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丫
(西華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經世致用由明清之際思想家顧炎武等提出,是實學派的一個主張。《辭海》給其定義為:經世致用就是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并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講求功利、求實、務實的思想特點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其中王夫之、唐甄、 塨
魏禧,朱之瑜、陸世儀、方以智、傅山、顏元、李 、王源、劉獻庭、顧祖禹等等,都是這一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他們提倡的程度和方面,各有不同,但其具體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5點:①“務當世之務”,是指為學要密切聯系社會的實際問題,不能空談。“務當世之務”是經世致用學者提倡的為學宗旨。他們把天下、邦國、生民之事都作為“當世之務”的具體內容;于勇于任事的精神。經世致用學者都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③致力創新的精神。經世致用學者們要求獨立思考,有所創新,絕不蹈襲古人;④注重調查研究。經世致用學者比較實事求是,重調查研究;⑤研究范圍廣大。經世致用學者們“引古籌今”,研究范圍宏偉廣大,幾乎涉及社會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國家、民族、法律、教育、地理、風俗、人情、自然科學等等。
(1)教育出現脫離生活實際狀況的現象。教育不僅是一種技術性、工具性的知識傳授和科學探索活動,更是人類尋求自我完善與發展的基本工作方式與途徑。但在教育實踐中,學校教育常常表現出脫離學生生活的狀態,尤其表現為以下6個方面:①完美的、高標準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標遠離生活世界,理想性有余,基礎性不足;于膨脹的“書本世界”或“科學世界”的教學,導致學生對人生與社會自主思考的忽視;③偏重“書本世界”或“科學世界”的教學,學生被淹沒在科學知識的海洋里,單一的學習方式導致課堂教學缺乏生命活動;④教育中學生生活的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狹小,學校不僅沒有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相反成了他們的精神牢籠;⑤脫離生活的道德觀和說教式的德育,不能把學生培養成道德生活的主體,難以使學生完成人格的自我建構;⑥重認知結果,輕社會性發展和人格自我建構的教育評價,滋生“分數崇拜”現象,導致教育喪失生活的意義。學校教育脫離學生生活的上述現象,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損害了學生的健康,使學生的生活世界“被殖民化”,而且耗盡了學生的潛能,更嚴重的是,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最終將導致學校教育的危機。
(2)教育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知識教育上,而實踐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等嚴重缺失,時間幾乎完全被知識教育侵占。并且課堂教學基本被考試牽著走,老師的教學思維被嚴重地禁錮在狹窄的范圍,備課就是找題、編題,課堂教學就是做題、講題,因此,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并且學科知識本身的內涵和魅力常常被忽視。本來可以很輕松和精彩的教學帶給老師和學生的都不是快樂和幸福,而是疲憊和厭倦。把孩子束縛在凳子上,把思想桎梏在書本知識中,導致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民族可能正在失去思想的自由和活力,而走向思想真空和文化沙漠。
(3)忽視對學生“務當世之務”和“勇于任事”的教育。無論對國家、社會還是個人或人類整體,教育的價值都既有功利性的一面,又有非功利性的一面。但是我國的教育沒有全面體現其多重功能和價值,于是整個教育體系變得越來越病態。從小學到高中,教育部門對學校考核的標準唯分數論,衡量的尺寸是初中考入了多少重點高中,高中考入了多少重點大學;而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灌輸的學習理念多為:努力學習,取得好分數,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前程。然而教育忽視應該具有的“精神實質”,對學生“務當世之務”和“勇于任事”的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較少。這種僵硬的意識形態,根本不能培育學生健康、獨立的人格,不完全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對人才需要的要求。
(1)改變教育理念,培養多元化人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從小學開始一直強調語數外,甚至在高中大部分優秀的學生都是理科生,往往成績不夠理想的后進生都選擇文科,大大忽視了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以及人文素養的培育。根據經世致用思想,我國教育應在今后做出相應的改變。首先應該從教育觀念上改變,思想上樹立新的教學目的。先成人后成才,以培養高素質,人格獨立的學生為目標,而不是以分數論英雄,應該讓學生了解生活的意義,讓每個人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其次,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務當世之務、用于任事”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意識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正如朱之瑜說:“大人君子。包天下以為量,在天下則憂天下,在一邦則憂一邦,惟恐生民之不遂”。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定掌握在青少年手中。
(2)積極開發國學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經世致用學者強調要注重史學經世,學習和傳承史學和古典文化,并積極運用其去解決現實問題。觀望我國的整個教育系統,國學教育課程是幾乎沒有的。而國學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①國學主張關注生命,完善人格。在我國傳統典籍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類的論述比比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讓學生通過對國學的初步了解來認識自己,認識生命的價值和尊嚴,認識自我實現的途徑和作用,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會起到巨大作用;于國學強調博愛,追求和諧。關注自身并不是狹隘的利己主義,與完善自我的過程永相伴隨的是“天人合一”,是悲天憫人,是平等和博愛。孔子說“泛愛眾”,墨子講“兼愛”......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形成博愛和關心的精神;③知行合一,努力踐行。國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實踐,強調在實現個體自身價值的同時實現社會價值。孔子說“君子欲訥言而敏于行”,而在“士”的精神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情懷更是表露無遺,令人佩服。通過國學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是學生形成初步的社會角色意識,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世界,協調人際,自我定向,完成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逐步轉變,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④樂觀開拓,不斷進取。玉熙坊的“罪感文化”不同,我國文化很少原罪意識,而更多地表現出樂觀豁達的胸襟氣度與平和從容的瀟灑氣質。“盡人事,知天命”“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都是對此極佳的佐證。不僅如此,國學還展示了中國人性格當中的開拓進取意識和面對苦難的剛健之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生之謂易”“直掛云帆濟滄海”等就包含了這樣的意識。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通過國學教育,在兒童的心中植入進取的意志與平和的心態,更有利于他們在將來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而這應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必須重點研究的課題。
(3)推進課程改革,發展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經世致用學者主張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有所創新。因此,對于我國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技能的教育系統來說,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和調查實踐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已故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感慨:“為什么我們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這一問不僅與高等教育密切相關,也與基礎教育的發展有關。如何塑造新一代中國青少年的創造精神與創造意識,這是基礎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美國布拉梅爾德認為,課程仍是實現未來社會變化的運載工具。因此,他主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社會中去,因為社會是學生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實驗室。在改造主義者看來,傳統的課堂教學固然有其價值,但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將其所學運用于社會,此外,學生也可以從社會中學到很多東西。因此,學校課程尤其要關注社會的實際問題,例如,城市問題、犯罪問題、交通擁擠......學生對這些問題要具有鮮明的批判意識。學校課程應該給學生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識,并把這些問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我國要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在課程編制上,過去以學科系統為依據,現在則以社會實際為依據。過去學習是為了升學,現在學習則是為了走向社會。除了學科課程外,強調設置實踐性課程,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在學科課程中學到的知識與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知識內容上,過去強調學習各學科的系統知識,現在強調知識的綜合性,綜合性強調學科間的聯系。許多國家都設置了綜合學習課程,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過去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現在則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必然會引起教學的變革,變革的趨勢是學生自主學習將加強,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將降低。因此,無論實在課程設置上還是在教學中,都要注意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王景林.明清啟蒙思想家經世致用教育思想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戴樹根,趙金國.經世致用思想對新時期高校創業教育的啟迪[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