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蒲清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孝道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是其他傳統道德的基礎。《論語·學而》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廣泛流行的啟蒙讀本《增廣賢文》也說:“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當先。”“千經萬典,孝義為先。”但是,要全面了解什么是孝道,必須閱讀《孝經》。《孝經》是儒家闡述孝道的最全面、最權威的著作。
《孝經》傳授者說法不一。漢朝司馬遷和班固都認為,《孝經》是孔子向曾參直接闡述孝道的著作。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曾參,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受之業,作《孝經》。”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宋朝王應麟《漢志考證》認為是曾參弟子所作。清朝毛奇齡《孝經問》認為是七十子之徒所作。紀昀《四庫全書總目》也說:“今觀其文,去二戴所錄為近,要為七十子徒之遺書。”紀昀認為,《孝經》跟《禮記》《大戴禮記》性質相同,都是孔門弟子和后學的記錄,成書于秦漢之際。
筆者認為,《孝經》的講述者是孔子,第一個傳授者是弟子曾參。因為《孝經》是以孔子、曾參的對話為主線,原文很清楚,不必置疑。但是,書中稱曾參為“曾子”,則是曾參弟子和曾參后學們的口吻。那么,最后寫定者應該主要是曾參弟子和再傳后學們。筆者還認為,《孝經》不是“成書于秦漢之際”,而是在先秦時代已經產生。《呂氏春秋》是最好的證明。《呂氏春秋》的《孝行》篇專門闡述孝,認為“務本莫貴于孝”,觀點完全來源于《孝經》;特別是《呂氏春秋》的《察微》篇已經標明引用《孝經》:“《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這段引用出自《孝經》的“諸侯章”。《呂氏春秋》的引用說明,在先秦時代《孝經》已經產生并開始流行。總之,《孝經》的傳授情況跟《論語》十分相似。
《孝經》在古代有今文、古文兩種版本。1.今文《孝經》。秦始皇焚書時,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由顏芝的兒子顏貞獻出。傳授者主要有五家: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等。這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孝經》十八章。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有鄭玄等上百家。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天寶年間,玄宗兩度為《孝經》作注,刻石太學,詔天下家藏其書。李隆基為今文本《孝經》作注并頒行天下之后,其他注本逐步失傳。現在流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孝經注疏》,是唐玄宗注、宋朝邢昺疏。2.古文《孝經》。這是漢朝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而在夾墻中發現的,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孝經古孔氏》。此書分二十二章,跟今文本比較多出多出四章。這是因為:今文本的“庶人”章古文本分為二章,今文本的“圣治”章分為三章,古文本另有“閨門”一章。這是因為:《庶人》章分為兩章,《圣治》章分為三章,另有《閨門章》。桓潭《新論》統計古《孝經》共1872字。古文本《孝經》在南北朝梁代已經失傳,后來出現的可能都是偽書,其中還有漢朝孔安國所作的傳。
《孝經》流傳版本是今文本,分十八章,1900多字。全書以孔子、曾參的對話為主線,其結構可以劃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章“開宗明義”章為第一層次,是《孝經》的緣起和總綱,闡述基本精神。開宗就是說明宗旨,明義就是闡述意義。孔子對曾子說:先王所傳下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基礎,每個人一生都應該自始至終奉行,才能夠“揚名顯親”。
第二章“天子章”至第六章“庶人”章為第二層次,分五個等級講述孝道的內容,研究者稱為“五孝”。第二章講天子應該遵循的孝道,第三章講諸侯應該遵循的孝道,第四章講卿大夫應該遵循的孝道,第五章講士應該遵循的孝道,第六章先講庶人(普通民眾)應該遵循的孝道。第二章至第六章一氣貫注,可能《孝經》的原始記錄是不分章的。
