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青年教師參加工作過程中,為了積累經驗,掌握教學流程,“借鑒”成為走上講臺,站穩(wěn)講臺的必由之路。在“借鑒”過程中,需要目標明確,了解自己需求和短板,準確借鑒;也要頭腦清晰,找準借鑒方向;最后要將自己借鑒內容,與自身實踐結合起來,用好用實借鑒的成果,指導自身工作,為迅速成長做好鋪墊。
關鍵詞:青年教師成長;借鑒;經驗
青年教師,在葉瀾教授研究表明,青年教師,是處于“生存關注”階段走向“任務關注”階段,正在尋求達到“學生關注”階段目標教師群體;一般我們也簡單劃分為工作五年或者三年內教師。青年教師在成長過程中,為適應教育教學需要,站穩(wěn)講臺,熟悉基本教學流程,學習開展基本教學工作,通過各種學習途徑,逐步成長,最終成為合格甚至優(yōu)秀教師。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教師很難將理論知識順利“嫁接”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無縫對接。從學生身份走上教師職業(yè)的轉變,在轉變過程中,有明確目標,清晰思路,周密計劃,則會避免更多“彎路”,從而實現順利成長。
在青年教師成長歷程中,為適應學校工作,在新的環(huán)境中,模仿他人教育教學行為、復制已有成功經驗,成為適應工作第一步,這樣模仿和復制也就是簡而言之就是借鑒。在借鑒過程中,如果只是簡單生搬硬套,也就走上生硬發(fā)展的道路,就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在借鑒過程中,青年教師就要理順下面幾個關系:找誰“借鑒”?“借鑒”什么?“借”來后如何轉化?“借”來后如何用?如果在借之前,沒有弄清楚上述四個問題,不僅不會對自身教學起到幫助,還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職業(yè)發(fā)展,約束自身成長,在走向成功的路途上“掙扎”時間會更長一點。
一、 “借”有所指——借對內容
在青年教師成長的路途上,開始總是懵懂和艱難,這時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也就是對自身職業(yè)有足夠的了解,不能局限于教育學、心理學等大學理論知識,也不能將實習中片段的認知作為依據。而是需要全方位了解這個教師的專業(yè)、所處學校、面對的學生幾個方面的情況,這些都是青年教師入職后必然要面臨的問題。自身缺失基本經驗,迫切需要積累,一般青年教師會選擇見人就求教,遇人就問,往往效果不好,要達到預期效果,青年教師在借鑒前,根據個人不同需求,理清這樣一個問題:我需要借什么?只有明確借鑒目標,才會順利達到借鑒效果。
(一) 教學流程
教師最主要陣地是課堂教學,學習最基本的教學流程成為必然,雖然這部分內容在師范類院校已經有相對系統地理論傳授,加上現在實習期短期實踐和微格教學支持,基本備課、上課、反思大框架已經具備。但是涉及具體操作細節(jié),如:熟悉教材、熟讀教參、了解學情;上課流程中,導入、新授、練習、小結;師生互動中,討論展開、問題出示、評價展開。在聽課中,經常遇到青年教師忘記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忽視評價,一節(jié)課內容太長等,下課后,試著問過這些教師,得到回答基本就是:不知道啊?忘記啦?遇到這些問題,充分說明,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青年教師首要借鑒目標。
(二) 管理技能
青年教師在管理上的缺失,遠遠超過上課技能上的“短板”。可以說,衡量一個教師優(yōu)劣,可以通過他/她的管理技巧去判別(知識水平相近情況下)。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經常有新教師加入,用心觀察后發(fā)現,管理能力突出的教師,或者說通過學習管理技巧后,順利實現教育教學管理的教師,成績上遠遠超過同期入職的青年教師。在青年教師入職時,需要在這個技巧上更多下功夫,學會管理自己面對的學科教學,將會大大提升自身教學自信,從而脫穎而出。曾經見過一個青年教師上課,根本無法管理班級,需要班主任在后面管理學生,使得班主任工作壓力增大,青年教師個人挫敗感驟增,結果可想而知。
管理技巧是比較容易借鑒,也是必須要在借鑒中積累的內容,只要青年教師做個有心人,從管理技巧入手,將會有超乎尋常收獲。
(三) 溝通技能
教學最終是實現人與人的互動,溝通自然是教育教學工作重要組成。青年教師中,大多具備溝通能力,只是沒有系統性學習教育教學中專門溝通技能。以小學教師為例,我們溝通對象主體是6~12歲的孩子和背景迥異的家長,溝通內容、方式與以往完全不同,這就需要經驗指導,借鑒成為學習溝通技能必然途徑。
