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梅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護理對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0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中醫辨證護理干預,比較2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及癥狀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的QOL與SCL-90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的轉歸。
關鍵詞: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護理;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59322?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5-0091-02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一種多炎癥性、系統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特征,該疾病具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等特點,隨著病情蔓延可逐漸發展為關節畸形甚至殘疾,若治療不當,將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1]。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康復及預后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采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護理技術能夠有效抑制患者病情的發展,并提高其生活質量[2]。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護理對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14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70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44例;年齡29~53歲,平均年齡(4214±429)歲;病程3個月~14 a,平均(693±127)a。對照組中男21例,女49例;年齡30~51歲,平均年齡(4102±431)歲;病程2個月~15 a,平均(703±129)a。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且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部位軟組織腫脹;②對稱性關節腫;③近端指尖或掌、腕關節腫;④皮下結節。
1.2.2.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者;②近3個月內使用糖皮質激素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④晚期關節嚴重畸形或完全喪失勞動力者。
1.3.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生活起居護理、飲食護理、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常采用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中醫護理技術進行護理,具體實施方案如下:①瘀血痹阻證護理。該癥狀表現為皮膚干燥無光、脈沉細澀、舌質紫暗、皮下硬結、關節刺痛、畸形、屈伸不利等。方法:睡前用溫水泡腳并按摩涌泉穴位,以調和氣血,飲食禁生冷辛辣、肥甘厚味等,以清淡與助消化食物為主,同時保持室內整潔衛生、光線適宜;②寒濕痹阻證護理。臨床癥狀表現為舌苔白膩、晨僵、脈濡、畏寒、關節腫痛、畸形、有積液、大便溏薄等。方法:使用電針、熱敷、熏洗、拔罐等方法以達到舒筋活絡之效,應熱敷或溫服中藥湯劑,飲食以辛溫發散食物為主,包括藥酒、豬骨湯、羊骨湯桂皮等,保持室內溫暖、干燥;③肝腎陰虛證護理。臨床表現為面色無華、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弦、消瘦、畏寒、肌肉萎縮、關節腫脹、酸痛、畸形、筋脈拘攣等。方法:飲食以易消化食物為主,禁食如冰塊、冰淇淋、牡蠣、田螺等寒涼生冷食物,多食如羊骨髓、魚甲肉、鵝肉、雞肉、豬肉等補益肝腎食物,保持室內溫度適中、光線柔和;④濕熱痹阻證護理。臨床表現為舌苔白膩、舌質泛紅、低熱、胸悶、關節腫痛、畸形、伴有積液等。方法:禁食如桂皮、辣椒、芥末、姜等刺激性食物,多食如菊花菜、蘆根、綠豆、赤小豆等清熱利濕食物;⑤腎氣虛寒證護理。臨床表現為舌質淡白、脈沉溺、精神疲憊、關節冷痛而腫、畸形、有積液、低熱、胸悶等。方法:可經常按摩命門、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位,飲食上以富含高熱量、高蛋白食物為主,如:雞蛋、牛奶、花生、魚肉、大豆制品等。
1.4.評價指標①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評定護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職能、心理職能、社會職能、健康自我認識4項內容,總分為35分,其中0-7分為輕度需密切觀察,8-19分為中度,20-35分為重度需采取積極治療措施,評分越低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②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患者各項癥狀因子,包括軀體化、敵對、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偏執、強迫、恐怖及精神病性9項內容,每項評分為0-4分,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的QOL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癥狀評分觀察組患者的SCL-90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關節病變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病變特點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骨質破壞、關節軟骨,最終致使關節畸形,該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30~50歲居多,且女性較多于男性[3]。目前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未明確,一般認為與感染、遺傳、寒冷、外傷等因素有關,患者常以關節腫痛、關節間隙變窄、軟骨破壞、關節畸形、僵直等為主要臨床表現[4]。臨床治療上以緩解疼痛、阻止骨質破壞、保持肌肉與關節功能為目的。除此之外,在治療過程中,護理干預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5]。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難度較大,因此,在行中醫護理時需正確使用中醫辨證護理,以使其效果得到充分發揮,實現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并靈活控制病情發展的護理效果[6]。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QOL與SCL-90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況,抑制病情發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辨證護理作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鞏固療效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中醫學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痹癥”范疇,認為該癥狀的產生與患者衛外不顧、正氣不足、又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等有關,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7]。中醫根據內因與外因將其分為瘀血痹阻證、寒濕痹阻證、肝腎陰虛證、濕熱痹阻證與腎氣虛寒證5種類型并針對不同類型分別給予了具體的按摩、飲食、環境等護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可見,中醫護理干預在促進病情恢復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8]。
綜上所述,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通過對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可有效緩解關節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促進病情轉歸,并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田廣芳,倪角角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護理認識[J].西部中醫藥,2016,29(11):126-129
[2]夏涼,陳城整體護理干預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7,19(3):542-543
[3]趙輝,楊國峰,伊天爽臨床護理路徑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和康復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6):74-77
[4]李海玲,王智明,曹萍,等康復護理配合針刀療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腕關節功能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5,28(10):127-129
[5]王艷欣針灸配合康復護理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14):1720-1721
[6]魏雪紅,魯亞玲,段梅欣,等回醫烙灸療法配合護理干預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及血清IL-2、TNF-α水平影響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4):5-8
[7]周華,卞廷松,周定華穴位貼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護理[J].河南中醫,2013,33(8):1383-1384
[8]宋彥老年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抑郁狀況調查及護理[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36(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