的頂峰時期。
——《東南亞考察-論鄭和》
材料三:明人《順風相送》中已有“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幾個指南針一起運用于確定航向。
材料四:鄭和出身于一個穆斯林的名門望族,家庭的熏陶,培養了他為人正直、不畏艱險的優良品德。……他文武雙全、有勇有謀。
——《東南亞考察-論鄭和》
生:材料一說明了明朝初期,經濟繁盛,國家富強。
生:材料二說明了明朝擁有先進的造船技術。
生:材料三說明了明朝時期指南針得到了廣泛使用。
生:材料四說明鄭和正直勇敢的優秀品質。
師: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不是偶然產生的。它是由明初的政治、經濟形勢所決定的。鄭和下西洋是時代的產物。
以上兩例有助于學生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大背景,認識到明初強大的國家實力是鄭和大規模遠洋航行的后盾與基石,同時也能感受到鄭和個人的才華與魅力。在分組合作討論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求知和表達欲,讓學生敢說,說出來才是自己的東西,說出來才是思考和理解的結果。
運用3: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過程是本課的重頭戲。教材用了整整一頁半的篇幅來介紹。我以教材為主,同時補充了一些歷史細節方面的史料介紹,按照遠航前的準備、遠航中的編隊、遠航七次航程以及遠航到達目的地后的活動來分組探討。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模擬鄭和下西洋,圍繞這四大方面,我們進行小組合作,三分鐘的討論時間,三分鐘后由我們每個小組的組長來匯報總結。
學生活動:模擬鄭和下西洋,從遠航前的準備、遠航中的編隊、遠航七次航程以及遠航到達目的地后的活動來探討。
第一組討論:遠洋航行可能遇到的問題。按照分工不同,鄭和的船隊有幾種船只?船隊出行前需要準備的物品,并說明用途。 在第一小組的討論中補充鄭和船隊的類型相關史料,學生對于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印象更深。其實這一組的學生思維最活躍,關于遠洋航行中遇到問題學生提了很多,有的提到天氣問題,有的提到水的問題,有的提到食物的問題,有的提到安全問題,針對問題做好航行前的一切準備,每個組員都在思考,討論也最激烈。
第二組討論:船隊如何編排隊形、遇到惡劣天氣如何統一指揮等。
在第二組的討論中補充了由張維華主編的《鄭和下西洋》一書中的編隊示意圖,酷似一個“貴”字形以及編隊的講解視頻。通過第二組的討論,學生能夠感受到鄭和下西洋中所體現出來的大無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勇氣,學生也能由衷佩服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第三組討論:鄭和下西洋的出發點、經過的國家以及最遠到達的地方。繪制鄭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線簡圖。
通過繪制航行路線,學生對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有了初步的地理概念。
第四組討論:船隊進行了哪些活動?
鄭和七次下西洋,多次到達滿剌加(馬六甲地區),沒有占領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所到之處,給所在國人民帶來深遠的影響,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響,提升了這些國家的文明水平。
運用4:在對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以及過程分組學習和討論下,學生對于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的理解就有了堅實的史實基礎,在小組討論中,很多學生就能自動生成一點: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
三、課后反思
小組合作討論在本課教學中的運用,達到了我的預設效果:一是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好;二是本課難點得以解決,學生理解到位。但是對于本課的小組合作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還存在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1.課堂上是否有效分組?小組一般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討論小組的構成要注意層次搭配、性別協調,還有性格互補。
2.組員是否都積極參與?每個小組的組員都要有擔當,都要積極參與到小組討論中來,不能讓一個人掉隊。
3.問題的設計是否有討論的價值?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有一定的綜合性。
4.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有全球史觀。其實在小組討論中,很多孩子也提到了新航路開辟中幾位著名的航海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專門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比一比活動:當鄭和遇上哥倫布等西方航海家,出示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動比較表,引導學生探究鄭和航海的特點。這一比較將鄭和下西洋置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進行橫向比較,幫助學生在討論中培養起全球史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P3。
[2]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P4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