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錚
摘要:留守兒童作為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之一,給中國帶來了不好的負面影響。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并重點從法律的角度探討了如何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的“護欄”,希望通過各方努力,能夠讓這些留守兒童有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問題 成因 對策
在中國有著這樣的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的名字叫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多半為了生計遠走他鄉、外出務工或經商或從事體力勞動,賺取微薄收入而遠離了自己的孩子,使他們從小就和父母分離。近些年留守兒童的問題備受關注,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兩多萬的兒童留守農村不能在父母身邊,預估到2020年,我國還將有大約兩億農村富余勞動力,依照此趨勢發展,留守兒童還會增加。
(一)缺少關愛,心理孤獨
大多數農村都是孤寡老人和兒童留守在家,孩子的吃穿住行,教育學習全權委托給了隔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看,但凡稍微年輕的有富裕勞動力的農民都選擇了外出打工擇業掙錢,有的孩子甚至在沒有斷奶的情況下就被留給了家里的老人照看。長此以往,由于聚少離多,孩子對父母的概念就越來越模糊,沒有父親的教導母親的照顧,親情的關系漸漸淡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功能也逐漸喪失,加上和老一輩人生活在一起的隔代隔閡,導致孩子在遇到問題以后沒有依靠和傾訴的對象,這些情況都是一種畸形的發展,都會讓孩子的心理因此受到影響,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多表現為親情淡漠、自閉焦慮、悲觀消極、偏激易怒,難以和人建立深層的交往和信任,無法正常交流。因此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二)監管缺失,行為難以受到有效約束
近幾年留守兒童出事的新聞頻頻被曝光,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不能盡到責任,對孩子疏于管教,任由其發展,孩子缺乏有效的監護和照料,得不到良好的道德教育,無法建立好的人生價值觀,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都缺乏自制能力,導致出現一些行為失守的舉措,甚至演變成犯罪。究其根源,還是父母教育的缺位導致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環境較差,學業日漸荒疏
留守兒童面臨的是老人的重養輕教,是對他們學習、心理全方面教育的忽視,他們過早的對學習消極懈怠,厭學,逃課,在學校環境惡劣,教學設施簡陋,缺乏教師的極大沖擊下,又沒有及時的得到思想指導和關愛,學習上缺乏有效的輔導,很多的農村學生過早的放棄了學習和教育,選擇了輟學。盡管近幾年國家大力提倡發展農村經濟,縮短城鄉差距,高喊“窮什么也不能窮孩子不能窮教育”的口號,但是農村子女在城市上學還是有諸多的阻礙,比如收費頗高,手續繁瑣,基層對留守兒童的重視度欠缺,校舍環境得不到有效改善和提高。
(四)缺少愛心,安全難以得到確保
留守兒童家中缺少家長照料,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處理意外發生的能力欠缺,安全存在極大隱患。據公安部數據顯示,在拐賣兒童的案件中,被拐賣的多半都是留守兒童,還有很多女孩子遭到性侵,這些都是犯罪分子看準了留守兒童處于弱勢群體,安保意識不強,容易得逞。
想要解決好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多部門的通力配合,團結協作,從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四方面入手,各司其責,各盡其職,建立起無縫鏈接的橋梁和紐帶。本文認為,更為重要的是依靠法律的力量構筑起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護欄”,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變革基礎法、做好司法保護工作。
(一)變革基礎法
少兒權益保護最為關鍵的兩部基礎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這兩部法律分別規定了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兒童健康成長所需要的監護制度,然而,它們均沒有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和監護制度給出清晰明確的制度指引和保障渠道。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法律保護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若用法律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最關鍵的步驟就是變革《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及其附屬法律規范,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重構監護制度。
1.變革《義務教育法》,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
《義務教育法》雖然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有著明確的規定,但現實中我國財政教育經費投入到農村義務教育的資金極其不足,完全沒有辦法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的落實。所以,應該變革《義務教育法》及其附屬法律規范,讓農村留守兒童獲得與同一年齡段的城里兒童相同的學習機會,享受相同的教育資源,幫助這些孩子從學習中獲得科學的價值觀、道德標準及法律準則。
2.變革《未成年人保護法》,重新構建監護機制
《民法通則》第 16 條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同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 10 條也明確規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職責與義務,但通覽這兩部與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密切相關的法律,其中的內容卻難以適應農村留守兒童對監護人的緊迫需求。
正是基于這種現狀,本文認為應變革《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監護制度,重新構建監護機制。
第一,為父母監護創造條件。農民工流出地政府應當在農村地區發展小城鎮和工商業,既能繁榮當地經濟、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又能保證農村父母與子女共同生活,履行監護責任。
第二,發揮學校監護作用。當父母監護責任缺位時,就需要發揮學校監護責任的作用,成立和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缺失和不足,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安全以及預防違法犯罪等問題。
第三,實行“代管家長制”。寄宿制學校可選取能力強、有責任心的教師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的“代管家長”,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農村留守兒童在情感上得到關懷和慰藉,在生活上得到關心和照顧,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輔導,使缺失的家庭職責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填補。
第四,落實政府的監護責任。地方政府應當設立專門的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機構,對有能力履行監護責任卻不履行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給予明確的法律懲罰; 對無法受到監護制度保護的農村留守兒童,則由該專門監護機構承擔。
(二)做好司法保護工作
1.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嚴厲打擊侵害案件和教唆違法犯罪
有關部門一是要大力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整頓工作,加強對校園周邊娛樂場所的監管,取締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游戲廳、黑網吧; 二是嚴厲打擊侵害農村留守兒童的違法犯罪案件和教唆、脅迫、引誘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的活動; 第三,司法機關要建立起追蹤回訪考察制度和幫教體系,對判處過刑罰的農村留守兒童定期考察,會同學校共同幫教,避免其陷入重復性犯罪中。
2.對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以教育、感化、挽救為主
對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后的懲教問題,司法機關除了遵循現有的“教育、感化、挽救”原則之外,更重要的是結合農村留守兒童自身的特點和違法犯罪原因,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懲教措施,而其中最關鍵的是幫助恢復其與父母之間已經斷裂的親子關系,利用親情的力量幫助曾經失足的農村留守兒童重塑人生。
此外,我們還應重視法律與心理教育,采取措施讓法律課程進入農村中小學、同時做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通過多方努力,尤其運用法律的力量構筑起一個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護欄”,對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樂文學.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探究與對策[J].小學生.2017,(01).
[2]李亞楠.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衡水學院學報,2013,(06).
[3]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版),2015,(01).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