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璇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獲取與交換變得越來越容易,藝術或設計作品的宣傳和推廣卻常常因為信息傳播而被仿造、復制,從而導致作品本身的生命和意義被剝奪。但文化與思想必定是有所起源的,不可能是完全獨立而封閉的,我們只有把握住借鑒、抄襲與致敬的分界線才能在現有的藝術作品上不斷創新。
關鍵詞:原創性;創新;當代藝術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信息實現了高度的共享,人們似乎都習慣了網絡生活,無論需要什么,第一個舉動都是“先上網查查”。然而網絡的發達也是一把雙刃劍,淺閱讀使人們看待問題的深度越來越不足,挪用與抄襲現象越來越多。近年來各大美院畢業展都出現了“抄襲事件”,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在探討中,也不乏有人對“原創”、“抄襲”、“借鑒”等詞語的分界進行了一個大討論,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把握好尺度,來創作自己的藝術作品呢?
原創,也就是首創,也就是“無中生有”。從沒有到有即為原創,原創是獨特的物體或精神成果的產生,是主客體的創造關系。可是,我們人類的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我們不能否認后生事物的創新性,但也必須承認其產生是建立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的,人類文化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發展。那么,“抄襲”與“借鑒”,到底應該如何界定?
網上的“美院畢業設計抄襲”事件在全國范圍內都沸沸揚揚,甚至有人因此對現階段美院的實力產生了質疑。網絡上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很多不從事藝術的人也能插上一嘴,或許事情的主角只是無辜的藝術家、設計師。原創與否不應該局限在外觀、技法、表現上,而應該深入到作品本身想表達的內容和意義上。廣義上說,原創作品應該是“第一次做出來”的作品。藝術家們很容易陷入追求“第一個”創作出的名銜,若是得知已經有人做過類似的,便會十分惋惜。然而阿瑟·丹托卻從維特根斯坦的觀點出發,從哲學的觀點看待藝術的研究提出 “同樣一句話在不同敘事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意義,要想理解一個人言說的意義,他必須填充對話,因為在對話中對話被言說,必須看到對話的方向,等當填充了句子展開討論時,他發現同一性消失了。即使是在同一種語境中,重復也不僅僅是重復”[1]。
藝術家應該是有獨特個性的,每位藝術家都應該有別于他人的藝術創作風格,這樣的作品也應該包含藝術家借用他人原創形式創作的作品,無論是在形式上、技法上、觀念上或是參照對象上,只要在某一方面加入了藝術家自身的創新,便應該得到尊重。例如當年震驚藝術界的展覽作品《泉》,杜尚僅僅是在買來的小便池上簽了一個名,賦予了它一個新名字——“泉”,盡管引起了很多藝術家的抗議和不滿,這也注定是藝術史上的一次壯舉。簡單來說,本身已是產品設計成品的小便池被杜尚大膽地更換場地,賦予新的名字,由此產生了新的意義。他毫不費力,不加修飾地將這樣普通的生活用品變成了引起軒然大波的藝術品,在受到人們指責和質疑時,杜尚卻說,“這幅《泉》是否由我制成,那無關緊要。關鍵是我選擇了這件普通的商品,又給了它一個新的標題,讓人們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它,這樣它的實用意義就完全喪失,獲得了新的內容。”按照傳統美學理論的判斷標準,顯然《泉》不是藝術品也沒有太大審美價值,可作為后現代之父最為舉世卓絕的舉動便是將小便池搬進展廳簽上名字,這個行為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實踐與創新兼并的當代藝術作品了。杜尚的作品在藝術中體現了相當的哲學性質,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說:“復制技術把復制的東西從傳統領域中解脫出來,由于它制作了許多的復制品,因而,它就用眾多的復制物取代了獨一無二的存在。”[2]也許杜尚就是為了打破傳統美學和藝術觀念,表達對世界深刻而獨特的理解吧!
將藝術固定化僵化,制定統一的規范的話,藝術的創新從何而來?《泉》的創作既是驚世駭俗的,更是喜聞樂見的。它的藝術史意義遠大于它的“美”的意義,杜尚就這樣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總而言之,任何藝術作品的產生都是從無到有的,而這個“無”是相對意義上的“無”,因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耳濡目染地接受著各種文化的熏陶,無論承認與否,這些積累都對我們的藝術創作起到了鋪墊作用,我們也是在不斷地汲取與摒棄中找到了自己創作的獨特性。因此在這個層面,藝術創作的起源是不可能“無”的。相對于為了追求創新而創新出現的空洞又怪異的作品,把新出現的藝術事物當作藝術創新,我們大可以在舊事物中發現新的想法,調動一切歷史和當下的資源來構建一個新的富有意義的空間,從而充分立足于當下的文化語境,通過不同形式,不同技法,不同參照對象來表現創新,甚至利用現成物品來表達某種新觀念,此時作品就不再是重復的,而是一件擁有自己哲學的藝術作品。從這個層面說,藝術的原創性就是“無中生有”的過程了。在已有作品中開發出新的閃光點,踏著前人的基礎走到前人不曾走到的地方,這也就是我們在多年的學習與積累中所追求的吧。
參考文獻:
[1]王樹琴.藝術創作的個性與原創性[J].美苑,2010.
[2](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