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艷 劉順
[摘要]隨著黑龍江墾區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職工對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有了新的要求和期待,生態宜居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實要求。北大荒人在推動糧食逐年豐產的同時,按照產業是支撐、文化是靈魂、生態是根本、人文是保障、資本是助力的理念,努力建設綠色生態宜居城鎮,不斷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品位,全面提高了城鎮承載力、輻射力、吸引力和綜合服務能力。
[關鍵詞]綠色北大荒;生態宜居;可持續發展
生態宜居城市是“生態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統稱,指生態環境良好。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適宜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城市?!稘h書-貨殖列傳》中說:“各安其居而樂其業?!弊尵诱哂衅湮?、樂其業,這是事關千家萬戶生活幸福的大問題,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為之奮斗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那么,黑龍江墾區是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及美麗中國建設宏觀政策指導下推進生態城鎮化的?本文是作者針對這一問題,從黑龍江墾區建設生態宜居城鎮的實際出發所進行的一些思考。
一、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生態城鎮化格局
黑龍江墾區現有耕地4363.4萬畝,擁有草地514萬畝、水面385萬畝、林地1387萬畝。因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這里實至名歸地坐穩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寶座。2008年以來,墾區累計拆除危舊房40.1萬戶,拆遷總面積2627萬平方米,有42.4萬戶職工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改善。同時,墾區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三供兩治”的標準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扎實開展大氣、水、污染物等多項污染防治工作。2016年,墾區建設城鎮供水管道4350.37公里;建設供熱鍋爐7030噸、供熱管道2345.04公里;污水日處理能力達10.49萬立方米、垃圾日處理能力達925噸;完成造林綠化6.3萬畝,義務植樹1739萬株,城鎮綠化覆蓋率達39.3%;清理亂墾、亂占濕地2000余公頃,退耕還濕50175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0萬畝。全墾區新建生活污水處理項目12個,大氣脫硫脫硝項目7個,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墾區各管理局、農(牧)場在生態城鎮規劃建設上均有“大手筆”。寶泉嶺管理局將自身打造成為食品工業城、建三江管理局成為中國綠色米都、牡丹江管理局成為生態旅游城、九三管理局成為北方生態園林城,紅興隆管理局按照農業公園的規劃思路,將傳統農業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規劃建設融田模式的北方特色農墾新城鎮群,獲得了“國家低碳國土實驗區”“國家農業公園”“2013年度世界百座避暑旅游名鎮”“2014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國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美譽,并入圍“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名單。此外,墾區有7個農場被確定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單位”,建三江機場正式通航,八五三農場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紅旗嶺農場利用農場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特殊自然環境,把農場建設成群山環繞、湖光四射、城在山中、樓在樹中、人在園中的生態、園林、旅游城鎮,每年吸引眾多農場及周邊游客前來游玩,直接帶動了農場經濟發展。
目前,墾區已建成國家AAAA級景區6個、AAA級景區19個;建成兩個國家級生態局、49個國家級生態場、9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6個省級生態局、52個省級生態場。
二、走綠色、低碳、集約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1.以綠色為核心,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
