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詩文 孫星星
摘要 阜寧縣地處沿海中部,氣候條件適合水稻生產。本文對阜寧縣水稻生產的基地情況、主要技術方式、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指出水稻發展趨勢,以期為水稻種植生產以及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水稻生產;現狀;問題;發展趨勢;江蘇阜寧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060-02
阜寧縣地處江蘇沿海中部,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 ℃,無霜期213 d,雨日106 d,全年降水量850 mm,日照時數1 817.5 h,空氣質量一級水平,氣候條件適合糧食生產[1]。射陽河、通榆運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交匯融合、通江達海,金沙湖碧水風情、馬家蕩生態濕地、古黃河自然景觀相映成趣,是國家一類生態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糧食產量百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享有“苗豬之鄉”“西瓜之鄉”的美譽。
1 水稻種植概況
阜寧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種植業發達,曾先后多次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國家優質商品糧基地縣”、7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2]。2017年阜寧糧食生產逐步由單一化為主逐步向優質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方向推進,水稻種植面積5.83萬hm2,較上年的5.812萬hm2略增180 hm2。2017年水稻播栽時間提前了7 d,水稻生長周期除水稻揚花期氣溫較低外,未出現極端惡劣天氣,平均產量9 600 kg/hm2,較2016年增加150 kg/hm2;總產55.97萬t,較上年的54.90萬t增加1.07萬t。
2 水稻種植主要技術
2.1 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精確定量栽培技術
精確定量栽培是2017年主要推廣的栽培技術。一是因時定苗[3],6月15日前移栽基本苗105.0萬~112.5萬株/hm2,6月15日后移栽基本苗120萬株/hm2左右。二是機插秧強調密植。針對部分田塊的超秧齡現象,2017年以推廣行距25 cm的插秧機為主,強調栽足穴數。三是推廣精確施肥技術。在肥料運籌上,強調基肥、蘗肥、穗肥的精確施用。全縣平均施純N 321 kg/hm2左右,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約為1.0∶0.6∶0.8。氮肥基蘗肥與穗肥的比例約為6∶4,其中基肥與分蘗肥比例約為8∶2。同時增加了有機肥料使用量,加大微肥的應用,特別是鋅、硅等一些新型微肥的應用。
2.2 深入發動,大力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
2017年以來,全縣上下緊緊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重點,大力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取得了初步成效。重點打造了古河居委會、益林管計、益林大余、郭墅孫灶、郭墅劉李、阜城城東糧食生產基地和陳集停翅港、東溝阜益、古河居委會蔬菜產業基地。各個基地建立了100 m3的田頭蓄糞池2個,已全部蓄糞發酵。全面應用精準施肥技術,化肥用量同比減少8%以上。全面推廣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壓低病蟲發生基數,減輕防治壓力。“雙減”基地全部配備殺蟲燈,計701盞。郭墅、古河、陳集、東溝等農藥減量基地還示范推廣應用了螟蟲性誘捕器,安裝性誘捕器3 000套,控制了螟蟲危害。
2.3 積極號召,大力開展有機稻米工程
為了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阜寧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結合阜寧實際,阜寧縣縣委、縣政府印發《推進有機稻米基地建設工程的實施意見(試行)》(阜辦發[2017]38號),推進阜寧有機稻米基地建設工程。為發展生態農業,開展有機稻米基地建設工程,縣備案認定羅橋、益林、碩集、阜城4個有機稻米基地,正按照有機稻米生產操作規程嚴格生產。各基地冬季休耕培肥、種植綠肥;水稻品種選擇品質優、食味好、抗病蟲能力強的優質品種;用無紡布覆蓋、寬窄行移栽、安裝殺蟲燈或選用經有機論證的植物源、微生物源農藥等方法防治病蟲;采取誘滅、養鴨[4]、套養龍蝦(魚、蟹)、人工拔除等方法除草;肥料全部施用餅肥或生物有機肥。基地配套設施殺蟲燈445盞已全部安裝到位,并投入使用;監控信息化平臺正在設計過程中,其中羅橋基地部分監控設備已開始運作。
2.4 精心組織,大力推進綠色高產創建示范片活動
依托綠色高產創建示范片以及稻麥科技入戶項目實施,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以及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工作要求,認真做好調研評估,篩選確立示范區,建設水稻示范區9個、小麥示范區7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做到4個結合:項目建設與高產競賽相結合、與新品種示范相結合、與示范推廣水稻機插秧和小麥機械勻播技術相結合、與基層農技人員工作實績相結合,全面開展跟蹤服務,基本完成了項目工作的各項任務,達到了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目標。同時,2017年在郭墅鎮興莊村建立13.33 hm2以上的水稻“三新”技術示范基地,以水稻示范片引導農民干,做給農民看,真正把水稻新技術落實到每戶農民、每個田塊。