學生、老師、家長,在三方溝通中,合理運用溝通技巧,能夠充分了解學生,走近家長心里,巧妙斡旋于三方之間,建立良好溝通渠道,將大大提升教學效率。一般有經驗教師,都有自己一套溝通技巧,青年教師在辦公室、教師,多留心觀察,日積月累,加上在實踐中,多去請教有經驗教師,結合自身特點,借鑒合適的溝通技能,會幫助實現順暢溝通。
上述三個部分內容,屬于每個教師必備,青年教師只有明確目標,有意識去借鑒,才會讓自己避開盲從,取得良好借鑒效果。
二、 “借”有所成——借對形式
當青年教師明確自身需要借什么的時候,接下來就是解決找誰借,這個問題相對簡單,一般都指導,教師幾個借鑒之路,概括起來就是:良師益友加磨課。
(一) 拜良師
每個青年教師身邊都有經驗豐富的教師,并且在教育教學領域浸淫多年,成為青年教師最好借鑒對象,這就是青年教師身邊的良師。青年拜良師,也要以自身需求、短板、學科特點為依據,找到良師也就找到最便捷借鑒對象。
1. 身邊良師:每個青年教師進入學校后,都會遇上有經驗教師。學校一般會以“結對”“一幫一”“青藍工程”等形式,實行青年教師成長計劃。學校推薦的教師,都是在這所學校中教育教學的佼佼者,也是學校認可的教師。這樣一來,“尋良師”就指向鮮明,目標明確。每個個體有差別,當學校安排不能滿足青年教師借鑒胃口時,就需去觀察身邊其他優(yōu)秀教師,只要有助于自己成長的經驗,可以通過聽課、聊天等形式求教。身邊良師都是在與自己相同環(huán)境中摸爬滾打出來的經驗主體,這樣斤斤計較距離借鑒,屬于即學即用,并且借鑒便捷,學習時間、空間靈活,是借鑒首選。
2. 遠處名師:身邊“良師”有天然優(yōu)勢,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在視野、教學方向、看問題高度上,也會出現“盲區(qū)”,這就要求把“借鑒眼光”投向別處,遠處的名師成為另一個借鑒重要對象。
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飛速發(fā)展,“名師”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在很多培訓現場、展示課堂,我們都能看見名師,他們上課中的一舉一動,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既是以往經驗濃縮,更代表學科教學前沿理念。青年教師通過“借鑒”名師,提高自身教學出發(fā)點。比如,學校每年都會接到參加培訓任務,青年教師成為首選學習培訓對象。青年教師學習能力強,觀念轉變快,在學習中,學習起來勁頭十足,能隨借隨用。學校還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邀請名師來校示范、評課,讓青年教師近距離走近名師。名師課堂實錄、視頻,也是走近名師,近距離觀察名師的重要途徑。
身邊良師可以從各個方面影響你,觸手可及;遠處名師,起點高,看得遠;只有兩者有機結合,借鑒才會產生良好效果。
(二) 挑益友
青年教師成長中,“益友”不可或缺,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益友”——書。教師都聽過類似的話:“多看書”“不要忘記閱讀”“遇見問題去書中找答案”等。入職后,工作繁忙,往往將看書這條拋諸腦后,或者迫不得已被動看書。青年教師在讀書中會發(fā)現,書上都是前輩或者教育工作者凝固的經驗和心得。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李鎮(zhèn)西《做最好的教師》,這些著作中有教師職業(yè)普適性內容,遇到困惑,這些作為所有教師入門書籍。小學語文教師遇到教學問題,看看竇桂梅《優(yōu)秀小學語文老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你會收獲良多,數學老師可以在《吳正憲給小學數學教師的建議》,收獲數學課堂上另一番新天地。青年教師入職后,會產生浮躁、憤懣、挫敗感,看書恰好可以使內心平靜,從容應對。
挑“益友”是需要根據自身需求去挑選,不能盲從。根據自身需要,有選擇性看對自身職業(yè)有幫助的書,會消除對職業(yè)的陌生感,加速自身適應新環(huán)境,走在職業(yè)發(fā)展道路上。
(三) 勤磨課
青年教師成長快慢,和個人意愿有絕對關系,教師是要通過課堂教學能力來展示自身價值,教師也是在課堂教學中收獲滿足感。磨課是教學技能最重要生長點。“耐得住磨”的青年教師,往往很快就會走上正軌,通過三五年時間就會嶄露頭角。磨課,是將自己完整教學流程暴露在眾人面前,接受經驗、視角、細節(jié)等多方考量。磨課中,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需要得到檢驗,如果不磨課,設置的環(huán)節(jié)就不會很快得到檢驗;經歷磨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合理,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從中學會如何選擇視角,設置自己未來教學。磨課中,更是快速汲取他人教學經驗和智慧,直接達到最優(yōu)效果捷徑。
