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祥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天津 300350)
機械類專業一直是理工科的熱門專業,也是一門綜合性較高,專業性較強的學科,需要一定的工科知識外還要一定的繪圖能力。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進步與發展,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超大型工程甚至是世界一流工程的建設如港珠澳大橋、北盤江大橋等工程案例都對機械類的學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關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問題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可以幫助學科建設進行更好的實踐與探索。
機械類專業的課程設計內容需要保持與時俱進,除了講授基礎的零部件理論知識及設計原理外,還需要針對新興發展的新技術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改進,讓學生能夠快速上手新技術的學習和實踐。傳統的教學課堂,講授的許多學習知識都是20世紀末整理匯編的教材知識,不僅不能夠滿足就業需要,而且嚴重阻礙了學生在新技術方面的創新實踐與應用。許多老師現在依舊實行的還是通篇的理論教學,完全的灌輸課堂,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率較低,走馬觀花的課程實習以及形式性的考核使專業教學質量得不到質的提升。除了課堂授課模式外,課堂教學內容也需要適應當前技術發展趨勢,進行相應地課程更新。信息時代的口號已經提出了很多年,然而,現在課程設置中的諸多內容還是依舊沿襲傳統的理論,缺乏與計算機編程知識的結合,故建議引入計算機編程知識。優點:①可以對傳統理論知識進行強化鞏固以轉化為計算機語言;于依賴于計算機語言的可移植性,相關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相關實用軟件框架及開發原理,針對自己感興趣或研究內容進行系統化的專業軟件定制與開發。在滿足基礎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深入學習計算機編程知識也是對學生深層次學習能力的鍛煉。因此,對機械專業的學生來說,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迫在眉睫。
(1)轉變教育觀念,形成課改共識。要一改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課程理念,強調以理論為基,充分動手實踐提升學生的專業儲備。組織任課老師統一學習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并組織任課老師、課程負責人到一流學科校進行學科調研。同時,根據文件的主旨精神制定相應的課程建設管理條例,統籌安排任課老師分多個階段在課程教學上全面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針對從課堂流于形式忽視學生品德向首先建立良好品德再接受知識的轉變、從通篇灌輸理論知識向基于理論基礎進行更多的應用實踐和技術創新轉變、從以老師授課為中心向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轉變等課程改革問題達成基本的共識。老師的灌輸式教學也和老師自身的認識有關系,現在許多對老師的科研成果考核的制度很不完善,過于看重課題申報以及專業論文發表,而忽視了作為老師的第一職業是教書育人,老師需要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在課堂上更好地講解并授予學生,作為學生課后實踐探索的重要依據
(2)學生分類培養,構建差異體系。學校目前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專業技術知識方面均強調對某些技術技能的掌握,而教學質量的實質性提升還需要構建差異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針對機械類學生的課程設計應當以創新能力為導向,務必更加注重課程講授的知識與本專業科研技術發展的前沿性和國際化相一致,而不是一個PPT用多少屆學生,毫無創新之處;需要增加新興技術理論課程的教學課時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在與諸多學科存在交叉發展,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僅學習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對相關的領域知識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在創新方面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同時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能力重點培養學生在該專業不同細分領域的匹配度,讓學生更好地集中全力在某一細分領域進行科研創新突破;教學應當以學生的職業匹配能力為導向,鞏固理論知識,強化動手實踐訓練、增加專業知識探索等課程內容占比,提升校外專業導師在課程建設上的參與度。
(3)導師責任核心,強化團隊建設。對學生的必修課實施課程責任導師制度,學校應當投入更多的資源以責任導師為核心組建新型教學團隊,一改以往一位老師全能型獨當一面的教學模式,而是以該導師為核心,配備多名相關的講師助理,實現課堂的多方位資源融合,形成課程教學向心力。針對教學團隊的建設可以效仿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效的團隊組建模式,組建的教學團隊可以實現專業知識結構的互補,完成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融合,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融合。類似于研究生的教學管理模式,建立課程導師制度,每位導師可以針對一部分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進行強化教學。除了正常授課以外,每位老師都可以作為幾名學生的導師,指導他們進行更深層次地學習及科研活動,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了老師授課任務以外的科研工作效率。這樣的師生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增加老師與助理老師、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協調性。根據初步的調研結果,對于要求參與學生課程改革試點組建教學團隊的高校,不僅顯著提升了高校課堂教學整體質量,而且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專業技術創新上也出現了飛躍式提升,這為強化團隊建設提供了充分的現實依據。