第七章“三才章”至第十四章“廣揚名章”為第三層次,闡述孝道的理論基礎,強調孝道的重要性。第七章“三才章”的“三才”就是天、地、人。這章說,“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即“孝”道是順應天、地的法則,是人的行為標準。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當權者只要實行孝道,就就可以陶冶人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第八章“孝治章”,講以孝治天下的巨大作用。英明的帝王以孝治天下,英明的諸侯以孝治封國,英明的卿大夫以孝治封邑,就能夠獲得民眾的衷心擁護,達到天下太平。第九章“圣治章”,講圣明君主的最高道德就是“孝”。君王用孝道治理民眾,叫做“圣治”。實施圣治的基礎就是順應人的天性:順應子女對父母的親愛,從而培養愛心;順應父母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從而培養尊敬心。第十章“紀孝行章”,從兩個方面陳述孝行的表現:一方面是在家時,對父母做到五項:居致敬、養致樂、病致憂、喪致哀、祭致嚴;另一方面是出外任職時,要做到三點: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第十一章“五刑章”,講國家設立五刑是為了懲罰犯罪,而最大的罪惡就是“不孝”。否定孝道,跟要挾君主、毀謗圣人一樣,是使天下大亂的重大罪行。第十二章“廣要道”章,深入闡述作為“要道”的“孝”。“要道”就是最關鍵的治國方法。第十三章“廣至德”章,深入闡述擴展最高道德“孝”的途徑。本章說,擴展孝道的途徑并不是要自己每天親自到每個家庭去宣傳,而是要自己樹立榜樣,帶頭敬重天下人的父親、兄長、君主,從而讓天下千萬人的喜悅、仿效。第十四章“廣揚名”章,深入闡述“揚名”。本章講道德的擴展,應該由內到外,應該由家庭擴展到國家,從而使美名傳揚于后世。《孝經》第一章就提出“孝”是“至德要道”,要實行“孝”而“揚名顯親”。第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就是對第一章的深入闡述。
第十五章“諫諍章”至第十七章“事君章”,為第四層次,強調要正確全面理解孝道。第十五章“諫諍章”的主旨是反對盲目順從長輩的意見,主張孝子應該直言規勸父親的過錯,推而廣之,天子、諸侯、大夫都應該有直言規勸自己的臣下,士應該有直言規勸自己的朋友。第十六章“感應章”認為,天子雖然地位崇高,但是還應該盡力實施孝悌之道,以跟天地鬼神相通,達到天下大治。第十七章“事君章”講擔任官職者應該直言規勸君主的過錯:“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諫諍章講孝子應該直言規勸父親的過錯,本章講應該直言規勸君主的過錯,都表現了儒家對孝的全面理解。
第十八章“喪親章”為第五層次,是《孝經》的終結。本章講孝子在父母去世后如何盡孝,也是《孝經》的總結。父母在生時熱愛恭敬地侍奉,父母去世后悲哀憂傷辦理后事,這就具備了養生送死的禮儀,有始有終地盡了孝子的根本責任。儒家重視隆重辦理喪事,嚴格遵守服喪的古訓,曾經受到墨家等的批評。但是,儒家也說了“毀不滅性”,強調“喪不過三年”。
中國的“孝”道,歷史悠久。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社會是聚族而居的農業社會,而且“國”和“家”具有同構性,所以孝道更是維系社會和國家的重要紐帶。《孝經》對“孝”的闡述充滿人文精神,有三個突出的思想特點。
第一點是著重闡釋孝的人本主義思想內涵,而沒有談孝的種種外在禮儀。儒家所整理的上古典籍“五經”中,有《儀禮》《周禮》。《周禮》記載,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提倡“孝”和“友”,把它作為處理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關系的禮儀和道德規范,并應用到國家政治生活中,作為處理君臣、同僚關系的禮儀和道德規范。但是,《周禮》沒有對孝的精神內涵展開論述。古老的《儀禮》有《喪服》《士喪禮》兩篇詳細講孝,但它詳細講述的只是孝的等級和禮儀,充滿繁文縟節。孔子提倡“仁”,創立儒學,是中國學術思想的一次飛躍。。他認為“仁”是最根本的,禮儀只是“仁”的外在表現。孔子同樣認為,孝是培養“仁”的基礎,孝的核心精神是對父母的敬愛,而孝的禮儀和行為只是“孝”的外在表現。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經》的精神跟《周禮》《儀禮》有差別,而跟《論語》一致。它主要是以儒家的“仁”學精神來闡述孝道,而不是鋪陳繁文縟節。