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年期是兒童在社會化發展的過程中,道德品質和學習品質的培養的關鍵時期。在兒童的生活中,家長和老師都是重要的角色,家長和老師要充分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互相積極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發展兒童的社會性,做到規范兒童行為,培養合作意識,為兒童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家校共育;社會性;發展
童年期是兒童在社會化發展的過程中,道德品質和學習品質的培養的關鍵時期。作為家長和老師,在兒童這個重要人生奠基階段,有責任對兒童實施最好的教育,為兒童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孩子到了三歲,他們就要去學校學習,接受系統的教育,從父母的呵護中走出來,成為一個能獨立承擔學習任務的主體,由于要適應新的環境,兒童的心理品質隨之會產生質的飛躍。在接受新信息的過程中,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引領著兒童的發展,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
一、 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
兒童在家里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在學校里接受的是學校教育,雖然教育的內容不同,但實質都是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培養優秀的全面的人。由于校教育要統一管理,以統一的教學大綱作為指導,實施標準的管理和統一的規范,對所有兒童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個體性格和家庭的千差萬別,家長對兒童教育的期望、成才的標準各不相同,所以學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做到針對兒童的實際情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兒童健康成長,達到家長的期望。
兒童最終要走向社會,成為一個健全的人,社會性的發展必不可少,而社會性的發展是融合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的,所以老師和家長要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共同攜手,讓兒童的生命擁有良好的開端。
二、 教育力求“家校共育”
1. 從態度意識中重視“家校共育”,發揮輔助作用。
家長要意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讓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輔助力量。如果家長在態度上不重視家庭教育,會給兒童養成一些壞習慣。這些壞習慣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例如:兒童在家里拖拖拉拉,不珍惜時間,結果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作業還沒有寫完,于是,孩子開始哭鬧,說自己不敢上學去,家長為了哄孩子睡覺,自己給孩子寫作業,幫助孩子給老師撒謊,說作業完成了。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依賴家長的習慣,缺少了主動性和擔當性。
2. 從兒童實際中契合“家校共育”,提出合理期望。現階段,由于受經濟水平的制約,我國的教育還沒有發展到每個人都可以到“985,211”院校深造的水平,只有在小學,中學表現拔尖的孩子才有可能考到全國一流大學,大多數孩子只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就如社會金字塔,大多數人處于中等發展水平。而兒童是每個家庭的希望,父母都抱有很大的期望,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特別優秀的人,既要學習成績優秀,還期望心理素質一流。對于天分普通的孩子,家長過高的期望不僅不能實現,反而造成了孩子過大的精神壓力,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家長和老師要認識到孩子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孩子提出不一樣的期望值,使兒童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有這樣一種現象,全家都圍著孩子轉,孩子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在學校里,老師反復強調,孩子卻無動于衷。對于這種狀況,學校和家庭要針對兒童的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期望,讓兒童在努力了之后能夠實現,這樣做了,學校和家長的期望才有意義,才能為兒童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為了使教育更加有效,學校和家長應喚起兒童內心的求學愿望,使他們實事求是地、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目標、使命,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把握正確的行為準則,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這樣,他們將來參加社會生活,就會定位屬于自己的恰當位置,對人生、對他人、對社會有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
3. 從具體生活中實現“家校共育”,促進兒童發展。兒童每天在家庭和學校的環境中學習生活,人是環境的產物,家長和老師的引導某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引起兒童心理的微妙變化,進而對其產生影響,家校共育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1)規范行為。行為的規范可以引起性格的改變和做事方式的改變,家庭和學校要在這一方面保持一致。例如,有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安靜的看書,保持20分鐘左右的時間,在家里卻由于家長看電視或者其他事情的影響,不能靜下心來看書學習。又如兒童在學校里可以自己穿衣服,把自己的物品收放整齊,在家里卻變得很懶散,自己不動手收拾,等待家長的幫助,自己的物品更不操心,一片狼藉。有一種失敗的教育模式5+2=0,意即在學校里五天養成的好習慣,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兒童兩天就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了。只有做到家庭和學校共育,讓兒童養成的習慣保持,行為規范,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社會和國家對兒童提出了教育的基本標準,是對兒童教育的一個指引。而這些指引性的要求和標準并不是只在學校里發揮引領作用,兒童在家庭、在社區、在其他公共場所都需要遵照和實踐。對于問題型兒童,家長和學校更要加強監管,在性格未定型之前,進行有效的引導。
(2)培養合作意識。現代社會生活中,很多事情團隊合作的效率更高,通過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有效的發展了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同時也訓練了兒童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得到同伴認同,會提升兒童的自我認同感。在學校,可以組織兒童通過小組合作、互相探討等形式培養學會合作。在校外,則需要在家長的陪同與指導下參加校外其他公益活動和社區服務活動。兒童在活動中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找到了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與人有效的交流溝通,同時從中體會到了合作帶來的成功的樂趣。
總之,教育兒童家校共育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兒童處在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除了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之外,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使兒童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者簡介:程巧蘭,甘肅省定西市,定西市安定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