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華,呂躍進
(廣西大學a.電氣工程學院;b.數(shù)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南寧530004)
層次分析法(AHP)[1,2]中,決策者通過對同一層次中兩兩因素的比較得到判斷矩陣,并由判斷矩陣得到該層次各因素的排序權重向量。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及一致性檢驗標準影響著最終的排序結(jié)果。美國運籌學家Saaty教授提出了用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修正CI的方法,并給出1至13階矩陣的RI值。這一方法在AHP中被普遍接受和應用。
由于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策者自身的局限性,一些學者把模糊數(shù)學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層次分析法中,提出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將AHP中構造的正互反判斷矩陣轉(zhuǎn)為構造模糊互補判斷矩陣[3-5]。對于模糊互補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問題,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檢驗方法,有文獻提出不同檢驗的方法。文獻[6]給出關于互補判斷矩陣滿意一致性的定義,通過建立可達矩陣給出互補判斷矩陣滿意一致性的判定方法,但該方法只粗略地考慮了因素重要性的次序一致性,沒有考慮重要性程度的一致性;文獻[7]定義了一個衡量模糊判斷矩陣加性一致性程度的指標,但并沒有規(guī)范地給出所定義的一致性檢驗指標小于何閾值時,判斷矩陣能通過一致性檢驗。
本文通過加性一致性條件的數(shù)學變換,定義了一個模糊一致性檢驗指標,通過MATLAB仿真實驗構造足夠數(shù)量的n階隨機模糊互補判斷矩陣,并計算平均隨機模糊一致性指標,得到模糊一致性比率,給出不同階數(shù)下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的條件。
定義1[8]:設矩陣R=(rij)n×n,若有0≤rij≤1,則稱矩陣R是模糊矩陣。
定義2[8]:設模糊矩陣R=(rij)n×n,若有rij+rji=1,則稱矩陣R是模糊互補矩陣。
定義3[8]:設模糊互補矩陣R=(rij)n×n,若對任意k,均有rij=rik-rjk+0.5,則稱矩陣R是模糊一致矩陣。
定理1[9]:設R是n階模糊矩陣,則R是模糊一致矩陣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存在一n階非負歸一化的向量W=(w2,…,wn)T及一正數(shù)a,使得?i,j,有下式成立:

上式等號兩邊同時對j求和,得:


文獻[9]已經(jīng)給出a的一個判斷,a越小表明決策者非常重視元素之間的差異,a越大表明決策者不是非常重視元素間重要程度的差異。在實際應用中,認為應取a=(n-1)/2。
模糊互補判斷矩陣R中的任意一個元素rij反映的是兩個待選方案i和j之間的重要程度之比,可以通過兩個方案的直接比較得到。矩陣R一致的充分必要條件是rij=a()wi-wj+0.5成立。但在實際進行兩兩比較判斷時,由于信息的不完備性以及人類思維的局限性,一般情況下R很難達到一致,即所以,對i,j,有:

對于上式,本文認為模糊互補判斷矩陣R與一致性矩陣的偏差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是可以接受的,當矩陣R越接近一致性矩陣時,可接受的程度越高。
又因為矩陣R的互補性,有rii=0.5,當i=j時,,因此主對角元素對于矩陣R是否一致沒有影響。
綜上分析,本文給出模糊互補判斷矩陣R的一個模糊一致性檢驗指標FCI。

稱FCI為模糊互補判斷矩陣R的模糊一致性指標。FCI表示rij對矩陣R不一致的貢獻程度。

又由于矩陣R是互補的,有下面等式成立:上式表明,計算R的模糊一致性指標FCI只需要考慮矩陣的上三角元素。
定理2:模糊互補判斷矩陣R=(rij)n×n是一致性矩陣的充分必要條件是FCI=0。
FCI用來衡量模糊互補判斷矩陣R與一致性矩陣的偏差程度,F(xiàn)CI為0表示R與一致性矩陣沒有偏差,F(xiàn)CI越大表示R的一致性越差。若FCI的值在某一可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認為矩陣R是滿意一致的。
定義5:設模糊互補判斷矩陣R=(rij)n×n,當FCI≤c(c為常數(shù)),稱R是滿意一致的。
定義6:平均隨機模糊一致性指標FRI是指多個同階隨機互補判斷矩陣的模糊一致性指標FCI的平均值。
根據(jù)平均隨機模糊一致性指標FRI的思想,構造數(shù)量足夠、且在0.1~0.9模糊標度下的n階平均隨機互補判斷矩陣,分別計算其FCI值,最后得到FCI的平均值即為FRI。其計算過程如下:
步驟1:從0.1~0.9模糊標度共9個數(shù)中隨機均勻取值,作為矩陣R的上三角元素,主對角元素取0.5,下三角元素取1減去對應位置的上三角元素,構成n階隨機模糊互補判斷矩陣;
步驟2:計算所得隨機模糊互補判斷矩陣的模糊一致性指標FCI;
步驟3:重復上述步驟得到足夠多的隨機矩陣,計算樣本均值。
這個均值就是平均隨機模糊一致性指標FRI,是與階數(shù)n相關的數(shù)值。通過Matlab編碼實現(xiàn)上述過程。為了保證得到更精確的平均隨機模糊一致性指標,迭代次數(shù)均為10000次,即分別構造10000個n階隨機模糊互補矩陣(這里僅列出階數(shù)n為3至20階)。結(jié)果見表1。

