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5000)高翠紅
壓瘡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加強對壓瘡預防及護理尤為重要。剖宮產術后壓瘡現象的發生率較低,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見術后壓瘡現象發生[1]。本研究就剖宮產術后壓瘡發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應的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在我院行剖宮產分娩并發生術后壓瘡者28例進行研究,患者就診時間均為2016年1月~2018年1月;患者均可見骶尾部、兩側髂骨不同程度的皮膚破損、發紅、水泡等癥狀;產婦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27.9±3.0)歲。
1.2 方法 以回顧性調查方式對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的可能相關行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本組患者發現壓瘡后均及時協助翻身,并保持床鋪、衣服清潔、干燥,并利用碘伏對皮膚破損部位進行涂擦,同時做好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及營養支持;患者壓瘡部位均在5d左右結痂痊愈,且無再次壓瘡發生。且總結術后壓瘡發生的可能相關性因素主要為術后體位、理化因素刺激、鎮痛泵使用、胎膜早破等。
臨床研究顯示[2],持續壓力及機體組織壓力耐受性是壓瘡發生的兩項常見危險因素。本研究通過回顧性調查分析顯示剖宮產術后體位、理化因素刺激、鎮痛泵使用、胎膜早破等是導致剖宮產術后壓瘡發生的常見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3.1 剖宮產術后壓瘡原因分析 ①術后體位。剖宮產術后通常需去枕平臥6h,且需在切口部位放置沙袋,以達到壓迫止血的效果;同時受導尿管、輸液管、麻醉導管等的限制,極易促使局部皮膚長時間受垂直壓力作用,進而極易造成組織不可逆性損傷,引發壓瘡。且部分產婦體重過重,術后移動或更換衛生墊時往往需進行拖、拉等處理,及時導致皮膚與床單造成摩擦,損傷皮膚角質層,同時受汗液、血液等的刺激,進而極易引發壓瘡。此外,平臥位后需取半臥位,身體重心位于骶尾部,極易影響皮膚血液循環,從而引發壓瘡。②理化因素。患者皮膚長時間受潮濕、分泌物、摩擦等理化因素的刺激極易對皮膚耐受性造成影響;且手術室及病房內多采用一次性床單,其耐受性、吸收性均較差,容易引發壓瘡現象。③鎮痛泵使用。本組28例患者術后均常規使用鎮痛泵,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的主動活動次數,促使患者長時間處于仰臥位,皮膚受壓時間延長,進而極易引發壓瘡。④胎膜早破。胎膜早破后,產婦需絕對臥床休息,直至胎先露平坐骨棘后方可下床活動,且臥床時需適當抬高臀部,故而極易造成局部剪切力與摩擦力增大,促使壓瘡的發生率增加。⑤其他因素。產婦精神過于緊張,對疼痛較為敏感,擔心活動時造成切口疼痛或開裂而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此外,全身營養不良、水腫等均可能會導致壓瘡現象發生。
3.2 護理措施 ①易患人群評估。醫護人員需及時對剖宮產產婦進行評估,對肥胖者、合并有妊高癥者、體質虛弱者、耐受力差者、對疼痛敏感者需進行重點監護。②健康宣教。術前,護理人員需重視對患者健康宣教,提高產婦的依從性與配合度,定時翻身,保持床單、衣物干凈、整潔,盡可能減少壓瘡現象發生。③縮短局部受壓時間、減少摩擦力與剪切力。護理人員需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并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活動,以減少對局部皮膚的壓力。同時術后取半臥位時可協助患者適當更換體位。術后護理人員還需合理地對導尿管進行固定,并留適當的活動空間,以便患者術后活動。同時為減輕患者疼痛感,翻身取側臥位時可在患者背部墊適當大小的軟墊,在減輕腹部切口疼痛感,減輕骶尾部壓力。護理人員還需叮囑患者及其家屬翻身時不可拖、拉、拽。此外,可利用病床的升降功能抬高緩和膝部,以避免患者因身體下滑而增加機體與病床的摩擦力,減小壓瘡風險。④皮膚清潔干燥及營養支持。護理人員需叮囑患者及其家屬確保患者皮膚干燥、清潔,及時協助患者更換會陰墊,并利用柔軟的干毛巾對皮膚進行擦拭,擦洗時動作需盡可能的輕柔,避免擦傷皮膚。此外,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營養情況為其提供針對性的飲食指導,以調整患者機體營養狀況。
綜上所述,導致剖宮產術后壓瘡發生的原因較多,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防治壓瘡發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