九三非轉基因大豆油、完達山“乳此新鮮”巴氏鮮奶、北大荒有機米、北大荒豐緣高筋小麥粉、北大荒土豆泥、北大荒東北豆奶粉……這些都是北大荒綠色農產品,已經成為北大荒一張張亮麗的名片,彰顯著北大荒的實力和優勢。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綠色北大荒。正以一種“無形資產”的形式,為百姓留下了“有形的印象”。
為了建設自然淳樸的生態環境,打造安全放心的營養食物,墾區強化“三品一標”工作,并優化質量追溯體系。各農(牧)場在“三減”的基礎上探索“鴨稻”“蟹稻”“鵝玉”等綠色(有機)農牧業生產模式,2016年,墾區化肥施用量比上年減少1.5%,農藥除草劑施用量比上年減少1.6%,全面實行農作物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開展畜禽糞污集中收集處理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試點示范。目前,墾區綠色食品獲證企業達112家,農產品達323個,無公害農產品326個,全程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的企業達70家。
2.以城帶鄉,實現資源共享
為了更好地實現產城互動、產城融合,墾區充分考慮城市聚人、聚財、聚能、聚業的張力,重點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優化升級;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努力引入有帶動能力的大項目,盡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做好跟蹤服務工作,主動幫助在建項目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大力解決從農場轉移出來的農工進城后的生活問題,幫助他們找安身立命的工作,解決他們的衣食住行問題,讓進城農工享受到城市里較為優質的義務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有尊嚴地融入城市。
2016年,墾區確定72家異地就醫協議醫院,初步解決了墾區參?;颊弋惖鼐歪t問題。投入4.12億元,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2所。新建標準化健康小屋33個,全民健身路徑104條,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室)55個。此外,墾區依托資源、地緣、產業和人文歷史積淀等優勢,夯實基礎、搭建平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等新興產業,用市場化的思維謀劃推動農業發展,用產業開發促進城鎮發展。2016年,墾區旅游總收入達36.6億元,同比增長12.9%。
三、以產興城,加快產城融合建設
1.抓實農業產業化
好的產業對一個城市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做活產業,可以拉動城市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加速集聚。
經過70年的開發建設,北大荒人在農業產業化道路上不斷探索,在讓百姓吃得精,吃得有營養,吃得更健康上做文章,加快實施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構建了米、面、油、乳、肉、薯、種、藥等十大產業龍頭,培育了“北大荒”、“完達山”、“九三”、“豐緣”等6個中國馳名商標。目前,墾區擁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31家,重點推廣的農業產業示范項目有19大類296個?!笆濉睍r期,墾區龍頭企業年糧食加工轉化能力達2900萬噸,鮮奶處理能力達150萬噸,生豬、肉牛屠宰加工能力達200萬頭。墾區已建成建三江、寶泉嶺、九三3個經濟開發區和一系列產業園區,形成了覆蓋面廣、互補性強、與周邊產業有機銜接的格局,增強了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墾區小城鎮發展注入了活力。截至2016年底,墾區從業人員總數近77.52萬人。
2.以開發旅游業,提升城鎮化品位
北大荒的耕地規模、現代化程度以及綜合生產能力許多人耳熟能詳,這里的綠色、生態、低碳型的城鎮群更是讓人流連忘返。近年來,一些曾經下鄉到北大荒的老轉業官兵、老知青紛紛在北大荒的特色農場小城鎮買房子,把這里作為養老的最佳圣地。黑龍江墾區因勢利導,大手筆地挖掘、開發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一時間,帶有北大荒地域特色的現代農業觀光游、知青故地游、生態游、文化游等旅游主題產品應運而生,引導游客在這片淌玉流金的黑土地上領略北大荒獨特的魅力。
為了方便和滿足游客參觀的需求,黑龍江墾區規劃設計了“一點三線”的旅游產業發展總體布局,即以哈爾濱為中心的香坊農場北大荒現代農業園的高科技農業展示、采摘、特色摘培、熱帶植物觀賞為“一點”,輻射帶動紅旗農場的有機蔬菜采摘、農家樂和閻家崗農場的溫泉、休閑度假體驗。依托興凱湖、鏡泊湖,打造以大界江、大界湖、大濕地、大農業為亮點的邊境風光、濕地風光、現代農業旅游為“三線”觀光帶,向東輻射帶動柳河農場養生休閑農家樂、五七干校紀念館,綏棱農場的漂流、漿果蔬菜采摘,伊春的森林浴為主體的生態旅游觀光帶。向西依托五大連池風景區、哈大齊工業走廊,打造以旱作農業、草原、蔬菜加工業、民俗風情為主的度假旅游觀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