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燕,吳 鳴,章愛蓮,駱秋龍,王 瓊
(嘉興市第二醫院,浙江 嘉興 314000)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兒童時期肺炎常見的病原體之一[1]。隨著大環內酯類藥物的廣泛應用,對大環內酯類藥物耐藥基因突變MP所致兒童肺炎的臨床表現及其治療等問題越來越引起關注。本研究對我院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患兒及非SMPP患兒的MP耐藥基因突變狀況進行檢測并分析其臨床特征,以提高對MP耐藥基因突變以及兒童SMPP的認識,現報道如下。
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兒科住院診斷為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患兒103例,排除原有先天性心臟病、免疫功能缺陷、遺傳代謝性疾病、先天性肺支氣管疾病、營養不良及年齡<1月者,按臨床表現分為SMPP組31例與非SMPP組72例。
1.2.1 MPP診斷標準[2]:(1)臨床上有肺炎的表現和(或)影像學改變;(2)血清單次MP抗體滴度≥1:160,或恢復期和急性期MP抗體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減低。
1.2.2 SMPP診斷標準[3]:符合下列標準中前3條中的任意2 條和(或)后2條中任意1 條。在確診MPP基礎上出現:(1)明顯氣促或心動過速、三凹征及發紺等;(2)應用大環內酯類藥物1周以上無效, 或持續發熱時間超過10 天;(3)胸部影像學表現為大片狀致密影,占據一個肺段或肺葉以上范圍;(4)出現胸腔積液、肺不張或肺膿腫等肺內并發癥;(5)出現嚴重低氧血癥或合并其他系統嚴重損害。
患兒入院后用無菌棉簽拭抹咽后壁和兩側扁桃體部位,采樣后將拭子放入采樣管中密封。由杭州美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的方法檢測標本中MP對大環內酯類藥物常見耐藥基因突變位點(A2063G和A2064G)的點突變,根據MP23S rRNAV區2063、2064位點兩側設計PCR引物,按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擴增,并對擴增產物進行電泳并測序,試劑盒來源為江蘇默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儀器為ABI7500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測序結果分析運用DNAMAN軟件,檢測到A2063G和A2064G的點突變即為耐藥基因檢測陽性。同時檢測患兒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生化、MP抗體、痰培養、免疫球蛋白E、胸片等。
數據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PP 患兒按診斷標準分為SMPP組31例與非SMPP組72例,SMPP組年齡較大,發熱時間及住院天數長,CRP更高,胸腔積液、肺不張發生率高,肺外并發癥更多見;2組患兒經治療均好轉或治愈出院,但SMPP組更多患兒需使用激素或丙種球蛋白治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SMPP組與非SMPP組臨床特征比較
103例患兒咽拭子標本耐藥基因陽性49例,陽性率47.57%,其中SMPP組22例,陽性率為70.97%,非SMPP組27例,陽性率為37.50%,2組患兒咽拭子樣本耐藥基因的陽性率經卡方檢驗,χ2=9.732,P=0.0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SMPP組陽性率高于非SMPP組。
SMPP病情較普通MPP進展迅速,可短時間進展為胸腔積液、肺不張等,部分可導致壞死性肺炎及閉塞性支氣管炎,甚至引發呼吸衰竭及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MPP肺外并發癥也較常見,可累及任一器官和組織如血液系統、皮膚、胃腸道、關節、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4]。本研究中SMPP組及非SMPP組臨床特征相比較,發熱時間及住院天數長,胸腔積液、肺不張發生率高,肺外并發癥更多見,與文獻報道相符合,SMPP組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升高,提示組織炎癥性損害明顯。SMPP年長兒多見,常表現為發熱時間長、咳嗽劇烈、呼吸困難等,胸部影像學呈進行性加重,表現為肺部病灶范圍擴大、胸腔積液、肺不張,甚至表現為壞死性肺炎和肺膿腫。本研究也顯示SMPP組與非SMPP組相比患兒年齡較大,可能是由于年長兒的免疫功能相對較完善,故發生MPP時免疫介導的肺損傷更嚴重。
MP對大環內酯類藥物耐藥基因突變的報道逐漸增多,目前對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耐藥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糖體50S亞基的23SrRNA V區中心環的點突變,其中最為常見的點突變是A2063G,其次為A2064G。以往肺炎支原體耐藥的檢測采用基因測序法和MIC測定,但均存在工作量大和費時等問題,無法在臨床工作中大量開展。實時熒光定量PCR聯合了PCR和熒光探針技術,擴增和檢測同時進行,敏感性及特異性高,逐漸成為臨床實驗室診斷MP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5]。我們的研究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肺炎支原體對大環內酯類藥物常見耐藥基因突變位點,檢測不受病程及患兒免疫功能的影響,適合于疾病早期或年幼、免疫功能低下患兒的檢查。本組研究表明,SMPP組耐藥基因陽性率高于非SMPP組,提示肺炎支原體對大環內酯類藥物耐藥基因突變是SMPP的危險因素,對耐藥基因突變進行檢測有助于提高臨床醫生對SMPP的認識,為臨床合理用藥、完善SMPP患兒的診治提供科學依據,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Jain S,Williams DJ,Arnold SR,et a1.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among U.S.children[J].N Engl J Med,2015,372(9):835—845.
[2]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 [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5,30(17):1304-1308.
[3]俞珍惜,劉秀云,江載芳,等. 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急性期的相關因素分析[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4) :246-249.
[4]Vervloet LA,Marguet C,Canmargos PA.Infection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importance as an etiological agent in childhoo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 [J].Braz J Infect Dis,2007,11(5):507-515.
[5]Wolff BJ,Thacker WI,Schwartz SB.et a1.Detection ofmacrolide resistance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by real-timePCR and high-resolution melt analysis[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08,52(10):3542—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