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董欲曉 郝蕓蕓
摘 要:協同育人理念是新時期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指南。要正視當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按照因地制宜、以人為本、互惠共贏等原則,搭建好高校實踐育人體系,實現育人工作的合力。
關鍵詞:協同;實踐育人;體系搭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協同育人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具體體現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協同育人強調的是在實踐平臺基礎上的協作與共建,這種理念將學校和企業、地方等機構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既符合辯證唯物主義 “實踐出真知”的哲學思想,也符合現代教育觀要求,具有深刻的社會學根源和教育學根源。
2.協同育人理念具有明確的政策依據
近年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多次出臺文件,要求系統設計高校實踐育人教育教學體系,有效發揮育人合力作用。國家頒布實施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和 《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都要求高等學校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緊密合作等途徑,推動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5年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中就深入推進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匯聚企業資源,支持高校開展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師資培訓、實踐條件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等進一步提供了明確政策支持,并加大了扶持力度。
3.協同育人理念具備一定的現實基礎
在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大背景下,各高校根據人才培養特點,紛紛嘗試搭建高效化、立體化、多樣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平臺。特別是各地應用型特色學校建設等一大批政策出臺后,高校抓住有利時機,在隊伍建設、運行機制、基地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備了良好的工作積累,為高校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做了更為深入的鋪墊。
1.學科差異導致的發展不均衡
就當前高校來看,工科類院校在推進實踐體系協同育人工作方面明顯好于文科院校。文科專業的特點,加上管理理念的落后和偏差導致部分文科專業協同育人工作方面效果不佳。
2.體系搭建的系統性欠缺
不少高校已經意識到實踐協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并積極嘗試搭建符合自己特色的育人體系,但就整體看,體系搭建往往聚焦點不一,要么過多,蜻蜓點水,不夠深入;要么過窄,相對單一,無法統籌。體系搭建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明顯不夠。
3.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學生是實踐協同育人體系服務的對象。就目前來看,主體地位不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踐協同育人覆蓋面窄。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少高校的實踐協同育人工作并沒有實現對所有學生的有效覆蓋,真正受益的學生群體受限。二是實踐系統育人的效果有待深化。部分高校在協同育人體系運行方面存在走形式、一陣風等現象,影響了協同育人的整體效果。
1.因地制宜的原則
因地制宜是指在構建高校實踐育人體系時要從學校的發展定位、學科特點等基礎條件出發,緊密將學校發展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地方發展結合起來,不搞“一刀切”,努力構建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實踐育人體系。因地制宜是要解決好“我有什么,社會需要什么”并有效將二者銜接的指導原則,也是關系到育人體系能否落到實處的重要指導原則。
2.以人為本的原則
強調“以人為本”實際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實踐育人體系運行的好與壞最終要通過學生主體來評價,要把能否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成才作為評價體系搭建的核心尺度。也就是說,協同實踐育人體系服務于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其建構初衷是與理論教育實現對接,使得學生的“知”與“行”緊密結合。
3.互惠共贏的原則
實踐體系的協同育人至少涉及社會、學校、學生三方的緊密聯系和有機互動。要保持三者之間的和諧運轉,必須考慮三方的“共性需求”,各取所需,真正把實踐協同育人體系打造成關聯社會、學校、學生三者的紐帶和橋梁。在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中,服務學生成長,滿足社會需求,促進學校發展。
要在實踐中推動協同育人工作,形成系統性、立體化育人工作平臺,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1.構建穩定的協同平臺
