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鶯鶯
[摘要]日本文主要立足農村信用社應對“新常態”的發展模式選擇,分析農村信用社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討農村信用社轉型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 轉型發展 策略
一、農村信用社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國家和自治區經濟增速放緩,縣域金融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特別是利率市場化的加快推進,導致銀行利差收入收窄;經濟風險持續釋放,隱性風險將逐步暴露,風險防控形勢更加嚴峻;影子銀行數量加速增長,對融資體系產生顯著影響;互聯網金融從邊緣走向主流,也將對金融機構傳統業務、經營方式、盈利模式帶來嚴重沖擊和挑戰。特別是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限額賠付可能會觸動存款人安全神經,如應對不當,可能會導致城區機構存款搬家,甚至引發支付風險。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金融形勢,農村信用社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趨利避害、直面競爭,加快調整發展思路和戰略,由講數量向講質量轉變,由單一盈利向多元化盈利轉變,由規模化發展向精細化發展轉變,探索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之路。
但同樣,有挑戰也必須會有機遇。農村信用社主要的服務陣地在農村,服務對象主要為“三農”百姓和小微企業,部分縣域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還處于城鄉結合的優勢。60余年的唇齒相仿,農信社與當地百姓結下了深厚情緣。另外,近些年除郵儲銀行以外,其他金融機構營業網點還未進駐農村,短時間內農村信用社擁有相對穩固的農村市場,有效緩釋了行業競爭。同時,在城區也擁有拓展業務的廣闊市場,有足夠的信貸需求,網點建設及布局優勢也逐步顯現,這些都是推進業務發展、保持競爭優勢的有利因素。
二、新形勢下制約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瓶頸
(一)單一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面臨困境
傳統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優勢逐漸喪失,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一方面存貸款息差逐步收窄,盈利空間逐步被擠壓,同時中間業務收入占比較低,存款成本不斷抬高,富余資金運用渠道狹窄,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另一方面電子銀行業務營銷乏力,產品營銷推廣粗放,重視數量的擴張,忽視質量的提升,有效戶數、借記卡活卡率較低,同時宣傳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基層客戶對電子銀行產品缺乏認知度,對虛擬業務渠道持懷疑態度,電子銀行柜面替代率并不理想。
(二)風險管控形勢嚴峻
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房地產業發生轉折性變化,產能過剩與價格下降放大了供給波動,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銀行作為一個順周期的行業,隨之面臨著各種風險:一是政策風險,存款保險制度出臺實施,央行放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傳統“存貸匯”銀行經營方式、以利息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都將受到終極挑戰。特別是2015年央行5次降息,今年利率政策效應將逐步釋放,優質客戶流失倒逼利差空間進一步收窄。二是市場風險,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影子銀行”不規范擴張,民間高利貸風險和非法集資風險擴散,縣域金融市場成為各家銀行爭搶的“蛋糕”,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我們既要承擔同業競爭的壓力,也要承擔防范市場風險滲透的壓力。三是信貸風險,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出現大戶貸款用途轉移、農村貸款流向城市等現象,加之人口流動性增強,社會失信現象嚴重,貸款風險監管難度加大。
(三)發展普惠金融的基礎環境薄弱
雖然普惠金融的概念提出已逾十年,但目前依然存在普惠金融服務不均衡、體系不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銀行在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工具,但在運用過程中往往出現“水土不服”;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公司覬覦并逐步進軍農村金融市場,農村信用社在承擔支農支小任務的同時,還要應對新生的強勁競爭者。形勢不容樂觀,農村信用社建立成本可控、發展可持續的經營模式迫在眉睫。
三、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發展模式
(一)發展普惠金融。夯實基礎市場
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這也標志著普惠金融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和實施策略。對于天然具有草根性的農村信用社而方,更要付諸準確有效的行動實現金融服務的“普”與“惠”,使所有市場主體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一是引入大數據的概念和模式,全面采集轄內客戶信息,建立完備的客戶信息數據庫,掌握客戶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以此為基礎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二是結合區域特點和客戶收入水平,綜合考慮客戶信用狀況、收入水平、家庭財產等情況進行授信,有效破解農村地區擔保力不足、融資難的問題,最大限度滿足了基層群眾生產生活金融服務需求;三是下沉服務、綜合服務、移動服務相結合,打造以物理網點為支撐、以便民服務點和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金融服務體系,努力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提高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及時性和可獲得性,基本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四是廣泛普及金融知識。
(二)推動社區銀行建設。擴大服務輻射領域
以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技術為手段,以眾多網點資源為依托,打造社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有形商品和無形服務的融合,構建方便快捷、質優互惠的社區生活消費商業生態圈,推動傳統業務向金融服務生活化轉變。傳統網點服務向金融移動化轉變、線下服務向金融業務一體化轉變,特別是加快與公共服務機構合作,加快集繳費、購物、娛樂于一體的“一卡通”工程建設,重點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社保、旅游等領域的惠民服務,使金融服務融入公共服務體系。
(三)堅持“小而深”的市場定位,充分發揮草根金融作用
一是準確把握“三農”服務方向,加大對設施農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村經濟主體的信貸投入,重點支持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特色種養殖業、綠色食品業及農村流通業、農副產品收購、手工業等涉農行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從以生產為主向生產、加工、流通、服務聯動發展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從單一農戶、種養為主等傳統方式向主體多元、采用現代技術裝備機械化、設施化轉變,加快農業投入結構從簡單再生產向集約經營轉變,最終使農業生產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模式轉型。二是側重支持實體經濟。作為農村信用社要優先滿足涉農小微企業信貸需求,重點支持符合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的小微企業發展,創新商品交易市場、物流園區、電子商務平臺等圈鏈產業的信貸服務模式,重點要進行產品創新,完善四權抵押評估處置平臺,推行政銀合作,探索開辦應收賬款質押、股權質押貸款業務,有效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三是關注民生領域,創新服務舉措,加大對婦女、下崗人員、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完善小額貸款精準脫貧和產業帶動脫貧模式,由救濟性扶貧向資本性幫扶轉變,激發農牧民脫貧內生動力,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