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潔
摘 要:在高校大力推進產學結合,興辦校辦企業,推動科研成果向服務社會的進行中,因高校與企業性質不同而引起了若干財務問題,本文就資產管理、成本分攤、財務監督等方面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系列解決措施。
關鍵詞:校辦企業 資產管理 監督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1
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教育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民族奮斗目標源源不斷的輸送專業技術性人才。在新形勢下,產學結合正是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各高校在尋求校企合作的同時,亦依托自身的優勢條件,創辦了與教學、科研、后勤服務等相關的校辦企業,強力的科研團隊、時代前沿的高新技術使得校辦企業在進入市場之初就吸引了大眾的眼球,但如何市場化經營運作,解決財務管理混亂,確保國有資產增值保值,成為困擾眾多校辦企業的一個難題。
一、校辦企業存在的財務問題
1.校方投資程序不規范、資產管理混亂
在注冊公司時,高校往往以現金、固定資產等方式作為初始投資,由于高校屬于事業單位,其資產均屬于國有非經營性固定資產,若做對外投資,則需要將非經營性固定資產轉變為經營性固定資產。國資委1995年頒布的《事業單位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管理實施辦法》與當前的事業單位的經營與經濟狀況不匹配,高校在創辦企業之處投入的資本多數未做“非轉經”處理,致使創辦的企業財務核算不獨立,部分資產依舊在學校財務體系核算。
擁有著科研優勢的學校可以為校辦企業提供生產技術方面的支持,在經營管理上由于缺乏市場經驗,出現或全部放權給企業管理者或學校內部人員全權控制的極端現象,在會計核算上容易出現只考慮一方利益的情況,在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缺乏的情況下,學校所投入的資產運營情況很難被公平公正的核算。
2.成本分攤不明確
部分占用學校資源辦公的校辦企業,因資產產權劃分不清,在財務成本核算上,未將占用資源的損耗計算在企業經營成本中,不向學校支付相應的使用費和損耗費,當學校將該部分損耗入賬時,本應由企業承擔的費用則轉移給學校,無形中加重了學校的財務負擔。
校辦企業的初衷之一是將學校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因此,在企業中承擔主要技術工作的員工多數是學校的教職工,他們在企業中的工作屬于課余兼職,一般不獲取報酬,政府財政為其支付的工資無形中承擔了企業本應承擔的人員成本。
3.缺乏相應的財務手段
校辦企業的財務人員多數是學校財務抽調出來的職工,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和一般企業會計在賬務處理上的不一致,致使學校財務人員在財務手段上相較專業的企業財務人員有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在一下幾方面:
第一,市場敏銳性不強。企業中,財務人員在做預算及確定庫存量時,需要配合銷售部門,以銷定產,以周轉率確定庫存量,制定相應的付款優惠條件確保應收賬款及時收回。學校財務人員長期處于實收實付的半計劃經濟狀態下,缺乏市場敏銳性,與業務部門脫節,難以強有力的輔助管理者做正確的經營決策。
第二,融資手段單一。作為公辦高校,在財政撥款不足以支持學校建設時,多數會采取商業貸款的方式進行籌資,股權融資的方式在目前并未出現在高校融資中。校辦企業在資金周轉不暢時主要依靠向金融機構借款來緩解資金壓力,導致負債率一路飆高,超出合理的財務杠桿范圍,形成惡性循環后,最終由于資不抵債而無法持續經營。
第三,績效考評體系設置不完善。高校的績效考評體系偏向于行政考評和業績考評,高校財務人員不參與高校績效考評體系設置。在企業中,財務人員需要通過相應的財務指標配合企業管理者設計合理的績效考評機制,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通過績效考評結果及時調整企業經營戰略。從學校抽調的財務人員受學校工作環境的限制,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在校辦企業績效體系設計中,難以給出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的合理有效的績效考評意見,在企業績效考評體系明顯滯后企業發展時,無法及時的給出調整建議。
二、解決校辦企業財務問題的對策
1.明晰產權,加強國有資產管理
首先,學校以資產對校辦企業進行投資時,應先確定可以確保完成本單位的正常工作后,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非經營性資產轉變為經營性資產后,再對企業投資,而用于維持學校自身正常發展、完成事業單位任務的必要資產、上級補助以及財政撥款均不可轉為經營性固定資產做投資,要杜絕“一手辦學,一手經商”的現象。
其次,通過“一校兩制”措施,將經營性國有資產與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分開核算,合理評估經營性國有資產的公允價值,確定初始投資額及占股比重,將無限責任轉變為有限責任,將經營失敗對學校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可以在學校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由資產管理公司對高校的經營性資產進行管理,以資產管理公司作為投資者創辦或投資企業,將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建立高校與企業間的“防火墻”。資產管理公司可定期對所管理的資產進行清查和評估,及時確認減值損失,核銷壞賬,剝離不良資產。
最后,學校應在每年年末對經營性國有資產進行增值評估。學校可依據自身的情況,采用傳統的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公式計算資產增值情況,也可采用EVA評估法,將校辦企業的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包括股權成本和債權成本)的差額確定資產的保值情況。
2.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思維,加強管理監督
學校成立董事會,聘請外界管理人員對校辦企業進行管理,實現校辦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董事會對負責企業重大事項做決議,具體經營管理由職業經理人完成。采用多渠道多手段融資方式,有效控制企業資產負債率,讓企業良性循環運作。建立平衡計分卡績效評價模式,動態跟蹤評價企業經營活動,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立風險意識,識別防范市場經濟下不可避免的各種經營風險,年終聘請社會審計機構進行外部審計,客觀評價經營管理的規范程度,做到“國有資產走到哪,監督機制跟到哪”,最大力度保證國有資產增值保值。
在現行制度下,學校與企業管理模式及財務制度不一致導致的校辦企業出現諸多問題,學校需積極推進校辦企業市場化規范化運行,讓學校的科研成果可以真正的服務社會,推動我國自主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牛樂,牛歡歡.行政事業單位非經營性資產轉化為經營性資產的實施條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3).
[2]戴恒年.談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的會計監督[J].財會學習.2016(5).
[3]劉子斌. 高校校辦企業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