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菡
【摘要】隨著蘋果公司與學校合作開展的“1對1數字化學習”項目不斷深入,筆者所在學校在初一全面開展“1對1數字化學習”(以下簡稱“1對1教學”)。技術手段的提升,信息的發(fā)展,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從“數字移民”向“數字土著”轉變,傳統(tǒng)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作為“數字土著”的現代學生接受新知的需要,教師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手段和策略,以期適應現代教育,但同時需要避免唯技術論。因此筆者試圖以文言文《三峽》的活動課為例,探究“1對1數字化學習”下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探究如何利用QucikTime Player、pages、umu平臺等技術手段支持學生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關鍵詞】1對1教學 《三峽》 活動 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041-02
一、活動背景分析
1.背景分析。
“1對1數字化學習” 的概念是由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的凱斯林·諾里斯(Cathleen Norris)和密歇根大學的艾略特·梭羅維(Elliot Soloway)提出來的。它是隨著移動通信技術與移動終端設備的發(fā)展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學習形態(tài),并且正在帶來學習科學上的革命。“1對1數字化學習”(以下簡稱“1對1”教學)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每個學生都擁有數字化計算設備(如電腦)的基礎上開展的個性化學習。
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1對1”教學,極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效率和學生的信息檢索、知識重構能力,學生作品分享即時、全面,教師能全面把握學情,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流程和教學策略,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思維方式的革新,都有促進作用。
2.教學內容分析。
《三峽》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寫景文言散文。這個單元所選篇目都是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在經過了前期對《春》《濟南的冬天》的學習之后,學生對于如何賞景有了初步概念化的認識,但是用于指導實踐,或者落實在筆頭上的能力還有欠缺。因此在本節(jié)課前教師設計了任務單,要求學生完成。希望在完成任務單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對景物的特點能夠準確把握。本節(jié)課則希望通過學生當堂的反饋活動,進一步對文章寫景的妙處有自己的理解體會,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知。
3.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正是從兒童到少年的過渡時期,接受新知能力強,發(fā)散思維能力強,對于活動課有著天然的興趣,愿意嘗試新事物。因此,本課課題在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夯實基礎的前提下,通過活動的設計,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技術手段,對文本進行更深入的理解。既讓語文課形式更加多樣,又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堂探究活動中建立學習語文的自信,開發(fā)潛能。
二、活動目標
新課程標準中對第四學段學生在閱讀方面提出以下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基于此,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是:
1.學生在完成任務單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認識。
2.學生通過對自己作品的展示,能夠對于文本中景物的特點及作者的寫作技巧有清晰地認識。
3.學生能夠通過展示作品,進一步加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三、活動重點
1.扣住課文內容,完成任務單及展示。
2.通過展示,總結作者寫景方法,形成規(guī)律性認知。
四、活動難點
1.通過展示,總結作者寫景方法,形成規(guī)律性認知。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任務準備
1.活動安排。
教師設計相關任務清單:宣傳單里的三峽、畫筆下的三峽、歌聲中的三峽。
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及能力,結合課文內容選擇完成其中一項。
教師收集作品,篩選出期中有特色的作品。
2.設計意圖。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讓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對文中的景物及其特點必須有一定了解才能完成。鍛煉了學生歸納景物特點的能力。
3.技術使用。
(1)網絡資料的搜集和篩選,IBOOK電子書、pages的制作和運用。(2)quick time player對課文改編歌曲的錄制。(3)傳統(tǒng)繪畫和電子繪圖板的使用。
(二)激趣導入
1.減字背誦法,回顧課文內容。
2.三峽景色怡人,美不勝收。相信大家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已經有所感受,那么就讓我們伴隨著音樂,一起走入北魏的三峽風景畫廊,感受不一樣的風情。
(三)穿越時空之旅
1.教師活動。
老師將經過篩選后的學生作品,投在屏幕上,請學生說說設計依據,歸納景物特點,寫景方法。
(1)畫筆下的三峽。
教師展示一張有待改進的作品,進行點評。
小組討論,評價云盤下載的相關作品。
評價標準:與文本的關系、景物特點、畫面色彩、畫面層次。
(2)宣傳冊里的三峽。
教師黑板上貼出三峽地形圖,請一位同學上來圈畫出三個峽的名稱,再用箭頭標出游覽三峽的線路圖。
教師從上交的作品中,選擇一二,請小作者進行分享,說說自己創(chuàng)作立意思路。教師適當點評。
(3)歌聲里的三峽。
根據大家的作品,選擇一二,播放錄音或現場演唱。將大家?guī)氩灰粯拥娜龒{中。
2.學生活動。
(1)學生根據評價標準,對四幅圖畫進行相關點評。
(2)學生根據自己的作品談談創(chuàng)作思路。
欣賞歌聲里的三峽。說說你從歌詞里看出了什么?歌聲里聽出了什么?
教師總結點評,出示對聯:盡四時景物,窮三峽風光
3.設計意圖。
通過制作相關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把握文中的景物,并學會賞析評價別人的作品。
4.技術使用。
(1)學生在umu上對相關作品進行票選。(2)票選高的同學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進行解讀。(3)其他同學可選擇其中一個作品進行點評。
(四)課堂小結
1.根據誦讀腳本進行誦讀,再次感受三峽的壯美。
2.通過本節(jié)課大家作品的展示與討論,我們對課文的內容以及景物的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通過活動,我們也成了評論員,知道該從什么角度去賞析。其實不論古今大家寫景的方法都是類似的。掌握了這些方法就可以指導我們自己的寫作。
(五)作業(yè)
1.登錄搶答網,根據本單元中學到的寫景方法,選擇一二種,將照片中的景色描繪出來。
2.登錄UMU平臺,票選班級優(yōu)秀作品。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一次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的綜合實踐課。教學設計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前期做了充分的準備,并且是基于學生對于《三峽》這篇課文有所了解的基礎進行的。教師結合本班實際,設計了三項任務后,對任務進行解讀:從什么角度、怎么做、如何分組達到最優(yōu)效果。接下來是學生分組進行了至少三天的準備工作:作品的初步設計,軟件的選擇使用,初稿的提交等,教師在此期間,對學生進行指導,對作品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在最初作品中進行篩選,根據學生的作品形成最終的教學設計。
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每一項任務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結合:學生代表性的作品好不好,好在哪里?無不扣住文本,體現語文特點、文本特點。力求將信息技術真正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來,而不是變成單純的技術分享課。因為是學生自己的作品的呈現,因此整個課堂的參與度很高;因為對于文本在作品制作的過程中,實際是有個再深入的過程,因此即便是班上程度較差的學生也能夠針對作品中的一些設計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整個教學中,主要針對學生制作的三大部分作品進行了分享和評價,一方面針對作品中涉及到的課文內容由作者進行分享,另一方面由其他小組成員針對其中未能涉及到的內容進行提問和反饋。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學生既對文本加深了了解,又熟悉了信息技術,
在學習反饋環(huán)節(jié),我們采用了網絡評價機制。利用UMU網絡平臺,將班級作品上傳,最后兩分鐘,直接當場投票,填寫投票理由,選出本次實踐課中人氣最高的幾部作品。整個課程達到高潮,讓人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