《孝經·圣治章》認為孝的關鍵是“愛”和“敬”。“愛”和“敬”是孝道的兩大支柱,而“愛”和“敬”都是順應人的天性培養出來的。它闡述孝的起源說:“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意思是說,孝是基于血緣關系和長期教養過程而形成的,是出于人的本性。這種闡述是深刻的。慈愛子女、孝順父母的現象是全人類所共同的,我們甚至在其他高等動物中也可以發現類似現象。美國并沒有“孝道”這種傳統道德,但是,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確定母親節與父親節的國家。1914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宣布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為“母親節”。1924年,美國總統柯立芝宣布6月19日的父親節為全國性節日。這正好可以說明,基于人性的孝是全人類所共有的。當然,中國比美國歷史悠久,孝道理論也更系統。
第二點是強調全面理解孝,反對盲目服從。《孝經·諫諍章》記述說: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事父母幾諫。”在這里又旗幟鮮明地反對兒子盲目服從父親。接著在《孝經·事君章》中又把這種精神拓展到政治上,講臣子應該直言規勸君主的過錯,做到:“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這都表現了儒家對孝的全面理解,不同于后來君主專制主義的愚忠愚孝。
第三點是把“孝”和社會責任緊密結合在一起。它陳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種身份者的孝,都緊扣各自的社會責任。天子應該遵循的孝道,就是自己盡力行孝,成為天下百姓的榜樣,并把道德教化施加到黎民百姓;諸侯應該遵循的孝道,就是不要驕傲,要節制費用,要遵循禮義、法度;卿大夫應該遵循的孝道,就是無論服飾、語言、行為,都要符合先王制定的準則:士應該遵循的孝道,就是要對父母“愛”和“敬”,并擴展為對君主的“愛”和“敬”:庶人應該遵循的孝道,就是能夠勤勞節約以供養父母。這都是把“孝”和社會責任緊密結合在一起,體現了儒家推己及人的基本精神,即從自身和家庭開始,孝順父母,慈愛子女,關心兄弟,進而關心朋友,進而關心社會上的一切人,忠于國家。《論語·學而》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大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孝經·圣治章》主張國君應該以孝治國,《孝經·廣揚名章》正式提出“移孝作忠”的主張,于是孝和忠成為傳統道德和政治的兩大基石。這一切都適應我國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體制,從而影響深遠。
《孝經》“以孝治天下”的主張,幾乎被歷代王朝所接受。如:《史記》記載,西漢王朝的漢高祖以后的皇帝,每個人的謚號前面都加上一個“孝”字。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親自給《孝經》作注解,并在《孝經序》說:“孔子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是知孝者,德之本歟?”
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君主專制王朝的“以孝治天下”,往往容易扼殺孝的人本精神,形成愚蠢的“孝”與“忠”。主張君主極權政治的法家思想在形成愚孝、愚忠的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韓非子》的《忠孝》篇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他進一步認為,即使父親與君主不肖,也要無原則地服從,完全不考慮子女與臣民的權利。后來,漢儒董仲舒吸收韓非的這個說法,形成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學說,成為束縛人們的專制繩索。這種孝道閹割了孝道的人本精神,扼殺了人性,造成了許多人間悲劇。還有世俗社會流行的狹隘孝道觀,也往往容易扼殺孝的人本精神。如:“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郭巨埋兒奉母,就完全違背了《孝經》的人本精神。
我國新時代倡導“以法治國”,同時提倡道德自律。所以,我們應該吸收《孝經》和精華,全面理解孝道的根本精神,同時揚棄專制主義的糟粕,為復興中華文化、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