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鵬,李程
(1.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322;2.天津工業大學,天津300387;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北京100029)
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是經濟學研究中被長期關注的課題,產生了很多觀點。主流的觀點是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1,2],認為金融發展能夠通過分散風險、動員儲蓄、處理信息、增強經濟成果共享等方面有利于經濟增長。從實證角度來看,區域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的因果關系和協整分析,在很多文獻中均有大量的實證研究。有些學者證明了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正向關系[3],有些學者研究了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區域特征,認為我國不同區域的金融發展對自身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所不同[4,5],同時金融發展隨經濟增長表現出明顯的趨同性[6]。有些學者則研究了區域金融協同問題,認為京津冀區域整體發展動力不足、金融集聚程度較低[7,8],因此,應該充分發揮三地的比較優勢,協調京津冀金融業的發展[9,10],實現金融一體化發展[11],同時通過金融業的集聚對京津冀區域的發展起拉動作用[12]。基于國內外的研究,本文對京津冀地區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互相影響的作用機制進行詳細地剖析,并嘗試刻畫這種影響隨著發展階段變化的時變特征,為更為深入地認識三地之間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提供實證依據。
為進一步論證京津冀地區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是否存在如主流經濟學家所認為的良性互動關系,選取合適的經濟和金融變量,采用年度數據作為所選樣本數據,來論證該區域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樣本選擇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量finance用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而GDP(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樣本數據來自1979-2016年間京津冀地區經濟與金融的相關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wind網站。

圖1 京津冀GDP和金融發展變化趨勢圖
圖1描述了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GDP和金融發展變量的變化趨勢,為了剔除價格的影響,對有所變量用三個地區的CPI進行了平減,得到相應的實際值。同時,為了消除異方差性,對所有變量都取了對數。其中,BFINACE、HFINANCE和TFINANCE分別表示北京、河北和天津的金融發展水平,BGDP、HGDP和TGDP表示三地的生產總值。從圖1中可以看出,各個變量的變化趨勢具有高度一致性,說明三地的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為了刻畫出三個地區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以發現相應的經濟規律,本文擬采用多種計量手段。
首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檢驗,如果數據平穩,可以直接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來檢驗金融發展變量和經濟增長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數據不平穩,先對數據進行差分后進行協整檢驗,再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來檢驗。其次,為了捕捉金融發展對各地區GDP影響的時變特征,本文引入時變參數模型,刻畫不同時間金融發展對GDP的拉動作用。最后,本文不僅研究京津冀金融發展對本地區GDP增長的影響,而且研究三個地區之間金融發展和GDP的互動關系,研究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金融和實體經濟的互相影響。本文分析借助Eviews9軟件完成。
如圖1所示,描述性統計可以發現京津冀地區GDP和金融發展變量可能存在長期的穩定協整關系,應該先進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使用ADF檢驗法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即檢驗數據是否具有平穩性(即不存在單位根),若數據是平穩的,就可以直接對數據進行格蘭杰檢驗,以確定因果關系;若數據不平穩,此時可以對數據差分項進行ADF檢驗,檢驗差分項是否平穩,若協整階數一致,則數據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所謂的協整關系是指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單位根檢驗如表1所示。

表1 對各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通過ADF檢驗可知,各個變量均不平穩,而其一階差分項卻是平穩的,符合一階單整,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在檢驗協整關系時采用Johanson極大似然協整法來測定協整關系,相比較E-G兩步法,Johanson極大似然協整法的誤差更小,并且可以測定兩個以上變量的協整關系。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京津冀地區1979—2016年各變量的協整檢驗結果
由Jonhanson檢驗可知,六個變量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可以對他們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以確定他們之間的因果關系。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京津冀地區1979—2016年金融發展和GDP的格蘭杰檢驗結果
表3的檢驗結果表明,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均存在長期的單向因果關系。其中,北京和河北省的GDP增長是金融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但這兩個地區的金融發展卻不是其GDP增長的原因,而天津則相反,金融發展是天津GDP增長的格蘭杰原因。
上文檢驗了各個變量的協整關系,協整關系刻畫的是變量之間長期的穩定關系,但反映不出我國30多年以來經濟結構變化對變量之間關系的影響,因此,本文引入狀態空間模型,運用時變參數的方法來研究各地區金融發展與GDP反應彈性的變化。
模型設定如下。
量測方程:

狀態方程:

由于各個地區的存款和貸款余額是累積值,本期值和上一期的值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假定GDP的金融發展彈性αt滿足AR(1)過程。
通過卡爾曼濾波的估算,得到三個地區的量測方程和狀態方程如下。
2.4.1 北京的彈性估計
量測方程:


狀態方程:αt為北京GDP的金融發展彈性的變化,其變化趨勢圖如圖2所示。

圖2 北京GDP對金融發展的彈性變化趨勢
2.4.2 天津的彈性估計
量測方程:

狀態方程:

γt為天津GDP的金融發展彈性的變化,其變化趨勢圖如圖3所示。

圖3 天津GDP對金融發展的彈性變化趨勢
2.4.3 河北省的彈性估計
量測方程:

狀態方程:

