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重點課程,以其獨特的生活趣味性和開放式的課堂態度,受到諸多學生的喜愛和歡迎。但由于傳統教學模式以講授制為主,如何發揮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是現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立足于現實,首先分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及基本特征,其次提出教師有效指導方式在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應用的有效對策,以此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有效指導方式;教師
教師有效指導方式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揮作用的基礎要求。現階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原則是要發揮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發揮的主體作用,形成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培養出探究實踐精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中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對于學生在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指導,從而發揮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的價值,實現對學生的培養目標。
一、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及基本特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是挖掘出學生感官體驗、與生活緊密聯系、結合生活經驗的過程,體現出對知識綜合利用的課程形態。與傳統設置的課程有較大區別,具有鮮明的探究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基本特征。
首先,綜合性是根據課程的性質而確定的,要求學生從全面開闊的視野中對自身學習的各項知識技能給予定論,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所有感官體驗來挖掘出內在的潛能。它不拘泥于任何課程學習的形態,涉及的知識方方面面,具有綜合性特征。其次,實踐性是課程最直觀的特點和根本特征。它以挖掘出學生在生活中的經歷體驗為課程資源,不需要存在特定的學科邏輯性,以自身最直接的實踐經驗為主要學習方法,關注學生在課程中與生活的關聯性。最后,探究性是由組織課程的活動形態決定的,要求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己對課程的結論做出探究定義,區別于傳統的死記硬背教育模式,不再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究。
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有效指導方式
(一) 教師角色定位的變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分尊重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相應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目標,對于組織活動的方案和結果都有自主權。因此在這種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有效的指導方式是要融入于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以合作者的角度積極體驗學生的思考方案,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出學生在課堂中自主探究的熱情。在課程中,處理好學生自主性發揮與教師有效指導之間的關系,教師的指導態度、指導立場及指導方式都要符合學生在實踐探究中的主體地位。
(二) 教師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者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新課改后的一門全新課程,對于中學教師是全然陌生的,課程教師只能在實施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驗,課程開發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發揮出有效價值。因此,面對這種形態,中學教師要有對課程開發探究的意識,由于沒有過往的經驗可以借鑒,對于綜合實踐課程要有自我超越意識。根據教育部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來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善于反思在課程中學習的不足,對于學生實施有效的指導方式。
(三) 確定多元化的活動學習觀
教師的有效指導方式最重要的是確定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多元化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倡導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并且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學習領域。根據活動課程的具體目標來設計成不同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掌握多元化的學習觀,比如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設計性學習及參與性學習,這些都是多元化學習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不同學習方式中給予針對性的有效指導,這些都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趨勢的。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工具逐漸走入課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工具來提高課程生活趣味性,為學生豐富自身的生活體驗。
三、 結語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從學生的直接經驗中進行提取,來聯系實際生活的綜合探究性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下實施的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而設置的。教師作為課程的重要開發者和研究者,只有增強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升這門課程開設的意義,同時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參與到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提高指導策略,實現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
參考文獻:
[1]王婧.淺談如何指導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實施——由數字編碼匯報交流課所感[J].新課程·上旬,2016,(8):159.
[2]徐光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的有效指導——以《將問題轉化為主題》的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2):51-53.
[3]章味珍.“導”出學法“導”出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師指導策略例談[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7,(5):32-34.
作者簡介:
浦紅梅,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市長海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