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和 關云嬌 趙翠蘭
【摘要】 目的 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腸造瘺人工肛門患者及其家屬護理指導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55例進行腸造瘺人工肛門術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常規組(22例)與干預組(23例)。常規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措施, 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 運用臨床護理路徑給予患者及家屬作護理指導及健康教育。對比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對造口的護理能力掌握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服務滿意度。結果 干預組患者及其家屬對造口的護理能力掌握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3.0%(3/23), 明顯低于常規組的50.0%(11/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的服務滿意度為95.7%(22/23), 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2.7%(16/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腸造瘺人工肛門患者及其家屬造口護理指導及健康教育中, 使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患者及其家屬對服務質量的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腸造瘺人工肛門;自我護理;健康教育;滿意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7.109
在手術過程中, 外科醫師將病變的腸管切除后, 腸管的一段在腹部適當的位置被拉出并反轉縫于患者腹壁, 醫學上稱之為“腸造口”, 俗稱“人工肛門”[1]。該治療方式雖挽救了不少腸道疾病患者的生命, 但過多的護理流程及并發癥仍嚴重影響著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然而在住院期間, 由于患者疾病或術后尚未恢復等原因, 其造口的護理, 基本上都依賴予護士及患者家屬, 所以術后早期給予家屬作造口護理知識指導是必須的, 同時也應鼓勵患者全程學習造口護理方法, 為術后身體恢復后作造口自我護理作準備。本文選擇2015年7月~2017年10月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5例經腸造瘺人工肛門術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究運用臨床護理路徑在腸造瘺人工肛門患者及其家屬護理指導及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2017年10月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5例進行腸造瘺人工肛門術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常規組(22例)和干預組(23例)。常規組中男12例, 女10例;年齡35~75歲, 平均年齡(48.7± 13.6)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3例、大專8例、本科及以上1例。干預組中男14例, 女9例;年齡37~79歲, 平均年齡(49.2±13.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4例、大專7例、本科及以上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規組 給予患者及家屬常規護理措施, 包括日常生活指導、傳統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等, 健康教育主要通過操作示范、宣傳手冊、微信群等方式進行。
1. 2. 2 干預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 運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指導及健康教育, 包括:術前及術后第0~2天, 給予患者及家屬心理疏導, 幫助其建立治療疾病的自信心, 同時組織患者及家屬學習佩戴造口袋的整個過程的錄像視頻。術后2~3 d, 鼓勵患者對自己的造口進行觸摸, 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指導家屬學習造口袋的放氣、放便方式和操作中的相關注意事項等。術后4~6 d, 向患者展示造口袋的種類、價格及特性, 使其根據自身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造口袋, 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學習造口周圍皮膚的觀察及清潔, 底板的裁剪及黏貼、造口袋安裝及拆卸的流程和造口袋放氣、放便的方法, 并向患者及其患者詳細講解造口異常出現的癥狀及應對方式。術后第7~9 d, 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學習清洗造口袋的專業方法, 并向其展示擴肛的操作流程, 在此過程中, 應避免腸穿孔的發生。出院前期, 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更換底板及造口袋護理過程, 造口袋放氣及放便、等操作技能進行考核評價, 對其出現的錯誤操作應及時給予再次示范和指導, 同時, 指導其了解排泄物的處理方式、排便時間、飲食習慣等內容。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2] ①患者及其家屬對造口的護理能力評分比較:采用護理能力掌握測定量表(ESCA)調查患者及其家屬的能力掌握程度, 共43個項目, 分為護理技能、護理知識水平、責任感和自我概念四個維度, 分數越高, 能力越強。②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比較:統計患者術后造瘺口周圍皮炎、造瘺狹窄、造瘺腸壞死的發生率。③服務滿意度比較: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調查患者對服務質量的滿意度情況, 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3個等級, 服務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資料)/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對造口的護理能力掌握評分比較
干預組患者及其家屬對造口的護理能力掌握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組患者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3.0%(3/23), 明顯低于常規組的50.0%(11/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服務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患者的服務滿意度為95.7%(22/23), 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2.7%(16/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由于行腸造口術后, 患者需永久或階段性佩戴造口袋, 一旦其缺乏對腸造口的自我護理能力, 易出現造口袋松脫、脹氣、造口周圍皮膚炎癥、排泄物外漏等不良后果。因此, 在術后住院期間, 有效的健康知識教育對提高患者及其家屬認知程度、加強自我護理能力、改善家庭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傳統健康教育僅通過操作示范、口頭宣傳、宣傳手冊等方式進行, 在實際操作中, 易受到教學時間有限、家屬接受度差、操作流程隨意性大等因素影響, 使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規范性[3-10]。臨床護理路徑健康教育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健康教育方式, 通過建立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計劃表, 從最初的理論講解到操作示范, 最后護理操作評估, 全程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糾正, 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屬學習護理知識的主動性, 有效提高了腸造瘺人工肛門患者的護理能力。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組患者及其家屬對造口的護理能力掌握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3.0%(3/23), 明顯低于常規組的50.0%(11/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的服務滿意度為95.7%(22/23), 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2.7%(16/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腸造瘺人工肛門患者及家屬造口護理指導及健康教育中, 使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患者及其家屬對該項服務質量的滿意度較高。
參考文獻
[1] 鄧雪風. 自行設計的人工肛門病人造瘺口灌洗在直腸癌病人中的應用. 實用臨床醫學, 2014, 15(8):115-116.
[2] 董祥梅, 劉艷玲, 蔡勝燕, 等. 直腸癌結腸造瘺病人的心理狀態探討與心理護理.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2, 33(4):68-70.
[3] 楊菊曄. 健康宣教對老年人工肛門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中國基層醫藥, 2013, 20(1):135-136.
[4] 羅璇, 滕麗. 實施家庭健康教育對直腸癌造瘺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1, 30(5):721-723.
[5] 劉權斌. 臨床護理路徑在膀胱造瘺術患者中的應用. 醫學臨床研究, 2010, 27(7):1398-1399.
[6] 馬維江, 袁美錦, 侯志艷, 等. 臨床護理路徑在手術室輸尿管腹壁造瘺術中的應用. 山東醫藥, 2011, 51(8):19.
[7] 彭淑華. 臨床護理路徑在直腸癌根治術人工肛門護理中的應用. 中醫學報, 2014(B07):234.
[8] 宋秀艷, 鄭士平. 淺談腸造瘺病人的臨床護理.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3(7):451.
[9] 陳光連. 結腸造瘺口術病人的護理體會.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48):253-254.
[10] 閆妍新. 低位直腸癌病人術后人工肛門的護理. 醫藥衛生(引文版), 2016(12):00166.
[收稿日期: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