(4)創新教學方法,推進課程改革。學校應當持續增加教學資源投入,在保證教學團隊組建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在高標準的嚴格要求下,學院老師必須充分梳理總結好執教課程的教學規律,進行歸納總結細分使學生能夠易于接受,同時還要持續推進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將評分最高的老師教學模式予以示范并大力推廣。在機械類課程設計中,可以考慮將“分組辯論式”、“交互式”、“探討研究式”、“多導師模式”、“模擬式”等研究性、創新型、探究式教學方式引進到以后的課堂當中,逐步替代以往的“滿堂灌”、“一人言”式課堂。創新教學方式,使課堂的氛圍不再枯燥,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率,增強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持續性互動,有助于以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研究型教學方法得到逐步建立和推廣。
(5)推進網課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各種各樣的網絡教學資源被諸多網站堆疊在了互聯上的門戶網站,學生應該在情況允許下學會如何自己去尋找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然而,也有一些網課資源需要付費使用,這部分資源可以依賴于學院的統籌協調得到解決。因此,學校應該致力于推進學生網絡在線課程建設,根據學生的分類培養目標,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努力形成并堅持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老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如為不同培養方向的學生制定差異化的學習課程,豐富學生課程教學資源與學習形式。目前 學校已有機械類基礎教育課程資源,雙一流應用技術大學建設還將繼續增加機械專業新興技術網絡課程,這將極大節省了老師和學生在資源查找方面的時間,也為老師可以更專注于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探索提供了便利。學習資源的獲取能力是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體現,目前,許多網絡資源是公眾資源,同時有很多高校已經建立了基于IPV6的網站,例如東北大學、武漢大學等,這些網站資源完全是公益性質的共享與學習,里面的資源又快又新,而且完全免費。在免費享用這些高級學習資源的同時,網站要求用戶積極參與網站資源的共享與上傳,使平臺上的網絡學習資源更多、更全、更新,有助于實現高校、教師、學生、平臺等多方共贏,因此,高校應該積極地向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學習,建設類似的學習平臺。除了校內資源建設外,還應加大與重點高校的資源共享平臺建設,購買重點高校的網絡資源課程入口,充分吸收高校的教學優勢,彌補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資源的一些不足。
(6)新興技術實踐,校企融合對接。越來越多的企業現在傾向于與學校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尤其是許多名企會根據學校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批量招聘,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開端,人才定制讓企業有了充足的生力軍。但是企業的發展經常會遇到新的技術問題,尤其是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許多新型問題都是在課堂上沒有出現過的案例,甚至有的項目中都沒有接觸過,但是這些問題將是在校學生在日后就業工作中必定遇到的專業性問題,因此,企業與學校進行合作,讓師生可以提前接觸到新興技術,有助于保證學生的就業能力?,F在的校企合作模式越來越完善,企業全程參與指導訂單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案。保證學生的理論學習課程外,還將定期組織學生深入企業生產第一線,學習企業的文化,適應工作節奏,逐步實現學生到就業的過渡,既能保證學習進展與技術發展的同步,也能完成校企合作中崗位能力要求與學生專業能力發展的快速對接。
提升機械類課程教學質量不僅要求完善理論知識課程,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學生在實際生產實踐中的能力培養,自主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如果將上述的六點思考合理的應用到今后的課堂改革教學實驗當中,那么對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超.“機械制圖”專業基礎課教學質量提升分析[J].民營科技,2017,11(3):230-231.
[2]徐斌.關于機械工程專業的智能控制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2016,4(10):178-179.
[3]于喜斌.對高校通識音樂課程建設及教學的六點思考[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6,11(5):21-22.
[4]種文軍.提升機械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科研,2016,(12):67-68.
[5]劉野.高職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模式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8(3):34-35.
[6]王宏衛,萬熠,靳一帆.FDM 3D打印技術在機械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工具技術,2017,51(8):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