磨課,不僅聽別人評價,還要自己去揣摩,還有就是與“鏡像”中自己進行磨課。以我校為例,青年教師試教后,正式上課都會進行錄像,讓青年教師對著自己課堂,寫教學實錄,在鏡像中看到自己上課,可以細致入微發(fā)現問題,引發(fā)深思,一點一滴積累對細小環(huán)節(jié)處理,積少成多。再通過教學實錄與教學設計比對,結合評課,會發(fā)現更多問題。比如在我校黃老師設計《烙餅問題》教學上,設計中是40多個問題,結果實錄中出現200次以上問題提問,按照她自己的話說:老師,我好像把問題問“碎”了!這恰好反映出青年教師最大短板,提問過細,缺乏思考性。通過實錄中自身剖析,在調整后,設計問題更精煉,課堂線條清晰,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磨課不僅磨教學環(huán)節(jié),更磨練教學細節(jié),還有教師耐心,多番磨課后,青年教師上課氣質煥然一新;反觀不愿意磨課青年教師,其成長速度就相對較差。
三、 “借”有所思——借出思索
他人的經驗始終不是自身探索的結果,雖然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指導自身工作、生活,但是不轉化為自己的思考,那么教師刻板復制。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教學內容、自身情況各不相同,青年教師在借鑒過程中,往往陷入借來即用的誤區(qū),不加以思考,結果效果不佳,就開始懷疑所“借”非人,從頭再來,循環(huán)往復,兩手空空。曾經有一份針對36名特級教師研究表明(2006年,胡向榮),這些教師在歸類自身成功個人因素時,94.4%教師毫無意外選擇反思。青年教師的“借鑒”是“表象捷徑”,真正用好、用實借鑒,就需要反思。通過反思,找出自己教育教學中與經驗相契合部分,思考自身遇到問題,琢磨吃不準部分,在實踐中印證,不斷將借和思有效結合,去指導應用,才會產生最優(yōu)效果。
四、 “借”有所出——借出效果
青年教師通過指向性明確,內容對路借鑒后,就要思考借過來的東西,需要在自身上重新產出,而不是原原本本的復制別人。產出成果,成就青年教師自身,是借鑒的出發(fā)點,是借的“初心”。不假思索地照搬,或者僅僅去借鑒,而不加以運用,都只會讓前期工作白費。青年教師善于利用借鑒的成果,合理運用,指導自身教學教育工作,才是借鑒核心內涵。
通過借鑒,結合自身教學現狀,調整教學策略,將他人經驗內化自我見解,通過實踐,印證提煉。某校有語文年輕教師通過在校向身邊教師借鑒,將寫話教學與習作銜接作為突破口,以本班為實驗班,走在有經驗教師前面,大膽嘗試,由于思慮周全,已有經驗加青春頭腦風暴,這個青年教師教學成效超出本級水平,大有長江后浪催前浪之勢。在此基礎上,這個教師還提煉出研究課題,走上教研結合的“復合型”教師成長道路。
借鑒過來后,內化過程需要較長時間,不能因為一時得失,而質疑自己,要在“借——用——反思——再借——再用——再反思”這樣螺旋上升路上不斷堅持下去。
五、 結語
青年教師成長是復合過程,借鑒是其中重要途徑,只有用好借這個途徑,才能讓自己少走彎路,更早走上正軌,成為合格教師甚至優(yōu)秀教師。
參考文獻:
[1]劉秀坤.關注今天 為了明天——探索青年教師成長之路[J].學周刊,2014,(30):118.
[2]李勤.中小學青年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機制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
[3]蘇鐵熊,劉漢濤.青年教師的成長規(guī)律[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76-79.
[4]蘭華斌,黃秀菊.“三位一體”促進青年教師成長[J].中等職業(yè)教育(理論),2008,(04):25-26.
[5]楊啟富.導師制:青年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1):88-90.
[6]葉萬軍.農村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途徑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程衛(wèi),廣東省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zhèn)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