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清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200)
信息化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主要包括計算機、多媒體、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目的是將數字化資源(動畫、視頻、仿真軟件和微課等)傳遞給學生,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記憶,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資源的傳遞借助于硬件和軟件。硬件主要包括基礎環境和應用、服務環境,其中投影儀、交互電視、一體機、電子白板同有線網絡、WIFI、4G 等無線網絡一起構成了基礎環境,應用和服務環境包括:手機、平板、錄播系統、遠程互動系統、VR設備、AR 設備、可穿戴設備等等;軟件主要包括各種教學平臺,具有資料存儲、內容發布、數據統計、互通交流等教學功能。
①對于抽象性、原理性的內容,運用多媒體課件和微課具象化表達,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例如液力變矩器的工作原理、柴油機的工作過程、電氣系統的演示等,幫助想象力和理解力差的同學更輕松容易的掌握相關知識內容。②對于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三高三難”問題,合理利用虛擬仿真技術(VR)。我院建立的工程機械仿真實訓室,包括搗固機、挖掘機、裝載機、叉車、汽車起重機等仿真設備,還原真實操作場景,有助于提高操作熟練度,減少場地設備燃油的投入,降低學生操作設備的安全風險,節省師資成本及設備維護費用,規避天氣情況影響,提高課堂利用率,增強學生學習興趣。③利用教學平臺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監控與評價。對新知識、復雜易錯的動作可以在平臺上查找資料,課下自行學習及預習;課程中,可以將練習視頻上傳云平臺,小組成員互相觀看、拍攝、溝通討論問題,增強小組團隊協作能力與動手積極性;可以復查視頻,方便學生自評、互評和老師點評,便于系統全面的教學評價。
信息化教育應用所強調的不再是工具、手段,而是要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來營造一種全新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較充分的發揮,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變為“主導一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即“學教并重”。
運用“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理論對整合課進行教學設計:①學習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②學習者特征分析便于因材施教;③教與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④學習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⑤教學媒體選擇與教學資源的設計;⑥在教學過程中作形成性評價并根據評價所得到反饋對教學內容與策略加以調整。
(1)學生對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學習的觀念和認識不足,喜歡動手實踐,不喜歡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自主探索學習。我們在教學平臺中心網站上鏈接的有關實踐教學的學習資源,諸如教學課件、工作頁、安全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等點擊率都不太高,即便老師硬性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查閱、收集相關資料,觀看一些實驗相關的視頻或動畫等,學生也沒有認真地去落實。
(2)在實踐學習過程中,學生欠缺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一些學生不知道通過網絡可以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更不懂得如何在網絡上檢索并甄別所需要的資源;計算機本身或是網絡出現簡單的故障時,很多學生表現得茫然無措;學生對仿真設備操作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掌握程度不夠。
應用是信息化技術與教學、管理的結合點,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通過深化應用驅動的基本導向,以應用帶動環境營造、支撐核心業務,有助于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釋放信息化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