(1)主題教育類平臺。主題教育類平臺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之外的,旨在圍繞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而開展的各類主體教育平臺。一是“三下鄉”“四進社區”“科技扶貧”、志愿服務、社會調查、掛職鍛煉等各類傳統的實踐教育活動。這類平臺既是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服務的平臺,具有覆蓋面廣、運行相對簡單等特點,必須抓好落實。二是充分利用學生組織、學生社區等自我教育管理實踐的平臺。學生組織、學生社團在高校具有廣泛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的主要渠道,在學生中間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學生可以通過這類學生組織平臺積累管理經驗,接觸到社會,激發鍛煉他們的才智,實踐能力得以提升。
(2)文化活動類平臺。文化活動類平臺是指學生通過接觸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鍛煉提升綜合素質。文化活動本身就是實踐活動的校內載體之一,文體、科技創新、人文講堂等大量的文化活動本身就是實踐活動的集群,具備一定的參與空間;另外,從這類活動的組織實施過程看,大量的學校管理部門、專業教師、社會力量會不同程度地介入到活動組織實施的過程,活動設計、開展的過程就是多方力量協調、溝通的體現,融入了多方的合力,因而也是協同育人的體現。
(3)服務類平臺。服務類平臺是指學生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特長,有計劃、有組織地參與企業、社會服務的平臺。特別是近兩年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實施以來,學生到企業、社會組織等體驗、頂崗實習等機會增多,不少高校積極與企業、政府部門等對接,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就業創業基地等平臺,對接社會的趨勢更為明顯,這也是協同育人的體現。
2.打造順暢的體制機制
(1)社會化的引導機制。所謂社會化的引導機制,是指高校實踐育人體系的搭建要走出校園,始終瞄準社會的需求,根據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來謀劃搭建。高校要有積極的姿態,主動對接政府、社會需求,探索社會化的辦學育人體制,廣泛尋求社會支持,在協同育人環節實現高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2)專業化的指導機制。專業化的指導機制是指高校要著眼于吸引專業教師、專業團隊的力量,真正提升育人工作的專業水準。對于高校來講,人才培養的落腳點還是專業知識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學生要靠專業知識、技能實現與社會的對接,體現自己的人身價值;高校要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打造 “師生搭配,梯隊合理”的研究團隊,提高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參與中實現育人目標和多方互動。
(3)多樣化的對接機制。多樣化的對接機制是指高校要探索協同育人平臺的落地方式,廣開思路,創新形式,實現有效對接。就目前高校流行的方式來看,主要有三種:
一是建立實踐基地。實踐基地是大學生培養實踐能力的穩定場所,分為校內校外兩種。校內,學校可以建設各類學生機構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創新創業基地等;在校外,學校可以與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部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就業創業基地”“頂崗實習基地”等多種形式的平臺。這些基地與學校的校內基地結合,優勢互補,將教學、科研、生產、育人等功能集結一身,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二是學分制課程化設計。為深化育人效果,將學生的實踐活動納入整體教學計劃,從目標形式、方法途徑、學時學分等予以明確,建立科學、具有正激勵作用的考核評價體系。在具體實施上,將校內、校外有機結合,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
三是項目化管理。項目化管理是實踐協同育人體系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是指通過明確的項目,將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學院的師生組建到一起,通過完成共同的項目促進學科間、師生間、學校與社會的交流,實現交叉育人的目的。
3.做好穩固的運行保障
(1)強化意識,打好基礎。對高校來講,要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習慣偏見,要充分調動學生、老師、社會、學校等之間的積極性,為資源在學生、老師、社會、學校之家合理流動創造條件,實現育人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學生來講,要增強參與意識、擔當意識,主動投身到學校之外的廣闊天地,既要腳踏實地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要著眼于未來,以良好的姿態投身社會實踐。
(2)完善政策法規支持。從國家層面看,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學生、教師、社會在協同育人工作中的權責利,加快出臺支持和鼓勵實踐協同育人的法律法規;從政府企業層面看,要對高校實踐協同育人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并在參與人員的考核激勵、參與企業的稅收等方面做出規定,激發他們的熱情;從學校層面看,要進一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考慮加大實踐環節的權重。同時,在師生參與實踐協同工作的考核體系方面有所創新,激發師生的積極性。
高校實踐協同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工作的有效開展勢必會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更加緊密地結合,推動創新、創業的結合,實現多方共贏。
[1]孫 雷.“卓越計劃”理念下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江蘇高教,2016(4).
[2]涂建波,王秀成.構建高校實踐協同育人體系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