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蓉
摘 要:多媒體擁有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合理的、科學的使用多媒體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的興趣,解決教學之中的重難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創造能力等。
關鍵詞: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開展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必要性
1.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特點。歷史課講授的內容都是過去的事物,具有一度性,不可再現、重演,歷史本身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過程,研究它,只能憑借歷史遺跡、遺物、文物資料和文字記載,因此研究歷史應盡可能多地搜集掌握史料,以接近客觀實際,求得歷史的真實。歷史上出現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沒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歷史學科的內容又極其豐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民族關系、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等,這些內容又有著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系。
2.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初中階段學生認識能力發展迅速,但進行抽象思維時仍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基礎,全面性和分析性不足;初中生識記的有意性發展起來,但學生機械識記方法還起著很大的作用。學生在學習上對形象、直觀、生動的東西更有興趣,活動的畫面、變幻的色彩、抑揚的聲音更能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3.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多媒體教學集聲音、文字、圖形、圖像于一體,從視覺、聽覺、色彩、動感等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有利于豐富學生知識,有利于學生開闊思維,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由于歷史知識有過去性、特殊性、豐富性的特點,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它既不會自然地重演,也不能借助實驗手段使它再現,再加上初中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這就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要合理地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在歷史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許多歷史事件距現實較遠,學生受知識積累、年齡、閱歷的局限,會對教材產生不同程度的隔膜感,學習起來有時會覺得很難接近事情的事件真相,因而難免有困惑和不解。教師如果采用多媒體手段,生動具體地給學生呈現歷史事件發生、發展、變化等方面的具體背景,就能引領學生很快地走進歷史情境,讓他們隨歷史事件一起脈動。
如,在學習《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學生渴望了解“日本帝國主義戰敗”這部分歷史的全過程,但苦于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事件眾多,教師口頭上難以把眾多歷史事件的頭緒表述清楚,學生對多線條下的歷史事件很難形成系統、全面的認識。如果教師借助多媒體從幾個角度設計課件,條分縷析,給學生以線條式的引領,學生學習時就會感到思路清晰了。教師可以把學習內容設計成幾個視頻片段,表現事件的因果變化情況。視頻一,原因:(1)國內。毛澤東向全中國人民發出“對日寇最后一戰”的號召,全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斗爭風起云涌。(2)國外。①前蘇聯紅軍出兵東北;②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了“小男孩”“胖子”兩顆原子彈,這兩個島幾近毀滅。視頻二,經過:日本國內,首相鈴木歇斯底里地叫囂要“本土決戰”,垂死掙扎、負隅頑抗;中國人民全民抗戰,前蘇聯、美國給日本以沉重打擊。視頻三,結果:日本首相宣布無條件投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外相重光葵不得不垂頭喪氣地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艦艇上簽署投降書。
三、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有些歷史知識比較復雜和抽象,我們如果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可能會使我們的教學質量大大縮水,這也給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我們必須優化教學過程,解決這些困難。多媒體教學就成為了我們的秘密武器,它可以使我們將一些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和知識與表面現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一些抽象的指示變得具體起來,將原本復雜繁瑣的教學過程變得簡單,大大縮短了教與學的時間,提高了我們的教學效率。對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我們也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簡化,使學生很好地消化和吸收,最終達到知識的掌握。
四、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了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1.讓學生學習基礎的歷史知識;2.在教學的過程中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智力能力;3.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智能,智力活動的核心就是人的思維能力。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多媒體教學本身固有的特點,能使過去發生的事情通過畫面重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就能使我們學生的思維插上高飛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也使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里所說的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說到底就是一種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而多媒體技術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中心位置,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多媒體技術正是學生由聽講者變成參與者的真正媒介。因為,多媒體技術將媒體策略與音頻、視頻、字符、敘述、游戲、地‘圖和其他各種介質元素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可由學生控制的學習工具,學生可以得到某些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每一項差異圖符都可以使學生實現一種不同的功能。因此,無論學生選擇哪一項,他們都能得到相應的知識。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想采取的模式,然后重建自己的學習序列。這些序列的建立,可以使學生學到比傳統歷史課堂教學多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東西。信息量的擴大以及對各種信息之間聯系的了解與掌握,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與信息內容互相滲透,在此基礎上便會產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學習方法,這就是一種獨立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 金躍進.打造優質高效的歷史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2011年06期.
[2] 嚴保玲,田作海.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策略思考[J].教書育人,2011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