表1 3至20階模糊互補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表
對模擬計算結(jié)果分析做出樣本頻率分布圖,如圖1(曲線從左至右分別代表4至9階)。

圖1 不同階數(shù)(4至9階)隨機模糊互補矩陣FCI值分布圖
當n>3時,F(xiàn)CI的樣本頻率近似為正態(tài)分布。當n=7階時,頻率曲線在FCI=0.0498附近達到最高峰;當n=8階時,頻率曲線在FCI=0.0464附近達到最高峰;當n=9階時,頻率曲線在FCI=0.0514附近達到最高峰。
FRI值隨著階數(shù)增大而增大,但總體上趨于一個穩(wěn)定值。進一步實驗表明,當階數(shù)足夠大,超過500階時FRI基本趨于0.0666。
定義7:模糊一致性指標FCI與同階的平均隨機模糊一致性指標FRI的比值,稱為模糊一致性比率,記為:

用模糊一致性比率FCR檢驗矩陣的一致性,F(xiàn)CR越小,矩陣的一致性越好。根據(jù)Saaty的判斷思想,決策者有意識構造的判斷矩陣要比隨機構造的判斷矩陣至少優(yōu)十倍,因此,一般認為,F(xiàn)CR≤0.1,模糊互補判斷矩陣符合滿意的一致性標準,得到的層次單排序的結(jié)果是可以接受的,否則需要修正判斷矩陣,直到檢驗通過。
下面給出算例。由表1知4階矩陣的平均隨機模糊一致性指標FRI(4)=0.0335。


下面利用文獻[6]、文獻[7]中的算例進行比較分析。

(1)利用文獻[6]的方法,計算R的可達矩陣為:

T對角線上存在為1的元素,可知矩陣R不一致。但是文獻[3]計算可達矩陣的方法,只是在邏輯關系上考慮了不同因素之間的優(yōu)越關系,不能體現(xiàn)元素之間重要性程度或優(yōu)越性程度的一致性。
(2)利用文獻[7]定義的加性一致性指標

計算R的加性一致性指標為ρ=0.5。文獻[4]直接假設一個閾值ε=0.2,認為ρ=0.5>ε,故矩陣R一致性較差,沒有給出ε取值的理論依據(jù)。這也是很多文獻[10,11]在定義一致性指標時存在的不足,并沒有規(guī)范地給出通過一致性檢驗的閾值。
(3)利用本文定義的模糊一致性指標計算得FCI=0.0525,通過與仿真實驗得到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進行比較,檢驗一致性比率FCR=1.5672>0.1。結(jié)果與文獻[6]、文獻[7]一樣,矩陣R不通過一致性檢驗,且一致性較差。
本文通過定義模糊一致性指標,仿真實驗給出平均隨機模糊一致性指標,其比值用以衡量判斷矩陣是否通過一致性檢驗,具有一定理論意義。本文的后續(xù)工作將是提出更具一般性的模糊互補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指標,而不僅僅局限在加性一致上,并深入研究檢驗條件FCR≤0.1與矩陣階數(shù)的關系。
[1] 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Graw-Hill,1980.
[2] 王蓮芬,許樹柏.層次分析法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9.
[3] Orlovsky S A.Decision-making With a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78,(1).
[4] Tanino T.Fuzzy Preference Orderings in Group Decision Making[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4,33(84).
[5] Chiclana F,Herrera F,Herrera-Viedma E,et al.A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Alternatives for Multiple Preference Ordering Criteria Based on Fuzzy Majority[J].Journal of Fuzzy Mathematics,1997,4(4).
[6] 樊治平,姜艷萍.互補判斷矩陣一致性改進方法[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1).
[7] 宋光興,楊德禮.模糊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及一致性改進方法[J].系統(tǒng)工程,2003,21(1).
[8] 姚敏,張森.模糊一致矩陣及其在軟科學中的應用[J].系統(tǒng)工程,1997,15(2).
[9] 呂躍進.基于模糊一致矩陣的模糊層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統(tǒng)與數(shù)學,2002,16(2).
[10] 和媛媛,周德群,王強.基于模糊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調(diào)整方法[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2001,30(11).
[11] 楊靜,邱菀華.模糊互補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和改進方法研究[J].控制與決策,200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