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俊
“學生的學習,除了聽老師的講解以外,還要靠反復不斷的練習。獲取知識需要練習,掌握本領更需要練習。”反映的是 “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傳統作業設計理念。現實中出現的 “作業布置得多、學生做得苦、教師批改得累”的現象,往往是以理解知識和強化技能為指向的,折射的是教師作業設計理念的落后和作業設計能力的缺失。如何避免機械、重復、單調、乏味的低效作業?練什么、怎么練則是繞不過去的兩個核心問題。 “怎么練,練什么內容更有意義,要靠老師來設計。”顯然,作業設計教師不可缺席,旁人無法代替! “教師設計得好,指導得法,學生事半功倍;教師設計得不好,指導不得法,學生事倍功半。”可見,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責任重大、責無旁貸。
傳統作業內容機械重復,缺乏挑戰性;作業形式呆板枯燥,缺乏趣味性;要求統一僵化,缺乏靈活性。這種落后的作業形式降低了學生的熱情,固化了學生的思維,壓抑了學生的個性,也與數學課程標準“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相悖。因此,新課改背景下的作業設計應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指南,理念可以前衛一點,內容可以開放一點,要求可以靈活一點,設計開放題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答案不固定、條件不完備或者策略多樣化的習題,稱為開放題,它是與封閉題相對的。目前教材中的開放題還不多,教師需進行設計。設計開放題既可以利用陳題改編,又可以通過對現有開放題的加工得到,還可以根據需要自己獨立設計。一份優質的數學作業往往能體現教師一定的專業水平和學術水準。
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小學生受年齡和心理限制,他們喜歡新穎有趣、形式多樣和貼近生活的作業。精心選擇現實生活中的材料,設計一些包含情境的數學問題,對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有好處。
翻開教材或各種練習冊、試卷,計算類似16×79、2790÷90的練習題比比皆是。如此習題,雖然能有效地訓練學生 “兩位數乘兩位數”和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相關技能,但如果經常做這種枯燥的練習,學生就會覺得數學面目可憎,作業索然無味。因此,筆者認為不妨作如下包裝、設計:
列豎式計算下面各題,并將計算結果填到等號后,使等式成立,同時將結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信息完整。
722÷38= 121×16= 130÷26=
209×9= 1210÷22= 317×6=
你知道嗎?魯迅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___年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___年前往日本學醫,后棄醫從文。 ____18年____月,首次用筆名 “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 ____年10月病逝于上海,終年____歲。
改造后的練習題,有著濃濃的文化味,在鞏固數學知識的同時也與語文學科建立了聯系。學生要把這6道題的答案:19,1936,5,1881,55,1902填入介紹魯迅生平的文字中,既要運用過去學習的年月日知識,又要進行合情推理,由此便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別出心裁的設計,使學生感到練習有趣而不乏味、有挑戰而不簡單。
單調、劃一的傳統作業題型,往往容易引起視覺疲勞,使學生產生消極應付的心理。如果變換一下題型,從形式到內容來個 “大變臉”,就會使人耳目一新,喜聞樂見,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參與。
如:學習 “百分數”后,就可設計題型,讓學生在優美詩文中計算百分數問題。
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
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色。
(1)請朗誦這首詩,看看哪個字出現得最多?
(2)“春”字出現的次數占全詩總字數的百分之幾?
(3)課后找一首詩,使某一個字出現的次數至少占10%,然后有感情地朗讀。
這個練習沒有止于單純的紙筆計算練習,而是融“百分數”的計算于優美、開放的詩文情境之中,學生既要找詩,又要讀詩,還要計算。語、數結合,趣味無窮。海量的資料檢索、不同的詩詞閱讀、具體的數學運算等實踐活動形式,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再如 “小數加減法”的課后作業,提供了一家快餐店的午餐食譜,同時標明每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

