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鄒安全 甘燕飛
【摘要】國家的創新驅動戰略及治理體系的推進,依賴高素質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面臨培養目標不明確、供需錯位、培養過程弱化學生角色等問題。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是綜合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校外實踐基地則是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從實踐經驗來看,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校外實踐基地是基地健康運行、良性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公共管理 實踐教學體系 校外實踐基地
【基金項目】全國商科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7年課題“強化應用能力的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SKJYKT-1711);2014年廣東省高校教育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項目“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佛山市婦聯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實踐教學基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212-01
一、引言
中國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了對高層次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巨大社會需求。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對政府部門及非政府公共機構人才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面臨更大挑戰,“以社會需求為先導,以創新為車輪,搭建有效的通識教育理論與實踐平臺,建立健全校府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才能走出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道路。
二、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問題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公共管理學科畢業生就業困難與用人單位人才緊缺現象并存,這與高校培養過程對社會實際需求把握不清,人才培養目標模糊有一定關系。從社會需求主體角度看,高層次公共管理人才供給不足,創新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不高。從供給主體看,畢業生更傾向于從事企業管理工作,愿意在社會需求強烈的基礎公共服務領域從業的意愿低迷。
其次,社會需求與高校培養之間出現錯位。無論政府部門還是企事業單位,對公共管理類學生的直接需求量不大,在用人需求上都側重專業技能,強調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以2018年國家公務員招考信息為例,對經濟金融類、財會類、法學類、計算機類、語言文學類等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與往年一樣旺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門轉變職能,在組織機構和運行上不斷創新。公共管理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必然成為用人需求的另一個熱點。
第三,現有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過程弱化學生角色。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來組織,學生被動圍繞教師活動,學生的能力培養無目標,無法形成系統的、連貫的感悟、體驗和踐行過程,不利于創新思維的養成。
第四,畢業生思維標準化和知識無活力化。對公共服務能力培養不足,課程設置偏理論輕實踐,通用知識多,畢業生思維標準化。培養目標與定位不明確,且與社會需求脫節,特色技能少,忽略了公共管理類人才未來從業的特殊性,知識應用能力不足,知識無活力化。
三、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高校對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過程進行了深刻反思和多方嘗試,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推動實踐育人有效機制的建立成為共識。實踐教學體系作為理論課程的有力支撐,要貼近社會需求,緊緊圍繞培養應用型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過程。具體而言,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打破思維標準化,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伴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投入,以及信息化、教改研討論壇等豐富的創新擴散手段,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成果豐富。魏紅征提出要構建“從課堂內到實驗室,從校園內到校外”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對校內實踐教學環節提出了多種創新形式,如課堂討論優化、實驗室信息化平臺實訓、校內部門實習、參與地方公共管理及實踐論壇。但各個實踐環節和理論課程仍然脫節,普遍存在碎片化學習知識的現象,且學生對公共管理領域的廣泛問題容易淺嘗輒止,似懂非懂,面臨復雜公共管理問題仍無從下手。公共精神激勵人才對公共價值的追求和道德品質的塑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主體意識,愿意并能夠獨立發現、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問題。提倡開辟校府合作、校企合作等多渠道的實踐教學基地,并鼓勵學生通過參與課外科研與實踐。
四、校外實踐基地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
首先,校外實踐基地有利于轉變培養理念。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者,教師隊伍不能與公共管理實踐脫節,固守在“象牙之塔”里,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必然茫然不清。校外實踐基地將教師隊伍推向公共管理問題發生和解決的第一線,在社會需求的參與下,培養理念可以順暢地從“供給本位”轉向“需求本位”。在“怎樣培養人才”問題上,以校外實踐基地為依托的“校政合作”模式,可以倒逼教學內容從單一的理論灌輸為主轉向學習與新實踐相融合的二維并重。
其次,校外實踐基地有利于引領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通過研究性的方式培養出問題意識,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學習能力、創造能力與相關專業精神的活動。作為一種深層學習科學方法,研究性學習模式以教師指導為基本條件,高度依賴以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的綜合性社會實踐平臺。公共管理類的校外實踐基地主要以政府的服務部門、事業單位等公共服務提供者為依托,如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政務服務中心等,高度契合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基本要求。通過實踐基地,開展特定的研究項目,創設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有利于激活大學生的前瞻性眼光和創新意識,在研究中主動學習。
第三,校外實踐基地有利于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只有實現了“從課室到實驗室,從校內到校外”的有機結合,針對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系統化地將實踐教學環節與理論教學環節一體化融合,才能實現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校外實踐基地是構建這一體系的關鍵環節。校外實踐基地本身具有主題性和專業性,有自身對公共管理人才的特殊需求,結合本科生教學規律和教學進度,有利于設置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更有利于實踐教學內容的階段化、模塊化設計。廣州大學與A市政務服務中心合作建設的政務實習基地取得顯著的成功經驗,其實踐教學體系包含具有創新性的實踐課程體系和與之對應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五、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校外實踐基地
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如果沒有專業特色,依托單位會逐漸將各類學生實踐活動視為負擔或者宣傳手段,學生也會因為無法真正提高專業素養而消極對待校外實踐活動,無法形成長效合作的良性機制。圍繞基地合作方的人才需求,結合高校專業特色,公共管理類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要形成獨特的建設方式,如“高校—政府—崗位”、“高校—群團—課題”、“高校—事業單位—服務”等。
參考文獻:
[1]劉凈彤.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
[2]劉曉洋.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校政合作”模式探究[J].高教論壇,2016,7.
[3]張志紅.注重公共精神塑造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J].高教學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