3 主要存在的問題
3.1 “水稻+N”的種植模式試點不夠
僅在溝墩、益林等鎮進行了少量的水稻套養螃蟹,而且規模小,示范作用不明顯。
3.2 直播稻面積難以縮小
近2年來,由于插秧機械不足、整地不及時等原因,插秧時間拉長,而且有7 d左右的緩苗期,特別是近幾年中后期氣候條件都比較有利于水稻的生長,直播稻后期遭受低溫而影響產量的面積很小,大部分直播稻也取得了一定的產量,機插秧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直播稻面積仍然較大。
3.3 水稻產業化水平還不高
水稻是阜寧的主要糧食作物,但產業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同一品種種植分散,種植未形成規模;二是深加工項目不多;三是品牌效益不突出,全縣擁有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農產品品牌較多,但不大不強,只有牌子,少有效益;四是產業化鏈條連接不緊,“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規模不大,連接不緊,有名無實。
3.4 鎮村技術力量薄弱
雖然目前正在進行“五有農業服務中心”建設,但人員配備不足,目前鎮級農技隊伍不健全,人員少、經費缺、知識老化,村級基本沒有專業技術人員,導致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技術宣傳不到位,造成了直播稻面積難控制、機械插秧難推廣和先進的配套栽培技術到位率難提高。
4 發展趨勢
2018年,阜寧縣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神,緊緊圍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工作目標,切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創新,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打造阜寧“三農”工作新特色、新亮點,推動“三農”工作取得新突破,結合郭墅興莊稻麥綜合展示基地示范,依靠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帶動,加大糧油作物集成技術推廣,強化農業技術跟蹤指導服務,全面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糧食面積穩定在12.67萬hm2左右,總產量95萬t以上,促進糧油生產綠色高產高效。
4.1 大力鼓勵“水稻+N”種植模式
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十條激勵意見》(阜發〔2017〕32號)中指出“符合國土相關政策,新發展連片13.33 hm2以上稻田養龍蝦基地,按2年度分別補助6 000元/hm2和3 000元/hm2,一次性獎勵村組織經費1 500元/hm2(列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管理);連片33.33 hm2以上稻田養龍蝦基地,按2年度分別補助9 000元/hm2和4 500元/hm2,一次性獎勵鎮級組織經費1 500元/hm2 ”。通過政府扶持力度的持續加大,帶動阜寧水稻種植新模式的創新。
4.2 大力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
“雙減”基地在阜寧已取得初步成效,未來應立足根本、擴大成效。首先,阜寧縣應加快配套服務組織裝備,迅速招募運輸車駕駛員和施糞操作手,確保1部車輛有1名固定駕駛人員,1臺泵有2名固定操作手,隨時參與農牧結合服務;同時加快健全服務網絡,按照農牧結合、就近服務的思路,將全縣劃分5個區域,設立5個工作站。其次,要加快暢通糞污處理渠道,鼓勵養殖場自辦種植基地,自行處理所用糞污,實行農牧結合。鼓勵規模種植基地在田頭建立蓄糞池,暫存腐熟糞污,適時施用。最后,要加快有機肥廠建設進度,處理面廣量大的干鮮糞,生產商品有機肥,同時加快招商引資建設沼氣工程,將糞污轉化成生物能源,沼液、沼渣加工處理后施入農田。
4.3 大力推廣有機稻米種植產業
目前,阜寧有機稻米基地已初步建成,未來阜寧將嚴格要求各基地,按照有機稻米生產技術規程做好各項工作,同時將繼續加大落實各項獎補政策,樹立標桿,在其他鄉鎮也陸續推廣,推進阜寧有機稻米基地建設工程。2017年9月阜寧榮獲“2017年度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未來阜寧將立足現有有機產業基礎,繼續做大做強,為打造生態阜寧、江淮生態區添磚加瓦。
4.4 大力發展試驗示范基地
立足阜寧生產現狀,對興莊基地做系統劃分,分為水稻不同栽培方式試驗示范區、有機稻米種植示范區、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標準示范區、稻麥品種安全性測試和品種區試試驗區。對各區進行專業系統管理,組織專業技術力量,保證示范效果;同時,組織各鄉鎮種植大戶來觀摩學習,讓其切實感受到機插秧等高效種植方式的益處,用實際對比展現稻米種植技術。
5 參考文獻
[1] 丁培培.阜寧高效農業示范園 引領智慧農業新革命[C]//中國會議.信息讓生活更美好:江蘇省通信行業信息化案例選編.2010:5.
[2] 凌啟鴻,張洪程,丁艷鋒,等.水稻高產精確定量栽培[J].北方水稻,2007(2):1-9.
[3] 劉潔.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及其推廣[J].河南農業,2017(4):19.
[4] 錢秀山,章祥生,沈蘭.沿海地區有機水稻生產方式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24):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