(1)根據自己的口味和飯量選餐,并列豎式計算所訂飯菜蛋白質的總含量。
(2)營養學家經過一系列調查研究后發現:7~10歲的兒童一頓飯的蛋白質含量大約需要22.5克。把自己選餐中的蛋白質總量和標準比一比,看是高了,還是低了,并計算相差多少。
(3)看到比較結果,想想你以后選餐需要注意什么。
這樣的作業,因為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所以他們興致很高;因為與學生的營養狀況息息相關,他們都想知道自己喜歡的飯菜蛋白質含量是多少,是否符合規定的標準,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做。這樣的作業自然增強了學生合理膳食的意識,將枯燥的計算與情境相融,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思考,而設計具有低起點、寬入口、有挑戰的開放題,能夠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更好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設計一些具有現實意義、思考價值的開放題——條件開放題、問題開放題、結論開放題及策略開放題,可以面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現實,促進不同學生的適度提升。條件開放題可以從改編現有封閉題的條件得到,十分方便、快捷。
如:三名選手跳遠的成績:A.3.84米;B.4.01米;C.3.□9米。
(1)誰是第一名,誰是第二名?
(2)如果A是第二名,□里可以填哪些?
(3)如果C是第二名,□里可以填哪些數?
此題由封閉題 “三名選手跳遠的成績:A.3.84米;B.4.01米;C.3.89米。誰是第一名,誰是第二名?”改編而來。把封閉題的一個條件3.89的十分位留白,任學生思維自由馳騁,使每個學生都有得說,有得講,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不僅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對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理解得更加透徹,而且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滲透了分類思想。
再如:小華家離學校125米,小青家離學校175米,小華家與小青家之間相距多少米?
原題配有插圖 (學校在兩家之間,且在同一直線上),思維含量不高,學生只需看圖列式即可解決問題,涉及的只是低層次思維。當把教材中的插圖去掉后得到的條件開放題,思維附加值明顯提高。這樣,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聰明才智的廣闊舞臺。
(1)小華家、小青家和學校都在一條直線上,并且都在學校的一側,則兩家相距175-125=50(米);
(2)小華家、小青家和學校都在一條直線上,并且分散在學校的兩側,則兩家相距125+175=300(米);
(3)小華家、小青家和學校都不在一條直線上,則兩家的距離大于50米,而小于300米。
多數學生受固有思維慣性的影響,可能只是考慮了上述情況 (1)或(2),頭腦靈活一點的學生能夠考慮這兩種情況,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可能考慮到情況 (3),但不會用圓環圖完整地表達所有的情形。通過生生互動,相互補充、不斷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認知視角;經過教師引領,師生互動,學生思維從片面走向全面,從具體走向抽象,從零散走向統整,令不同層次的學生眼界大開,受到思維風暴的洗禮。

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數學基礎、經驗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為此,設計作業時,不能“一刀切” “齊步走”,而應該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彈性化作業,為每個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主的練習,提高和發展的人文環境,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數學學習歷程中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
如新授課上,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公式,培養學生靈活思維的能力,運用公式S=πr2求圓面積時,可設計以下A、B、C三個層次的練習,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

按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S.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我們把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水平由低到高分為以下5個層次:識記、領會、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和創見。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選擇空間,也有相應的達標要求:學困生至少應該達到A層 (簡單運用水平),中等生要達到B層 (綜合運用水平),優等生力求達到C層 (創見水平)。
還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模仿練習、變式練習和發展練習三類,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作業。如學習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之后,設計了如下難度漸增的作業:
★一個長方體紙盒的長是5厘米、寬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這個紙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紙?它的體積是多少?
★★一個長方體紙盒的棱長總和是48厘米,長是5厘米、寬是4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一個長方體紙盒的底面積是20平方厘米,底面周長是18厘米,它的表面積是94平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再如:學習 “億以內數的認識”后,設計難易不等、彈性極大的開放作業:
用4個 “8”和4個 “0” 擺一擺。
★擺出不同的幾個數,寫下來,再讀一讀。
★★按要求擺一個數,寫下來,再讀一讀。
(1)一個 “0”都不讀出來的八位數;
(2)只讀出一個 “0”的八位數;
(3)讀出兩個 “0”的八位數;
(4)讀出三個 “0”的八位數。
★★★按二星級的要求擺出所有的數,寫下來,再讀一讀。
這種作業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調動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樹立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享受到作業成功的樂趣。
在 “減負”背景下,還可以在控制作業總量的情況下,通過制訂作業選擇的規則,鼓勵學生完成更具思考性、挑戰性的作業,激發自我效能。如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綜合練習,8題為一組,其中有6題為一星題、1題為二星題、1題為三星題,由學生自由選擇、組合題目來完成6顆星。
★★★從邊長10厘米的正方形紙上,剪去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剩下的紙片面積是多少?周長呢?
★★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正方形的面積相等。已知正方形的邊長是6厘米,長方形的寬是4厘米。求長方形的周長。
★一個長方形寬5厘米,長是寬的2倍。求它的周長和面積。
★一個長方形長10分米,寬比長短2分米。求它的面積。
★一個正方形周長是12厘米,它的邊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一個長方形面積是48平方分米,寬是6分米,長是多少?
★一個長方形長40厘米,寬3分米,求它的面積。
★一個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它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多少?
表征是學生對問題內隱思考的外在表達,不同學生表征的方式方法是有差異的。表征開放實質上就是解題方式、方法的開放。表征開放的數學作業,為不同學生展露自己的思想、才華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表征開放的數學作業,教材或配套練習中有的,我們要慧眼識珠,為我所用;如果沒有,要加以收集、設計,以更好地照顧學生差異、暴露學生差異、展示學生差異、利用學生差異,在群體交流、互動中,相互欣賞、品味、質疑、碰撞,促進學生差異發展。
一道淺顯的題目,也能反映不同學生的思維風格:

