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軍,張行豐,鄭科達
(奉化市人民醫院,浙江 奉化 3155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局部腦組織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出現軟化壞死及腦功能障礙,ACI發病率占腦卒中的60%~80%[1]。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多種炎癥因子與腦梗死有一定關系,可能對ACI早期評估及預后判斷有一定意義,但其具體機制及相關性尚不清晰[2]。本研究通過觀察ACI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D-dimer)、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變化情況,探討其臨床意義,結果如下。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ACI患者170例為病例組,其中男106例,女64例,年齡39~77歲,平均(61.47±10.25)歲。納入標準:符合2014年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診斷標準[3];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患者均為首發ACI,發病至就診時間<6 d。同期招募在我院體檢中心行健康體檢者80例為健康對照組,要求自愿加入,無嚴重基礎疾病及卒中病史,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齡35~79歲,平均(61.42±10.37)歲。納入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2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入院后給予控制血壓、改善微循環及神經保護等常規內科治療。按照pullicino公式[4]計算梗死體積:T(mL)=π/6×L(最大長軸)×S(短軸)×Slice(層面厚度)(cm),將病例組分為小梗死組76例(梗死體積≤4 cm3),中梗死組58例(梗死體積5~10 cm3),大梗死組36例(梗死體積≥10 cm3)。入院時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將病例組分為:低評分組69例(≤6分)、中評分組52例(7~14分)、高評分組49例(≥15分)[5]?;颊咴谌朐旱?日清晨抽血送我院檢驗中心檢測D-dimer、Hcy、hs-CRP,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6,試劑盒購自法國 Immun Otech 公司。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2組間比較采用LSD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 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病例組D-dimer、Hcy、hs-CRP、 IL-6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D-dimer、hcy、hs-CRP、 IL-6比較
不同梗死體積的D-dimer、Hcy、hs-CRP、 IL-6存在差異(P<0.05),經LSD檢驗,大梗死組的上述指標高于中梗死組和小梗死組(P<0.05),且中梗死組高于小梗死組(P<0.05)。表明D-dimer、Hcy、hs-CRP、IL-6在高評分組最高,其次為中評分組,最低的為低評分組。不同NIHSS評分的D-dimer、Hcy、hs-CRP、IL-6存在差異(P<0.05),經LSD檢驗,高評分組的上述指標高于中評分組及低評分組(P<0.05),且中評分組高于低評分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梗死體積及NIHSS評分患者D-dimer、Hcy、hs-CRP、IL-6比較
Spearman等級相關性分析顯示: D-dimer、Hcy、hs-CRP、 IL-6與腦梗死體積,NHISS評分均呈中度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D-dimer、Hcy、hs-CRP、IL-6與腦梗死體積、NIHSS的相關性
ACI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急重癥之一,準確評估病情對治療疾病以及判斷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CT和MRI對ACI的確診有重要作用,但CT和MRI對腦梗死的預測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影像學評估基礎上,有必要尋找合適的血清學指標來評估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和預后。
本研究結果表明,病例組血清D-dimer、Hcy、hs-CRP、IL-6水平較健康對照組明顯升高,并隨著梗死體積的增加升高,且NIHSS評分越高,患者血清相關指標水平越高。Spearman等級相關性分析顯示,腦梗死體積、NIHSS評分與血清D-dimer、Hcy、hs-CRP水平等均呈中度正相關,提示D-dimer、Hcy、hs-CRP等參與了ACI的發生發展過程,可作為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腦梗死時,機體凝血及纖溶系統的平衡發生紊亂,梁偉等[6]認為D-dimer增高的程度與梗死面積的大小及高凝狀態有關,張豐明等[7]研究表明,高 Hcy 是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免疫炎癥反應與ACI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關系十分密切,hs-CRP、IL-6是機體內主要的炎癥介質,可導致炎癥反應的連鎖級聯效應發生,加重腦組織水腫、損傷腦血管內皮細胞及神經細胞[3]。林久座等[8]認為IL-6水平與神經功能缺損具有正相關性,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血清D-dimer、Hcy、hs-CRP、IL-6水平與腦梗死體積及病情嚴重程度有一定相關性,檢測上述指標有助于評估病情,但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1]李海林, 賈曉雁, 王晉鵬,等. 急診獨立模式溶栓縮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入院-溶栓時間探討[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6,25(9):1180-1183.
[2]Xia C, Li XQ, Zhou Z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ytokines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J]. Int J Neurosci, 2017,127(1):86-91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4]黃濤, 王海僑. PAC-1、CD62p和D-Dimer含量與急性腦梗死患者梗死體積的相關性[J]. 中國老年學,2013,33(14):3302-3303.
[5]Naess H, Kurtz M, Thomassen L, et al. Serial NIHSS scor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 Acta Neurol Scand,2016,133(6):415-420.
[6]梁偉,劉光金,楊紅兵.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臨床分析[J].醫學綜述,2014,20(3):544-546.
[7]張豐明,柯先金,蔡志榮,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常見危險因素相關性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6(5):597-600,614.
[8]林久座,繆克強,張海霞,等.急性腦梗死早期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變化及其意義[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9(4):4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