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教學已經成為幼兒教育體系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并且成為當今學前教育體系中的一股熱潮。從小培養孩子的英語口語能力,能夠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思維,有助于在今后的學習階段中更深入的認知和學習英語。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概念,本文對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工作過程 幼師 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3;G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108-01
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中國教育事業不斷改革,而幼兒教育也成為了當前國家關注的重點,幼兒教育機構迫切的需求一批高素質、綜合能力強、專業技能突出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以促進雙語教學的開展,由此可見對幼師的英語口語教學能力的培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1.“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理論依據及意義
1.1理論依據
德國職業教育學者Ramel教授提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新職業教育”概念,后被廣泛應用于各領域的職業教育中,該理論強調實際工作應該與教育相結合,避免職業教育與真實工作脫節,將真實的崗位需求和專業勞動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要素展開教育,從而培養出與實際崗位需求相符,能夠發揮實際工作價值的人才[1]。因此,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其教學內容指向于職業的工作任務、工作的內在聯系以及工作過程知識。
1.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理念對幼師英語口語教學開展的意義
基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概念,幼師英語口語教學應該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促使教學模式更加人性化展開,突出教學的實踐性。此外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可使教學內容更為具體化的呈現,將傳統的單一的教學任務合并統一,將碎片化的教育任務集成為一個整體,有效引導學生,從而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最終達到“學-用”相結合的效果。
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提升策略
2.1突破傳統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思路
首先要分析傳統教育理念和新式教育理念的不同點,傳統教育活動的開展中,通常以學科體系為導向進行,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中,是以職業行動為導向進行的。也就是說行動是英語口語教學的切入點,要將行動作為英語口語教育的核心進行。傳統教育中,教師處于中心地位,學生尊重教師,在課堂中以聽為主,被動地接受英語知識,而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英語口語教學中,是以學生為核心進行的,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接受能力、基礎層次等各項因素,綜合制定最佳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此過程中轉化為教學的被咨詢者和課堂的引導者,充分發揮了引導價值,而學生則是主要的行為者,如此在教育正式開展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充分感知學習過程,體會一種工作感,如此在學習中英語口語得到提升和強化,有效提升了學習效率。
2.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展動態教學評價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不僅要從理念上轉變,還要創新教學評價方式,讓教學評價動態化呈現,體現“工作過程”這個導向中的“職業評價感”。傳統的教學評價通常有統一的標準和模式,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以學校單方面構成,因此評價過程往往千篇一律,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評價則有效體現了“職業評價感”,通常是以用人單位、職業需求、學校以及各個單元之間共同構建的[2]。動態教學評價是實現學校、教師、學生三贏局面的有效方式,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動態教學評價可讓學生認知到自身在英語口語學習和應用上的不足,從而有效進行自我提升;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可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從而調整教學方式,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動態教學評價可以有效呈現出實質的教學質量,可根據評價結果判斷學校在此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動態評價體系以“職能力素養考核”、“基礎英語知識考核”、“口語應用交際能力考核”為主要內容進行,以此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可全面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作出評價。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通過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動態教學評價的開展,使學生的考核成績更加直觀、客觀的呈現,便于全面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師的教育效果,并且為之后的教學改革和課堂調整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宋春玲.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J]. 科技資訊,2016,(23):123+125.
[2]王麗娜.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幼師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海外英語,2013,(04):26-27+29.
作者簡介:
黃文靜(1981.2-),女,漢族,廣東陽江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幼兒教師英語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