圖1
圖1是用語言表征的。可以看出,答題者是邊審題邊表征的:看到 “小芳比小云輕一些”,寫下 (比)“26kg少”;看到 “小強比小云重一些”,寫下 (比)“26kg多”。表達如此及時、簡潔。

圖2
圖2也是用語言表征的,但與圖1的區別在于:答題者不是把簡潔的表達寫在與條件對應的題目之中,而是寫在一起的。可以看出寫的時候是邊寫邊想的,哪個寫在26前,哪個寫在26后。這樣按照一定的順序、特定的邏輯排好之后,答案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圖3
圖3是用圖形表征的。答題者用一條線段表示小云體重26kg,體重比小云輕的線段就畫短一點,比小云重的線段就畫長一點。誰最重、最輕看線段的長短一目了然。
再如,學習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 (口算)后,作業中出現了一道思考題。
圖4中的大長方形表示420,涂色部分表示多少?

圖4
雖然學生答案是一致的,但是想法卻多種多樣,這可以從他們不同的表征中窺見端倪。

圖5
圖5一簡一繁、一明一暗。左邊用圖示清楚地表達了陰影部分 (三角形)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而右邊則惜墨如金, “6格”二字就高度概括了轉化的過程。

圖6
圖6的2個答題者雖然都把空白的小三角形涂成了黑色,都把陰影部分 (三角形)轉化為長方形了,但左邊是表示把右邊的三角形割下來補到下邊,右邊表示的是這兩個三角形是完全相同的。

圖7
顯然,圖7傳遞的信息與圖6左邊表達的意思更加接近,用箭頭清楚地表示出割補、旋轉的過程。

圖8
正如學生所言, “圖8中的長方形可變成6個涂色部分。”但具體表達有細微差別,有用色彩表示的,有用線段分割的;分割線的方向也有不同。

圖9

圖10
圖9、圖10中,為什么答題者還用三道算式表示?這兩個解答看似多此一舉,其實與上面的思路還是不同的。他們是先求出每個小長方形的大小,再求出兩個小長方形的大小,最后再求陰影部分的大小(圖1中的表征就標示得非常清楚)。因為陰影部分是兩個小長方形組成的較大長方形的一半,這可從圖10的表征得到印證。
圖11中,答題者的思路與上面的截然不同,他們看到的等量關系是陰影部分等于它所在長方形的一半,而不是把陰影部分轉化成長方形。

圖11
圖12中,答題者思路更具獨特性:別人看到的是大長方形里有6個小長方形,而他看到的則是3個長方形。他在思考時,能夠始終指向問題,壓縮思維步驟,這是難能可貴的。雖計算有誤,但我還是照樣獎勵了一個五角星。

圖12
[1]陳樸,潘自由,等.怎樣設計小學生的練習和作業[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2]肖川主編.名師作業設計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方臻,夏雪梅編著.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林俊.數學作業設計的走向:超越傳統[N].中國教育報,2013-3-27.
[5]希文.這樣的習題好[J].小學數學教師,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