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教育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德育,而德育歸根到底就是做人教育,是人性的修煉。德育是學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年的學校管理實踐中,筆者不斷研究,開拓出一條 “八項修煉”德育新路,這是一條用智慧奠基、愛心照亮的“修煉”之路。
修煉“誠信”之身,打造人生名片。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它既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公共義務。社會要建立誠信體系,必須從教育抓起。一是教師要帶頭示范,讓學生接受誠信。要按照師德要求從規范自己的言行入手,嚴以律己。二是活動教育,讓學生感受誠信。可將誠信故事整理編輯成冊,或深情講述,或精彩演繹,使學生自我反省,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還可以舉行道德講堂活動,觀看誠信宣傳片,召開誠信主題班會,組織志愿者回報活動,寄發致學生家長的信,建立誠信檔案,宣傳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讓學生學習誠信典范,踐行誠信美德。三是家校合作,讓學生關注誠信。在家庭、社區中以學生為輻射,開展“我是誠信宣傳員”“小手牽大手”的活動,帶動家庭成員互講誠信,共建誠信家庭,同造誠信社區。
修煉“習慣”之為,奠定人生基石。陶行知曾經說過: “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不能一味地為成績而教學,為教而教,而應該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上來。一是要優化環境,營造良好氛圍。要努力在育人環境上下功夫,盡量使之生活化、人文化,成為學生無聲的教育力量。二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確定良好習慣培育重點,制訂符合學生實際的《小學生良好習慣標準》,每月確定一個習慣教育內容。三是做好習慣養成教育評價。堅持每日每周的自評、互評、師評和家長評價,利用《小學生“好習慣”評價手冊》對學生進行統一評價;通過“校園之星”和“好習慣小標兵”的評比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四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發揮好少先隊組織的職能作用,積極開展“一伸手,一彎腰”“我為班級添光彩”“好習慣伴我行”“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等主題教育活動。五是培養學生骨干,對部分習慣較差的學生進行結對子強化訓練,促進每一個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修煉 “禮儀”之行,培育文明素質。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一是要抓禮儀常識教育。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學生文明禮儀素養和禮儀行為兩大方面,主要包括語言、舉止、儀容儀表和場所禮儀等。二是講究教育方法。禮儀教育是心靈溝通的教育,要進行正面引導,讓學生領悟發現;少用說教,不用反面語言。如,在禮儀教育的初期見到學生可以主動和他打招呼,而不是給他下個“沒禮貌”的結論而放棄;學生說臟話時要善意提醒他注意使用文明用語提高個人魅力,而不是大聲訓斥。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教師是在幫助他,讓他進步。學生偶爾有不良行為時應善意悄聲提醒,強調某種現象和行為時不點名,從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其愿意接受禮儀教育。三是滲透傳統文明禮儀教育。引導學生誦讀《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滲透文明禮儀教育。四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可舉行 “火眼金睛大搜索”活動,讓學生從校園、家里、公共活動場所搜索身邊的不文明行為,并能及時制止;還可以進行師生校園禮儀風采展示、征文和演講比賽,讓他們講身邊發生的禮儀故事、爭創文明禮儀先進班級和文明使者,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修煉“感恩”之心,強化責任擔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又怎能愛他人、愛祖國?而在目前的教育結構中,學生缺少的恰恰就是這種感恩教育。一是要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蓄情。把 “二十四孝”故事編輯成冊,通過廣播站讓學生了解傳統美德,將孝敬父母的美德發揚光大。可以在“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組織學生寫“親情信”,制作感恩卡,使父母與孩子的心更加貼近。同時推廣《感恩的心》手語操,讓學生從中體會感恩,學會堅強。二是要關注現實,讓學生在生活中踐行。為了讓感恩行動看得見、摸得著,教師可以給學生定期布置愛心家庭作業,開展“今天我當家”等活動,使學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還可以讓學生講“老師早”、“老師好”、“您好”、“您早”10字文明用語。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爭做老師的小助手,用自己的具體行動感謝老師。
修煉 “書香”之氣 ,開闊視野。書卷氣是一個人最好的氣質。讓學校成為師生閱讀的樂園,讓閱讀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在學生幼小的心靈種下愛讀書的種子,才是一所真正的學校。一是要創設書香環境,營造讀書氛圍。在教室開設開放式圖書角,由學校圖書室定期更換圖書;尊重教師的發展需求和學生的閱讀需要,讓教師、學生提供書單,學校統一購買,豐富學校藏書;布置舒適、優美的閱覽室,讓讀書成為享受。二是實行書香引領,引發讀書情趣。開設大小閱讀課,開發《詩歌美文精品選讀》的校本課程,確定校園“讀書日”,創建“書香班級”、“書香辦公室”、“書香教師”、“書香家庭”,評選閱讀“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三是搭建書香舞臺。開展圖書借閱排行榜活動,舉行讀書感受分享活動,舉辦讀書知識競賽、經典古詩文誦讀比賽活動,把讀書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起來,讓讀書充滿樂趣。
修煉“實踐”之旅,培養綜合能力。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人格的健全和價值觀的形成,最終也只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得以實現。為此,可以開展以環境、人口、發展為主題,以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為領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在“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認識社會。如,到軍營中,感受鐵的紀律;到社區,體驗百姓生活;去農村,參加田間勞動;去工廠,了解生產流程;親近濕地,感受自然魅力。學生在深刻的社會體驗中,強健了體魄,磨煉了意志,培養了品格,增強了責任感。
修煉“心育”之道,培育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直接影響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建設,直接影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是要尊重學生,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教師要將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聆聽學生的訴說,用心引導學生,為學生解開心結,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二是利用好心靈輔導的網絡平臺。我們在校園網“心靈之約”欄目下設有“悄悄話信箱”和“網上心理咨詢室”。在“悄悄話信箱”里,向全校學生公布的心理咨詢郵箱地址,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與不愿意公開姓名的學生進行交流。同時開通“師生博客”,拓寬了“心育”渠道。在“師生博客”中設有“學生論壇”、“教師論壇”和“家長論壇”三個板塊。在每個版塊中我們都不定期的發主題帖。根據主題貼的內容,大家在網上展開討論,接受信息,資源共享。
修煉“家校”之橋,拓展教育空間。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家庭教育已成為令家長困惑的問題。把家長“請”進學校,通過同堂學習,讓家長更直觀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現狀,找到了自己與孩子間的“差距”;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組織的藝術節、體育節、科技周等,通過同臺表演、同場比賽、同時娛樂,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研究性學習走進家庭,為家庭的學習注入嶄新的活力。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標的研究性學習,使家庭的學習具有了“開放”、“互動”、“豐富”“持續”的特點;組織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走近孔子”“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民族精神托起‘兩彈一星”系列課題研究,通過一起查找資料、訪問調查、攝影攝像、整理總結,努力完成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