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國勇



摘要:目的觀察補陽還五湯加減對腦卒中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頸動脈斑塊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8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加減。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血脂、炎性因子、頸動脈斑塊水平及用藥安全性。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血脂相關指標水平優于對照組,頸內動脈及頸總動脈斑塊面積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結論腦卒中患者使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使患者機體炎性反應減輕,頸動脈斑塊面積明顯縮小,無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有效。
關鍵詞:腦卒中;補陽還五湯加減;血脂;炎性因子;頸動脈斑塊
中圖分類號:R74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5-0056-03
腦卒中屬于常見急性腦血管疾病,是因為血管阻塞或腦部血管突然發生破裂致使血流無法進入大腦而引發的腦組織損傷,該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后者發病率高于前者,在所有腦卒中占比約為60%~70%,椎動脈及頸內動脈發生閉塞或狹窄均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該病好發于年齡>40歲的中老年人群,具有極高的死亡率[1]。目前針對腦卒中常用藥物治療為脂必泰,藥物的使用不僅對患者血脂具有極佳的調節功效,還有極佳的抗炎、抗氧化、穩定斑塊甚至消退斑塊的作用,然而藥物單用對患者血脂及炎性反應的影響效果并不理想。隨著腦卒中治療的深入,中醫藥在該病治療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能夠從多靶點、多環節實施整體治療,促進體內微環境紊亂有效調節[2]。為進一步證實中醫藥治療急性腦卒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為本院近兩年收治的40例腦卒中患者使用補陽還五湯中藥治療,旨在觀察補陽還五湯加減對腦卒中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頸動脈斑塊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8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4~75歲,平均(6312±641)歲;發病時間6~32 h,平均(2121±512)h。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76歲,平均(6311±631)歲;發病時間7~33h,平均(2231±521)h。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腦卒中定義[3],并于本院接受MRI檢查或CT檢查確診;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對中風的診斷標準。
1 .3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③得到本院相關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執行。排除標準:①發病時間>48 h;②肺急性期腦卒中;③合并嚴重惡性腫瘤患者及感染者;④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⑤本研究用藥存在嚴重禁忌者。
1. 4. 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調節血脂血糖、控制血壓、保護腦神經、改善血液循環、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治療,同時給予患者脂必泰(成都地奧九泓制藥廠,國藥準字Z51022196)口服,240 mg/次,2次/d,用藥時間為8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方劑組成:取當歸、黃芪各30 g,赤芍、紅花、桃仁、牛膝、地龍、芍藥各15 g,川芎、菖蒲、葛根、膽南星、花粉各9 g,全蝎、僵蠶各12 g,甘草6 g,諸藥入水煎熬,1劑/d,分早晚各兩次溫服。治療時間為8周。
1. 5 .評價指標①炎性因子:治療后靜脈采血4 mL,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其血脂水平,指標包括基質金屬蛋白酶-9、超敏C反應蛋白;②頸動脈斑塊:利用探頭頻率為7-12MHz的彩超檢查患者頸動脈斑塊,指標包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探頭頻率:7-12MHz,指標包括:頸內動脈斑塊及頸總動脈斑塊面積,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1 mm為斑塊;③血脂:靜脈采血檢測其血脂水平,指標包括三酰甘油、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④不良反應。
1 .6.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炎性因子、血脂治療后,觀察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血脂相關指標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頸動脈斑塊治療后,觀察組頸內動脈及頸總動脈斑塊面積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不良反應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3 討論
急性腦卒中主要是因頸部血管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斑塊脫落或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血管閉塞或狹窄,屬于臨床危急重癥,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及致死率。該病的發生發展與患者機體頸動脈粥樣斑塊不穩定及炎性因子激活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特別是與基質金屬蛋白酶-9及超敏C反應蛋白等炎性因子關系極為緊密[5]。因此針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而言早期用藥減輕機體炎性反應極為關鍵。
急性腦卒中在祖國傳統醫學中屬于“中風”范疇,好發于年齡>40歲中老年人群,唐宋時期以“內虛邪中”作為主要理論,則主張“外風”學說,而發展至金元時期,則主張“內風”學說。王清任指出,中風患者出現半身不遂等癥狀其主要致病機理在于機體內元氣虧損,元氣的虧損致使氣血的正常運行無法推動,患者出現氣虛血瘀之癥,因此對腦卒中的治療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應以通絡祛瘀、補氣活血為主要原則[6]。本研究對觀察組40例腦卒中患者在實施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而對照組40例患者則單純實施西醫治療,對
比分析2組治療后血脂水平、炎性因子相關指標水平及頸動脈斑塊面積。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頸動脈斑塊面積小于對照組,且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說明補陽還五湯加減對腦卒中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頸動脈斑塊的影響好,并不會增加患者用藥不良反應,安全有效。這是因為補陽還五湯中主要用藥包括黃芪、牛膝、當歸、桃仁、川穹、赤芍、紅花、地龍、全蝎、僵蠶等中藥材,方中君藥為黃芪,具有極佳的調節全身氣機運行之效,可大補元氣;臣藥為牛膝,可通經絡,引藥下行,輔佐君藥黃芪使得大補元氣之效加倍;用以紅花、川芎、赤芍及當歸可起到祛瘀活血之功效;配以地龍可輔助牛膝使之疏通經絡之效加倍;全蝎、僵蠶通絡祛瘀熄風;膽南星、菖蒲可促進患者口眼歪斜改善,起到極佳的通絡化痰之效;山藥、花粉、葛根等使用可調節血糖;配以甘草使得主要合用之功效得以調和[7-8]。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化痰通絡之效。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使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患者炎性反應減輕,頸動脈斑塊面積明顯縮小,無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陳宏寶,楊志杰,徐曉彤腦動脈夾層致缺血性腦卒中20例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7):891-893
[2]庫蘭丹·木普提,甄曉敏,張云云從中西醫角度探討中醫"脾"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6):746-748
[3]中華神經科學會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要點、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6-383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1
[5]馮衛東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西藥治療輕中度缺血性腦卒中62例[J].陜西中醫,2014,35(7):825-826
[6]汪興中醫藥治療腦卒中[J].吉林中醫藥,2013,33(9):898-900
[7]寧靜,王濤,張小霞補陽還五湯加減內服外洗配合西醫常規治療腦卒中64例[J].陜西中醫,2016,37(7):816-817
[8]吳永利,楊雅敬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64例[J].河南中醫,2016,36(3):4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