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戰略,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教育精神,進行了以Java課程教學改革為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針對Java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課堂教學融合企業項目實訓的教改新思路。從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實施重構了教學知識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經過統計長時間教改活動積累的數據表明,學生學習成效明顯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Java課程 課堂教學 企業項目實訓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煙臺大學教改項目:校企合作環境下Java系列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2016090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249-01
引言
眾所周知,“軟件研發及外包”是《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國發〔2014〕67號】的重大改革項目,致力于面向IT企業,面向全球和面向未來,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高級創新創業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服務工程技術人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工程領域的快速發展[1-2]。將學校教育和社會行業、高校和企業進行密切合作,以高校教學為主線,實際工程為背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使教學融合項目實訓,讓該過程成為高校教學的新常態,這是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戰[3-5]。
一、背景分析
Java課程是軟件開發領域非常注重實踐的專業基礎課,在專業培養方案中上承基礎教學,下接專業核心技能,做好Java課程教學改革是軟件開發過程中提高學生程序設計能力的重要一環,也為整個相關專業教學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長期以來,各個學校相關院系都在努力探索和實踐關于“Java課程教學”的改革。
(1)教學改革只注重課堂教學方式。(2)教學改革不注重創新。(3)教學改革內化效果差。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學校教學大綱的設計
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計算機學科) “Java程序設計”的教改實踐及指導精神,本文在教改過程中進行多次更新教學理念,設計了有針對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與企業項目實訓能力的教學大綱。
(二)企業項目實訓的設計
(1)為了符合軟件開發流程,實訓項目綱要設計要清晰,提供意義明確的設計指導手冊,要求學生掌握編程思想,理解編程思路,創造程序設計,提高項目設計的創新能力。
(2)應對市場開發的變動,企業設計理念會不斷改變,相應項目實訓設計選題的迭代更新就顯得很重要。進行必要且有價值的項目更新可以讓學生了解當前Java技術的發展,從而懂得基礎教育夯實的必要性。
(3)掌握企業優秀文化精神是企業項目實訓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校期間培養學生團隊協助精神,有助于學生之間的和諧交流,提高創新和競爭意識。在開發項目時,要求學生確定隊長、劃分工作模塊、協調設計思路,繪制工作安排流程圖。
(三)課堂教學與項目實踐的融合
(1)課堂講解知識點,項目案例展示。
(2)課堂展示任務要點,項目案例任務描述。
(3)課堂任務分析,項目案例完成任務流程。
(4)課堂任務效果總結,項目案例實現。
三、教學過程實現
(一)教學手段實現
充分吸收當前較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手段,進行翻轉教學和在線互動相結合,線上互動和線下交流進行補充。積極與企業工程師、人力資源總監進行溝通,利用他們的空閑時間打通學生交流通道,甚至將企業人士的講座直接搬到課堂上。改革現有的Java課程授課環節,將教材知識點進行項目滲透,每學完一個知識點,進行一次小模塊項目設計,前一知識點與后一知識點不斷線,項目小模塊之間不耦合。
(二)考核方式實現
考核指標嚴格化,讓學生始終體會到接受教育的公平性。考核方式多樣化,對于考研學生,要側重進行Java編程思想理論知識和算法編程方面考核。對于就業學生,要側重Java項目開發和文檔制作方面考核。考核人員的參與多樣化,讓學生現場演示Java程序模塊,現場講解模塊功能,參評人員當場評價。
(三)教學效果
本文調研了在校期間專研Java開發的2010、2011和2012級學生的就業率,由于參與教改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前感受到企業所需要的人才特征并且預先進行了演練,積累了與企業進行溝通的經驗,就業面試是就能夠與企業人力資源總監進行從容交流,獲得更多offer的機會。由于學校開設Java課程是在大二的下學期,自2010級學生實施Java課程教改以來,從2012年的暑假開始,本文連續四年調研了在校期間專研Java程序開發的2010、2011、2012、2013、2014和2015級學生大二和大三時期的創新創業率(為突出重點,大一和大四以0統計),其中參與本文教改的2012級學生的創新比賽參與率達到了100%,極大地促進了學風建設,此班的當年考研率名列同級第一。
融合課堂教學和企業實訓的Java課程教學改革在多年的實施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近年來,本文教改理念逐漸拓展到其他課程教改過程中,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課程建設體系,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課程建設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國發〔2014〕67號)[EB/OL].http://coi.mofcom.gov.cn/article/ckts/ckzcfg/201501/20150100869215.shtml. 2015/01/16.
[2]張勇.打造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6(23):30-40.
[3]任澤中.構建“縱橫有道”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6(12):60-62.
[4]李貴安,張寧,鄭海榮,王晶艷.基于信息化教學的大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 2016(11):61-65.
[5]安鑫,楊亞芹.互聯網+教育:內涵、趨勢與推進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 2017(3):31-32.
作者簡介:
胡光(1974-),男,漢族,山東省萊州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模式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