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國正經歷著深刻的社會變革與轉型,社會結構、文化價值、利益格局、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無不加劇著社會階層的分化。前幾年出現的"官二代","壟二代","窮二代","富二代"表明財富的繼承、社會地位的繼承和傳遞過程已經開始,因此我們的社會如今面臨著這樣一個挑戰:如何在貧富差距比較大的情況下,形成一個相對暢通的社會流動渠道,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抵消貧富差距過大的負面效應。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中國某些重要的制度安排出現了公平正義的價值缺位,成為阻塞社會流通渠道加劇貧富分化的主要結構性原因。
關鍵詞:新媒體 階層流動 公平
社會階層流動,是社會流動以階層的規模來進行的一種形式。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位置的變化,包括社會地位的上升或下降,社會位置的移進或移出。
一、新媒體條件對社會階層流動的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有助于打破階層固化,利于社會階層流動,且社會階層流動頻繁。如彭心安認為新時期的社會階層流動是社會發展的主流。姜力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流動機制的調整,我國出現了大規模的復雜的社會階層流動。
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重要性的增強,以互聯網等為基礎的電子信息網絡已經浸透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在產業、經濟和社會中生成著一種新的信息場域,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鞏固和強化現有的社會階層。如李升認為從職業、教育等角度看,信息和信息技術具有一種增強階層化的“數字鴻溝”的影響和作用,從經濟結構或收入的角度看,信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具有一種去階層化的影響和作用。人們的職業和教育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知識階層或白領階層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體,控制了支配社會運行變化的權力。而信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則進一步成就著這樣的知識階層和白領階層,重塑著社會的階層化機制,影響著社會結構的變遷。
二、現階段各社會階層的界定及新社會階層的特征及出現原因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差序的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其自身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社會分化與分層也日趨深化,就中國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社會差別與分層日益成為社會長期發展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個突出社會問題。社會學者陸學藝領銜的課題組在對中國目前的分層結構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將中國社會分為十大階層和五大等級:“1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2經理人員階層,3私營企業主階層,4專業技術人員階層,5辦事人員階層,6個體工商戶階層,7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8產業工人階層,9農業勞動者階層,10,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而五大等級是:社會上層、社會中上層、社會中中層、社會中下層、社會底層。”這一分層雖然不能作為一種權威與標準,但它基本反映了社會現實,符合人們對社會分層結構的現實感受。從這種分層本身來看,占中國社會人口大多數的工人與農民階層成為了社會底層結構的主體,雖然這一現象具有某種客觀必然性,是社會分化的自然結果,然而這并不能擯除這一現實的非合理性以及對社會和諧發展所產生的傷害。
階層結構在新媒體時代的變化有著信息權力地位攀升的深層原因,也有技術發展對社會體系的干預作用。而人的碎片化生存境遇,無論是基于社會交往關系的變化還是人們信息接收心理機制的改造,無疑是這種階層結構變遷的內在根據。1.信息權力對政治權力的影響加深,2.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把權力和能力“賦予”了每一個用戶——他就是我們每個人,3新媒體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越來越趨向于碎片化。
三、社會階層流動趨勢及方式
社會階層流動的趨勢:社會成員的職業流動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加速進行,主要由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公有制領域流向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非公有制領域,由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第三產業。農業勞動者階層規模日趨遞減,產業工人階層在緩慢增長后趨于下降,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通過接納農業勞動者而持續擴張,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規模不斷擴大。新社會階層流動的趨勢
社會階層流動的方式:農民勞動者階層向城市產業工人階層、商業服務人員階層的流動是新時期流動量最大的階層流動;中下階層子女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改變就業層次的渠道完成向上階層流動;通過軍隊服役的途徑完成階層流動;城市國有企業工人、集體企業工人向個體工商戶的流動;其他階層個體向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流動;部分產業工人、商業服務人員向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的流動。
四、社會階層流動的促進及意義
新媒體時代社會階層結構變遷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諧,新媒體社會是一個開放型社會,網絡的開放性是社會階層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的重要機緣,任何階層都難以在虛擬社區設置障礙,阻止和排斥其他階層的社會成員進入(當然,純粹從技術上講是非常容易的),新媒體時代的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也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創造了條件,更多的人從事知識生產,并通過知識和技術獲取物質財富,廣義虛擬經濟的空前繁榮使純粹依靠自然力獲得社會財富的途徑變得越來越窄,而信息資源所創造的財富對自然的破壞已經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其次,新媒體時代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也推進了民主制度建設,人民當家做主的路徑更多,方式更為直接。最后,新媒體時代社會階層結構變遷有利于強化政治治理。
總體來說,國內關于社會階層的研究從內涵、特征、相關影響因素、以及促進社會社會階層的方法、意義等角度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有助于對社會階層的流動形成全面系統的了解,且豐富促進該體系的完善,這些研究成果都為社會階層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但是,大多數研究都是從社會階層的理論和意義這些方面來進行的,缺乏從新媒體條件下,與時俱進的,符合當前時代特征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待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楊三喜. 高考不是階層流動的唯一通道[N]. 中國青年報,2017-06-06(002).
[2]鳳智. 英國教育大臣:教師是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關鍵力量[J]. 世界教育信息,2017,(07):76.
[3]任春紅. 代際階層流動:理論范式與中國現實[J].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02):90-94.
[4]王光利,黎紅. 論社會分層與人的跨階層流動[J].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7,(01):53-57.
[5]廉思,馮丹. 當前新社會階層的十大特征[J]. 理論導報,2016,(09):23-25.
[6].新媒體從業人員被列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J]. 青年記者,2016,(22):54.
[7]何華征,孫娜. 論新媒體時代社會階層結構的調整及其意義[J]. 求實,2015,(07):57-62.
[8]程啟軍. 階層間封閉性強化: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新趨勢[J]. 學術交流,2010,(01):118-122
[9]楊小明. 我國社會階層變動與政治動員[J]. 前沿,2014,(Z5):7-10.
[10]陸學藝.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及發展趨勢[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作者簡介:
王瀟敏(1992-)女,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財經大學,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