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中心血站(462000)焦紅菊 張燕林 王愛琴
1.1 一般資料 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間血站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情況,作為A組。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月間血站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情況,作為B組。A組血液總量69408U,B組血液總量79336U。兩組數據基數差異不顯著,P>0.05,可對比。
1.2 方法 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GB18469-2012)[1]目視判斷A組血站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情況,并分析報廢原因。B組按照A組原因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內容包括:①脂肪血:考慮與獻血者機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獻血當天或前1d飲食不當等因素有關。獻血前指導獻血者真實準確填寫健康信息征詢表,詢問飲食情況,針對獻血當天或前1d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者,告知擇日獻血,并解釋原因;盡量避免肥胖者獻血,并告知原因。②血袋破損:考慮與熱合口滲漏、離心破損等因素有關。采購血袋時選擇具備資質和質量有保證的生產廠家;離心過程中正確裝杯,防止出現死腔;嚴格檢查血袋熱合口。③血液采集量不足:考慮與獻血者自身獻血條件不成熟,或心理因素導致獻血反應,采血者技術不達標等因素有關。故獻血前需詳細介紹獻血相關知識,避免疲勞、空腹少食獻血;提升采血者操作技術,提升“一針率”。④凝塊:考慮與獻血者精神過度緊張、手臂血管過細、血管穿刺不到位,導致血流不暢采集時間過長;穿刺成功后血流在進入采血袋前幾分鐘沒有及時將保存液和血流血混勻。做好獻血者獻血過程中的心理護理,正確選擇和評估血管情況,集中精力穿刺,在血流進入血袋后及時輕搖轉動血袋,將血液和保存液充分混勻。⑤溶血:考慮與獻血者自身原因、血液采集不當、濾除白細胞過程不順時采取了不當操作、血液存放溫度異常、運輸不當、離心機離心不當等因素有關。故獻血前全面了解獻血者具體情況;提升采血人員專業技術和素質;血液運輸過程中避免顛簸、擠壓、震蕩,合理控制血液存儲溫度,盡量縮短血液運輸時間;離心過程中做好各個環節質量監控。
1.3 觀察指標 對比A組、B組血液報廢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資料。計數資料樣本容量n>40,且理論頻數T>5時,用檢驗;n>40,但1 A組69408U血液中,總報廢量為1076U,報廢率為1.55%。其中,脂肪血559U,血袋破損215U,采血量不足129U,凝塊125U,溶血48U。B組79336U血液中,總報廢量為786U,報廢率為0.99%。其中,脂肪血409U,血袋破損157U,采血量不足95U,凝塊90U,溶血35U。B組血液報廢率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1.215,P=0.000)。 血站成分制備過程中極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出現血液報廢現象,造成血液資源浪費,加重供血緊張[2]。故需深入分析血站成分制備過程中血液報廢原因,提出有效預防措施。本研究調查發現,A組血液報廢原因包括脂肪血、血袋破損、采血量不足、凝塊、溶血等,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脂肪血,主要是指血液中脂類物質超出正常范圍,導致血液呈現乳糜狀的現象。筆者認為,脂肪血誘發因素較多,包括獻血者年齡、體重、飲食等。獻血過程中工作繁忙,也可能導致工作人員對獻血者飲食方面征詢不夠詳細,引發脂肪血。其次是血袋破損,多發于成分制備及熱合過程中;再一個是就是采血量不足,其誘發原因可能為患者靜脈過細、采血者穿刺技術不佳致使血液不暢;部分獻血者缺乏獻血經驗,存在不同程度焦慮、恐懼、害怕心理,且可能出現獻血不良反應,產生不足量血;凝塊多發生在血管過細、血流不暢、采血時間過長;溶血可發生于血液采集、運輸、制備等各個環節中。按照上述血液報廢原因,提出針對性預防處理措施,并應用于B組中。結果顯示,干預后,B組血液報廢率明顯較A組低,差異顯著,凸顯出針對性預防措施應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血站成分制備中血液報廢原因較多,包括采血量不足、脂肪血、凝塊、血袋破損等,按照報廢原因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能減少血液報廢的發生。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