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
摘 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全新登場,為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對這一新的形勢,如何轉變教育觀念,迎接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對每位教師的嚴峻考驗。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歷史知識,并能在這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對所學的知識提出自己的見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原則方法
《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 義觀點教育”,培育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處理教材內 容的若干原則”。以上要求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指導歷史教學。歷史學作為一門鏈接過去、現實與未來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發展實際上是人類社會軌跡在人們觀念形態和知識體系中的反映。初中歷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傳授基礎歷史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智力。歷史的學習可擴大學生的視野,對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每一節歷史課都有一個知識體系,確定教學中心是收獲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學的原動力在于學,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地方點撥學生,指引方向;在學生思維出現偏差的時候,糾正和指出錯誤的地方,帶領學生自主地從聯系和互動中去構建知識。
一、用活歷史課堂教學教法
歷史課堂教學,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圖解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歷史教學中到底運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關鍵在于老師,老師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知識累積程度,自己的學術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因素,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法組合,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在此介紹幾種重要的歷史教學法:
1.講述法。此方法有利于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和內容,適于向學生傳授新知識,也適于復習鞏固舊知識,可分為敘述、描述和概述三種具體方法。運用敘述時史實要確鑿,教師所述史實應來自可靠的史料,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表象;敘述要具體生動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使學生如親臨其境,感受歷史真實場面。
2.講解法。比如講解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法令條約和科技文化等內容。講解的具體方法主要有釋義說明、舉例論證、分析綜合、比較、對比。
3.談話法。談活法是師生雙方以談話或問答的形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學生主動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識,還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4.圖示法。圖示法可快捷地向學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識結構,調動學生的感官,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同時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法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方法。
5.討論法。討論法能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積極進取的態度等等;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最后通過具體史實向學生闡明正確觀點。
二、善用歷史教學技巧
教學技巧的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參觀教學。結合本地區的有利條件,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
2.演講活動。結合所學知識舉辦演講活動,開展“人人學歷史、講歷史”的演講活動。
3.知識競賽。例如可以舉辦歷史科學改正錯別字比賽、鴉片戰爭時期歷史知識競賽、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知識競賽、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知識競賽……
4.課外寫作。指導學生做課外閱讀札記、知識卡片,撰寫歷史小論文,開展歷史小論文征文比賽。
5.辦歷史手抄報。各班建立歷史手抄報興趣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可以進行評比,各班同學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三、搞好歷史課外活動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編輯歷史小報、動手制作教具、舉辦歷史文物展覽、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我在授課時,就曾組織學生編演《戊戌變法》歷史劇,讓學生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總之,組織多種多樣的歷史課外活動,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實現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能穩定學習動機,是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果的輔助手段。
四、注重歷史課堂檢測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課文總結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一場掠奪性的帝國主義戰爭”,但學生對具體交戰國的參戰性質并不能一一區分。我就這樣提問:“塞爾維亞參戰是否也屬于非正義性質呢?”大家討論后統一了認識:塞爾維亞的參戰帶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質,是正義的;但從交戰范圍、參戰人數來說,影響小,不改變整個戰爭性質。經過比較,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盡管歷史的事實是唯一的,但歷史的結論卻可以是多元的。歷史教師把有效的信息傳授給學生,學生具備了能力,就會化解成認知,進而升華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是稚嫩的,他們對教學中心的理解也許與我們預設的那個教學中心不完全一致,這很好,說明學生“加工”了老師的知識,產生了自己的思想,對此,我們應該小心呵護、靜心傾聽并給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