θt為河北省GDP的金融發展彈性的變化,其變化趨勢圖如圖4所示。

圖4 河北省GDP對金融發展的彈性變化趨勢
綜合來看,比較三個地區GDP對金融發展的彈性,可以發現金融發展對三個地區的不同影響。從彈性大小來看,金融發展在北京和天津對GDP的影響比較大,河北的影響相對較小。從彈性的變化趨勢來看,北京的趨勢是在波動中先下降后上升,后又趨于下降,目前呈現平穩上升態勢;天津的趨勢是波動中先下降,而后又趨于上升;河北的趨勢是波動中上升后又趨于下降。從彈性大小來看,天津的彈性大小要明顯高于北京和河北,尤其是北京的彈性在三個地區中是相對較低的。這個結果和上文的格蘭杰因果檢驗有相合之處,北京和河北的金融發展都不是GDP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天津則是格蘭杰原因,說明至少數據角度上金融發展是推動天津市GDP增長的,而在北京和河北并不明顯。時變參數模型也顯示出北京的彈性值比較小,而河北近些年以來金融發展對GDP的影響在下降,說明這兩個地區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有待提高,尤其是北京作為金融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優質資源,應該引導這些資源向實體經濟流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避免在金融領域內空轉。
為了探討各個地區之間金融和實體經濟相互作用的關系,本文利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中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京津冀金融發展的相互影響。上文已經證明了各個變量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因此可以構建VAR模型來檢驗各個變量的相互影響。
VAR模型的構建應該先檢驗平穩性,如圖5所示。

圖5 平穩性檢驗
圖5顯示,單位根都在圓內,說明模型是平穩的,可以做脈沖檢驗。
檢驗平穩性后,對滯后階數進行確定,見表4。

表4 最優滯后階數選擇
依據AIC準則和SC準則,最佳滯后期為1期。
為了考察金融發展對各個地區GDP的影響,運用脈沖響應函數進行研究,選擇沖擊時間為10期。圖6顯示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GDP對三個地區金融發展的響應函數,除去本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北京GDP增長最開始受天津金融發展的影響比較大,但后期主要受河北的影響;相對北京的影響而言,河北GDP增長則更多受到天津金融發展的促進;天津的GDP增長受到北京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比自身金融發展的作用還要大。

圖6 京津冀地區1979—2016年GDP對金融發展的脈沖響應函數
實證結果表明,京津冀地區的金融發展和GDP的相互影響非常明顯,說明金融發展在這三個地區是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但運用狀態空間的時變參數模型發現,三個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則有所不同。天津地區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越來越顯著,可能的原因是近些年天津濱海新區的成長以及自貿區的成立都使得金融發展有了用武之地,天津是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比較明顯。而北京的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有下降趨勢,可能的原因在于北京虛擬經濟很發達,大量的金融資源在金融系統內自我循環,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有限。河北省金融發展的影響也略有下降,可能和金融資源外流有關,向天津和北京流動,而沒有支持本省的經濟發展。
為了更好地觀察出三個地區互相影響的持續期,將沖擊期延長到20期,看一下相應的沖擊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京津冀地區1979—2016年GDP對金融發展的脈沖響應函數
圖7的結果比圖6更明顯,北京GDP更多地受到河北金融發展的影響,河北GDP更多受到天津金融發展影響,而天津GDP則在后期更多受到河北省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
運用VAR模型研究三地互動后,也支持了上文時變參數模型得出的結論。河北的金融資源對北京和天津的支持作用比較大,河北GDP則更多的受到天津金融資源的支持;北京的金融資源對各地區的輻射能力有限,進一步證明了北京雖然是金融中心,但還沒有對京津冀地區的GDP增長形成強有力的促進作用,更多在虛擬經濟中自我循環;天津的GDP增長受到北京和河北金融資源的恩惠,而且在后期得到河北省的支持力度更大,說明天津和河北的相互影響較為突出。
本文在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針對京津冀地區的經濟金融發展情況,對該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的相互關系進行了數據檢驗和實證分析。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得出三點結論:(1)京津冀地區金融發展能夠有效促進本地區和其他地區的GDP增長;(2)三個地區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有所不同,天津支持作用相對北京和河北省更顯著;(3)北京的金融輻射功能有待提高,天津和河北省的相互促進作用更明顯。
[1] Beck T,Levine R,Loayza N.Finance and the Source of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58).
[2] Fisman R,Love I.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R].NBER Working Papers,No.10236,2004.
[3] 謝太峰,王子博.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對北京上海兩地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進行比較[J].金融論壇,2009,(3).
[4] 曾冰.我國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斂散性分析——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5,(8).
[5] 周麗麗,楊剛強,江洪.中國金融發展速度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基于區域差異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4,(2).
[6] 鄭慧,王春陽.沿海地區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趨同效應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7,(4).
[7] 王建廷,黃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動力與動力機制[J].城市發展研究,2015,(5).
[8] 何宜慶,呂弦.我國東中部地區城市群金融集聚輻射分析[J].生態經濟,2015,(5).
[9] 戴宏偉,張艷慧.京津冀金融業發展與協作路徑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3,(5).
[10] 康書生,楊镈宇.京津冀區域金融協同發展的理論探討與實證檢驗[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6).
[11] 才澤.金融助推京津冀一體化[J].金融經濟:市場版,2014,(11).
[12] 陸軍,徐杰.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學術交流,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