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勇
摘 要:群藝(文化)館是傳播先進文化,落實黨的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載體,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過程當中發揮著許多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群藝(文化)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作用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進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過程中,群藝(文化)館立足自身優勢,發揮著基礎服務、科學引領、承上啟下、政治導向、示范傳承等積極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一、群藝(文化)館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過程當中發揮著基礎服務作用
群藝(文化)館是政府設置的公益性群眾文化事業單位,代表著政府履行著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職能。群藝館、文化館的建設與發展具有很強的專業化要求,需要建立公認的行業標準,進行高層次的專業引領。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對于公共文化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布局進一步完善,全國省、市、縣、鄉、村(社區)的網絡體系建設已經初具規模。群藝(文化)館通過傳播先進文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群藝(文化)館的工作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積極建設發展先進文化,不斷提高群藝(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群藝(文化)館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12月1日,文化部施行的《文化館建設標準》,對文化館場館建設及建筑用房項目設置進行了規范,這是文化館事業發展中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從硬件基礎服務建設上,保證了文化館事業的理性結構和科學發展,尤其對當前群藝(文化)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二、群藝(文化)館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過程當中發揮著科學引領的作用
群藝(文化)館的創新發展,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過程當中發揮著科學引領的作用。在落實黨的惠民政策方面,群藝(文化)館充分挖掘潛力,既要把現有的公共文化資源盤活,也要創新陣地文化項目內容,吸引更多的群眾走進群藝館,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效益的最大化。群藝(文化)館原有一些陣地活動項目,比如:報刊雜志閱覽、棋牌活動、乒乓球鍛煉等已遠遠不能適應群眾日益提高的需求。廣大群人民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品質,注重身心健康、滿足自我表現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所以群藝(文化)館,要與時俱進科學配置公文化服務活動項目。例如:文化資源共享網絡中心、體育健身中心、高品質的藝術展覽、市民文化大講堂、非遺項目展演,社區文藝團隊大舞臺等群眾參與性強的項目,特別是針對群眾提高藝術修養的迫切需求,派出高素質的專業老師對其進行藝術輔導,開辦藝術門類齊全的普及性培訓班,爭取財政資金的支持,進行公益性免費教學和免費對外開放。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過程當中,群藝(文化)館可以進行一些有益的公共文化服務嘗試,如經常組織業務干部深入社區、農村、學校、工廠等進行免費輔導;定期舉辦基層文藝干部培訓班,對基層文化工作者進行音樂創作、舞蹈編導、組織文藝團隊等方面的業務培訓,使這些基層文藝人才更好地肩負起廣泛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進而實現群藝(文化)館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這些措施的實施,對提高群眾文藝的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科學引領作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群藝(文化)館成為了群眾想來、愿意來,來了就能有收獲、就能陶冶情操的地方。
三、群藝(文化)館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過程當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群眾文化工作是一個多門類,多學科的綜合性涉及廣泛的系統工程。作為專門從事宣傳、輔導、研究和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公益性事業單位群藝(文化)館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中堅作用。首先,群藝(文化)館要傳達中央和上級文化主管部門的文化惠民精神和工作部署,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所能承擔的公共文化服務范圍之內,不斷的擴展相關服務領域,緊跟時代發展和群眾需求創造服務產品,多層次多渠道的實施藝術輔導。擁有專業技術人員多,各個門類藝術人員資源優勢,接觸面較為廣泛且信息靈通的優勢,連接八方的橋梁紐帶的優勢。其次,群藝(文化)館,可以為文化站和基層文藝隊伍,提供一個全面提升和發展,打造一個良好的服務平臺。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加大了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資金和管理力度。群藝(文化)館煥發青春活力,整體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在群藝(文化)館的影響帶動下,社會參與辦文化的熱情高漲,群眾性的文化設施有了很大的發展,遍布城鄉基層的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農村文化以及城市的社區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文化網絡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基層政府辦文化,輻射功能不足的弱點,豐富了當代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內容。
四、群藝(文化)館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過程當中發揮著政治導向的作用
人類是文化的創造者,文化是社會的產物。群藝(文化)館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先鋒隊。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過程當中引領先進精神理念、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不僅可對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思想境界起到積極作用,還可對傳播正能量、反腐倡廉、弘揚正氣起到積極作用。公共文化服務,是以先進文化以科學理論為靈魂,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拓展精神生活全面發展的空間,筑起精神、人格的高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科學文化理念,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在同一類型和模式的文化環境中得到教化、培養,從而以相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在不同層次上聯系起來、聚集起來,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群藝(文化)館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直接推動著優秀文化產品的生產創造,作為一種生動的精神文化介質,也能夠以鮮活的形式對思想政治理論進行廣泛傳播,使人們的行為受到正確引導。
五、群藝(文化)館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過程當中發揮著示范以及傳承作用
群藝(文化)館所能提供的不僅是一種物化的匯集與并置,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性的集聚和示范。人們對一個國家的印象總會停留在某些具體的事物上,可能是一座建筑,一處風景,又或者是一種美食、一件藝術作品。能夠讓人留下美好記憶的城市,必然是一座有文化品位、有個性魅力的城市,這種個性和味道來自于城市的文化底蘊。我們談起巴黎、紐約、倫敦時,就會聯想起盧浮宮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中收藏著人類發展史上可堪稱頌的文化藝術結晶,它們的魅力和影響之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示范效應。群藝(文化)館在提升城市的形象、氣質、性格,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等方面發揮著示范作用。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離不開群藝(文化)館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的平臺支撐。整合優勢文化資源,統籌規劃利用好優勢文化資源,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打造群藝(文化)館級文化資源布局,從分散型向集中型轉變,文化場館功能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化,著力提升文化場所和設施的綜合利用率,充分利用場地設施優勢,盡可能合理利用好每一個活動場所、每一條文化長廊、每一件文化設施,場館和設施的使用效率,方便廣大群眾參加活動,開展系列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利用春節、元宵節、婦女節、青年節、端午節、建黨節、中秋節、國慶節等節日開展節慶活動,開展科技文化下鄉、法律法規宣傳、非遺展演等活動,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示范傳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