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改三維目標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實踐是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利用自身滲透的情感教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豐富教學手段,為歷史課堂注入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體驗歷史、體驗生活,為達到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的做好充分準備。基于此,文章將從確定情感教育目標,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化,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分析史實,深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加以研究,為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樹立遠大的理想做好充分準備。
關鍵詞:高中歷史;情感教學;態度;價值觀;指導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受新課改教學理念影響,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接受知識洗禮的同時,發展積極情感,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歷史學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優勢明顯,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強化對學生的情感滲透,讓他們都能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受到教育,思想受到引領,使教學取得顯著成效。基于此,文章做如下幾點簡要論述。
一、 確定情感教育目標
情感是實現人與人內心交流的紐帶,態度則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外在表現形式,價值觀是在情感與態度的基礎上形成的內在思想、想法。三者呈現一種遞進式的關系,是實現情感教育的橋梁。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在歷史事件中體驗情感,做到情境轉換,在轉換中塑造價值觀,為確定情感教育目標埋下伏筆。例如,在分析“抗日戰爭”一課時,可以結合二戰時期日本屠殺中國同胞所犯的滔天罪行等視頻加以講解,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對民族所受苦難感到悲憫,通過歷史事件的學習時刻提醒學生勿忘國恥。這種“憤恨”、“悲憫”正是情感的表露。“不忘國恥”則是一種社會價值觀的形成思想。在此基礎上,逐步確定“銘記苦難,在苦難中尋求光明”的情感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要結合當下社會出現了很多抵制日貨這種不理智行為,針對這種不理智行為,將情感教育目標——“理智紀念苦難”教育理念逐漸滲透到實踐教學中,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落到實處。
二、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比較注重實踐教學,通過實際體驗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出來,促進學生深入研究知識。為此,創設教學情境,將所學知識植入到情境之中,為學生提供體驗歷史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內在情感,促使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例如,在學習《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內容時,師生可以一起布置課堂,再借助多媒體課件營造簽約的場景,設置戰后領土變化圖等相應道具,為突出場景的逼真性,在教室中間也可以放置會議桌,不同的學生代表不同國家,坐上對應的位置上,待會議開始后,各個“國家”的學生要闡述自己的戰后意圖以及想要得到的好處,將當時激烈爭吵的場景模擬出來。通過場景的設置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都能深刻體會帝國主義欺凌弱國的本質,這樣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三、 激發學習興趣,使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大多只是為了達成而達成,浮于形式,沒有觀察到學生自身是否真正從中產生體會,轉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自身的興趣,讓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通過設置情景、組織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如在學習《大眾傳媒的變遷》一課時,通過“傳統媒介與網絡媒介的對比”、“青少年接觸網絡的益與害”等問題進行探討與辯論,激發學生們自身的學習興趣,學生自然就會對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帶給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產生深切的感受與體會。在教學“西周的宗法制”時,通過姓氏、民族、傳統節日等不同情景的設置,讓學生們有興趣去了解宗法制,進而體會到中華民族的親情之愛,在我們的生活中真正做到關心孝順父母。而在學習《羅馬法》時,教學時讓學生們扮演法官,原告被告人,進行案例審判,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價值,體會法制建設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化,進而在生活中體現出來。
四、 分析史實,深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很多歷史知識都可以通過討論、辯論等活動展開,比如,就具體的史實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清重點,掌握難點,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加深對歷史事實實質的印象,進而再形成科學、系統的歷史表象,不斷深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例如,“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戊戌政變”甘灑熱血的譚嗣同等。針對這些不同看法指導學生展開激烈爭論。有的學生認為他們是勇敢、壯烈,是優秀的中華兒女;有的學生則認為他們都是自愿赴死,有些學生認為,人為了氣節、大義可以犧牲生命,但是,他們本可以在不喪失氣節的情況下保全自己的性命,為祖國的發展、為人民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死其實是一種逃避,是缺乏責任感的表現。盡管爭論沒有得到統一的答案,但是,最大的收獲是在討論互動中提升了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高中歷史課教學的核心價值觀所在,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斷滿足新時期對歷史學科的教學要求,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實效性,為實現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功能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菊花.探析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0(06).
[2]于萍.淺談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D].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9).
[3]馬維林,黃敏.高中歷史教學中價值教育的核心目標及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
[4]胡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中生中傳播、認同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4(10).
[5]李忠護.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初探[J].科技致富向導,2010,(14).
[6]辛寶杰.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J].生物技術世界,2013,(06).
作者簡介:
劉晶,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