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所開設的必修課程,也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點課程,對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和基本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法律基礎上的認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踐開展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時候,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學生并不青睞這門課程,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教師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現代教育背景和新課改的要求下,積極改變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道德與法制的學習,同時喜歡上這門課程,對自身有一個切實提高和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喜歡;實踐提高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教育,是培養全面型人才的重要課程。在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道德與法制課程教育確實出現了邊緣化的現象,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在社會上,尤其是中學生在自身思想道德建設上很落后,學生沒有基本的法律常識等弊端,故而需要學校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法律基本知識的理解應用,在教學中,努力讓學生喜歡這門道德法律課程,提高學生素質。
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富有愛心關注每個學生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需要得到和渴望得到愛,教師在教學中將學生當做自己的親人對待,關心和關注每個學生,這是學生接受這門課程的第一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一句深刻而且富有哲理的話,在實際的道德與法律課堂上,教師應該采取以影響和引導的教學方式,做到師生平等,教師需要和學生心與心的交流,這樣學生才會放下自我,接受教師,然后很好地融入課堂教學。對學生之間的矛盾教師應當積極解決,與此同時,恰當的融入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講道德》這一章時,教師通過學生矛盾的引入,讓學生討論解決的最好方案,學生會根據教師的問題思考,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的一種思考,最終教師總結,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的尊重,在生活中需要做有禮貌的人,以禮待人,別人也會善待自己。當學生再次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就能自己尋求方法解決,逐漸的學生就會體會到這門課程的作用與魅力。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到平易近人,多給學生鼓勵和支持,和學生成為朋友,通過自身的行動和努力改變學生,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最重要的,最終學生會青睞于這門課程。
二、 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和提高學生興趣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的發展,這些都為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師在道德與法制教育上應該適當地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這樣做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信息技術的教育呈現具有一定的直觀性,而且資源的獲取具有很大的便利性,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制課程《網絡生活新空間》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教學基地轉入計算機機房,讓學生通過網絡查資料和獲取自己想要的學習資源來理解網絡化的時代帶給我們的變化和便利,這樣的親身實踐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掌握程度也會更好,同時在網絡應用中,教師給學生講解,網絡具有雙刃的性質,引導學生利用其好處,豐富知識和拓展視野,但也要避免危害。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法律部分的內容,比較枯燥,如果教師單純地講解法律,學生可能會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法院開庭的情況,以及播放一些宣傳文明道德和遵守法律的生活小事,學生在觀看視頻的時候得到了一種新的教學體驗,對教學內容也記憶深刻,在教師的督促和指導下,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也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爭做文明懂法的合格學生。
三、 結合時代熱點促進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
我們的時代和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新的時期將會有更完善的法律,思想道德建設也會賦予更多的內涵,所以在學生道德法律教育課程中,應該與現代社會實時熱點問題相結合,調動學生積極性,此外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內容不再是重復文字的條條框框,而是需要教育和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和正確地看待問題,在生活實踐和社會上約束自我,有的放矢,在教學中時代背景和實事的有效結合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同時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通過問題的思考分析和正確看待,引導學生認識法律的重要性,形成正確的人身觀和價值觀。教學過程中,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信息,與學生生活實踐,身邊的事聯系講解,豐富學生學習,同時還可以組織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和加強學生法律道德認識理解,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在長期的教學影響下,學生會逐漸喜歡上這門課程的學習,而且能夠達到獨立自主的效果。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和新課改的促使下,應該積極抓住機會,改善道德法律教育手段,準確定位,促進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接受程度,同時,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身素養水平和法律認識,提高自身能力。建立新的學科教育平臺,成為學生交流討論的依靠,真正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倪振英.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J].中外交流,2017(25).
[2]蔣德均.如何讓學生青睞《道德與法治》——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反思[J].科研,2016(9):00044-00044.
作者簡介:
陳秉超,山東省新泰市,新泰市福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