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 要:2015年兩會將"互聯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這個浪潮下,互聯網保險產品的也迅猛發展起來,其一方面降低了經營成本,拓展了保險市場,另一方面互聯網保險產品畸形發展嚴重,主要有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保險條款晦澀難懂,存在監管漏洞等,因此我們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創新產品、拓展宣傳渠道和方式,同時還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
關鍵詞:互聯網+;互聯網保險產品;監管
21世紀,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不斷融合,尋求新的發展模式,由此引發了“互聯網+”浪潮。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互聯網+”的概念,將“”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保險產業作為金融業的三駕馬車之一,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傳統的保險產業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就誕生了“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保險產品具有先天性優勢,但最近幾年,互聯網保險產品良莽不齊。因此本文通過對互聯網保險產品現狀進行分析,并尋求其可能的發展之路。
一、互聯網保險產品概述
根據中國保監會在2015年印發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替行辦法》中的定義,互聯網保險業務是指“保險機構依托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技術,通過自營網絡平臺、第三方網絡平臺等訂立保險合同,提供保險服務的業務。”因此互聯網保險產品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將保險產品和互聯網有機融合而形成的新事物,而不是簡單的把傳統保險產品拿到互聯網上來賣。
與傳統保險相比較而言,互聯網保險產品在保險責任、保險期限、保險金額、保險價格、理賠流程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具體來說,
第一,保險責任。傳統保險產品保險責任范圍大,一張保單可覆蓋多種保險責任;互聯網保險產品覆蓋于很小一部分保險責任,呈碎片化。
第二,保險期限。傳統保險產品以長期為主,幾年到幾十年不等;互聯網保險產品以短期保險為主,最短的甚至為1天。
第三,保險金額。傳統保險產品的保障金額高,幾百萬甚至更高;而互聯網保險產品的保障金額較低,最高為幾十萬。
第四,保險價格。傳統保險產品以長期為主,保險金額高,繳納期限長;而互聯網保險產品保險金額低,有的只有個位數。
第五,理賠流程。傳統保險理賠流程:立案查勘、審核證明和資料、核定保險責任、履行賠償或者給付義務;互聯網保險產品理賠流程以線上為主,程序簡捷。
二、互聯網保險產品現狀分析
互聯網保險產品對保險公司而言,可以降低經營成本,保險公司不需要維持龐大的銷售團隊,并且打破時間限制和網點依賴,通過網絡,客戶根據自身感受及需求購買特定的保險產品,減少了信息不對稱,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客戶的滿意度。作為新生事物,其發展空間巨大,但也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產品同質化嚴重
我國互聯網保險市場剛剛起步,各個方面還不成熟,目前存在的保險產品可以分為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兩大類。但在這些產品中,大多只是把線下的產品放到網上去賣,真正符合互聯網保險產品精髓的少之又少。同時,產品種類單一,可模仿性強,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的快速便捷加劇了同質化的激烈,在產品相似的情況下,客戶選擇產品更多考慮的是產品背后保險公司的品牌效應,根據保險公司名聲口碑來選擇保險產品,對于互聯網上新崛起的小保險公司是十分不利的。而對于大型保險公司,除去口碑,想要占領市場就要進行價格戰,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秩序。
第二,保險條款不易理解
保險條款的設計一般都比較嚴謹,其中涉及到很多金融學、醫學、法學等學科的專用術語,一般的客戶對此根本無法完全理解,很多客戶雖然有購買保險產品的需求,但無法簡單便捷的判斷保險產品是否適合消費,直接導致互聯網保險產品的需求量減少。其背后的原因有:一方面很大部分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只是簡單的把線下傳統的保險產品搬到線上去賣,其本質上還是傳統保險產品,在傳統保險產品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會給客戶當面解釋保險條款,把其中涵蓋的風險逐一告知客戶,方便客戶理解;而在互聯網保險產品的銷售過程中,客戶面對網絡和陌生的條款,沒有銷售人員及時作出解釋,影響其購買感受。另一方面,互聯網保險產品沒能從根本上分析人們的消費需求,開發出人們真正需求缺乏創新,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互聯網保險產品存在監管真空
互聯網保險產品的發展非常迅速,很多產品的創新遠遠走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前面。互聯網保險產品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這個領域存在著一定監管真空,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互聯網保險產品既要有創新精神,也必須要遵循相應的保險原則和法律、法規的約束。一些披著“互聯網保險產品”外衣的險種,違背了保險產品的“有可保利益”和“符合大數法則”這兩大基本原則,它們己不能被稱為“互聯網保險產品”,而僅僅是保險公司制造的是營銷噱頭。
三、互聯網保險產品未來發展之道
第一,加強產品創新
一方面,發掘客戶的現有需求,不斷進行目標市場細分,開發出適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并根據的客戶的具體要求進行私人化定制。另一方面,激發客戶的潛在需求。通過不斷開發新的場景,創造出新的客戶需求。借助于網購、“11.11”購物節等發掘新的客戶需求,把保險產品嵌入新的場景中
第二,拓展產品展示渠道
保險條款設計過于專業化,對于普通民眾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近似于看“天書”,加之互聯網平臺的保險產品雖然有客服咨詢,但先入為主的晦澀感使客戶咨詢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同時又不能如傳統保險銷售那樣,保險銷售人員可以積極去向客戶解釋,所有的這些都會影響客戶的購買積極性。因此保險公司可以借助一些現代化方式幫助客戶去理解相關保險條款。比如,制作動畫視頻,場景模擬,專業詞匯鏈接,或者開發一些趣味游戲,通過這些通俗易懂的方式增加客戶的親近感,并在娛樂的過程對相關規定了如指掌,而對于一些細節問題,可以通過客服咨詢等方式解決。
第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互聯網保險誕生以來,為了更好地規范和促進互聯網保險業務及互聯網保險產品的發展,近年國家國務院、保監會等機構相繼出臺了包括《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規定(征求意見稿)》、《保險代理、經紀公司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試行)》、《互聯網保險監督暫行辦法》、《關于加強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等有關法律、法規和《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2016年1月保監會制定的《關于加強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表明我國互聯網保險的立法進入了新的階段。但目前的法律法規多是對保險公司的規范,對于具體的管理措施、保險產品、互聯網保險產品的相關法律法規比較匱乏。因此相關機構要從實踐與細處著手,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覆蓋各種可能涉及到的風險點。對現行不合時宜的法律進行修改,確保保險市場的良性運轉。
參考文獻:
[1]張雪梅.我國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研究[D].安徽大學.2017
[2]唐金成,韋紅艷.中國互聯網保險發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5)
[3]歐美網絡保險的最新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 高雷,楊愛軍. 保險研究.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