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扈文龍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164-02
小學生有著愛玩、好動的天性,對身邊的事物具有天生的好奇心,而很大程度上一個人的創造性取決于這個人對事物的好奇心。科學教育更應該把培養和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作為重點研究課題,讓學生在玩中學習科學知識,更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興趣,同時在玩中探究也為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提供了有利條件。
一、把握好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玩,“玩”出興趣。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使學生樂于學習。”創設一定的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教學實踐證明,根據每節課程內容的不通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情緒,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興趣、動機和求知欲望,從而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發現精神。
1.利用實驗創設情境,老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科學實驗演示,學生被新奇的現象吸引住,便激發了學生興趣和探索欲望,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
2.利用科技名人軼事設置故事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授課內容,穿插講一些生動有趣的名人軼事、歷史故事,觀看一些科學家的動畫小故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使學生輕松地了解科技發展的歷史,他們會追蹤科學家的思維,去體驗創造發明的境界。利用這些豐富的科學資料,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再現科學家們的忘我探索情境,同時也可以借機激勵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培養了學生不放棄的精神。
3.利用游戲創設情境,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學生參與度較廣的各種游戲,不但可以滿足學生愛動好玩的心理,而且還能使課堂呈現出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學生的興趣也提起來了,在學習過程中加深了對科學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在學中玩,玩中學,學得有勁,玩得開心,增強了學習科學的興趣。
二、收集材料引導學生玩,“玩”出水平。
教育和發展心理學巨匠——讓·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觀察、思考、分析、總結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結合新基礎教育的理念,遵循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助手的規律。當學生明確了探究的方向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為自己的探究活動設置一個可行的猜測方案,然后用實驗去驗證,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定的材料。在課前可以安排學生收集一些能收集的材料,如果家里能做的實驗可以在家嘗試,然后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交流心得。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孩子的做法和嘗試往往會令人大吃一驚。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玩”科學。
三、巧設探究關卡,激勵學生“玩”出新科學。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實驗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引導學生深入科學發現的過程,不斷激活著學生探究的潛能,啟發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究自然的奧秘。在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解決了科學問題后,我們不能選擇結束思考,而是要給學生留下懸念,利用闖關提示等方法,啟發學生繼續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繼續探索。也可以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設計一些短期內不能完成的科學實驗,讓學生在課后繼續研究、延伸,并嘗試寫出實驗筆記和觀察報告。長此以往,如果我們每一節科學課都能給孩子提供一些資源去開啟他們的創造能力,相信他們一定會逐步養成良好的科學思考、探究習慣,隨之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會逐漸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看到孩子們有喜歡“玩”的天性,作為老師,我們要善于利用他們喜歡玩這一特點,尋找合適的方式,啟發學生在玩中學習科學知識、提高了科學素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成愛思考、愛探究的好習慣。同時,在這一環境下,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充滿希望和歡樂。這種教學方式,既增加了科學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又促進了孩子自由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玩”并不是簡單的玩,而是有序的、有思考的、有計劃的、有一定規則的“玩”。讓學生在“玩”中學科學,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他們在活潑、寬松、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中,經過猜測、準備、實驗、交流、結論等學習方式把“玩”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學生自主的、樂觀的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效率的、有內涵的知識,而今后的成長過程中這些良好的探究習慣也將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進而會影響他們一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