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園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向,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包括綠色發展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近年來,華安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生態立縣”的重大決策,努力打造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美的新華安,取得了顯著的成果。2016年9月,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2016年10月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今后,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補齊發展短板;如何精心呵護、倍加珍惜大自然給予我縣生態資源,持續鞏固國家生態縣創建成果,為把華安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做出不懈努力。為此,本文總結了近幾年華安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以及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就進一步推進華安縣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華安縣 生態文明成果 存在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2
一、華安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華安縣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縣、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祖國大陸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縣份、原中央蘇區縣、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范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幾年來,華安將“生態立縣”作為發展戰略,生態縣建設納入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現今我省自貿區建設如火如荼,旅游服務行業被列入我省自貿區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之一,華安縣緊抓機遇,突出自身生態優勢,充分利用創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縣的契機,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旅游產業。目前我縣森林覆蓋率達72.42%,居于漳州市前列;有8個鄉(鎮)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畬族村寨官畬村入選首批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6個村被評為富美鄉村,15個村被評為美麗鄉村;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森林公園4個。
1.以綠為“尺” ,生態把關
首先是強化源頭治污。以“低消耗、低排放、高科技、高效益”的項目為目標,并將限制開發區域的建設項目放在南部的經濟開發區,實行最嚴格的項目引入和淘汰制度。近年來先后關閉污染及落后產能企業85家,謝絕10多個投資達數十億元的項目引入。其次是全力進行生態修復。華安縣肩負著保護北溪流域水環境和下游飲用水安全的重任,“十二五”期間,我縣共投入2.41億元進行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共拆除或關閉養殖場達107萬平方米。近年來,我縣頻頻放出綠色大招,安排每年8000萬元作為九龍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金,并每年以6%的速度遞增。同時,大力推進生態與水系工程建設,全面推行“河長制”,全面推進村容村貌整治。
正是由于群策群力,嚴防死守,九龍江北溪華安段干流斷面水質一直保持在三類水質標準,達標率100%,而大氣則優于國家一類標準。
2.從綠掘金 奏響強音
生態工業是我縣綠色發展的最強節奏。南部開發區大力發展“飛地工業”,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和綠色食品兩大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據統計,我縣今年第一季度新開工有41個項目,簽約18個項目、總投資達30.28億元;而隨著我縣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貫徹實施,我縣9個鄉村旅游示范村建設得到提速,今年還計劃新開發五鳳樓民宿100棟以上。
生態農業是我縣綠色發展的最美旋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優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茶葉、林下經濟、食用菌、百香果、花卉苗木、檸檬、茂谷柑等產業也先后得到有效開發和發展,并涌現出一批有機綠色茶企和茶葉觀光園如光照人、哈龍峰等。近幾年華安先后榮獲中國名茶之鄉、中國綠色食品之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鐵觀音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
生態旅游是我縣綠色發展的最美和聲。目前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業,世遺文化游、一江兩岸游、現代農業游、特色鄉村游 “四駕馬車”正在快馬加鞭、齊頭并進。福建土樓(華安)旅游區將創建國家5A級景區,東溪窯遺址“海絲”申遺、沿江沿線生態走廊、利水溫泉、三畬尖原生態、金山紅錐林森林公園、龍頭山植物園等旅游項目也在加快推進。
生態家園是我縣綠色發展的最美畫卷。“十二五”期間,我縣共投入3.15億元進行25個縣、市級富美鄉村的創建;投入4620萬元,創建15個美麗鄉村;縣城中心區正進行水城、綠城、玉城和知名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建設,致力于打造“山水樂居”園林城市。
二、華安縣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1.水環境問題
一是九龍江流域環境保護壓力大。由于流域線長、工業企業多,企業廢水偷排、漏排時有發生。二是生豬養殖整治工作任務重。一方面,大部分養殖場(戶)設施較為粗放,污水糞便沒有及時收集和有效處理。另一方面,部分群眾對生豬養殖整治工作不理解,給整治工作帶來較大阻力。三是流域生態保護資金投入不足。我縣既要承接上游24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以及大量畜禽養殖廢水,還要肩負下游廈門、漳州市區450多萬人口的安全飲水重任,而每年省市生態補償資金僅有2000多萬元,杯水車薪。
2.農村環境問題
一是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成本高。由于村落分散,運程普遍較長,所需的成本較大。二是垃圾處理方式簡單。縣城中心區的垃圾主要采用填埋處理,焚燒場規模小,無法處理越來越多的垃圾,而且垃圾焚燒產生的廢氣及填埋的垃圾,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不徹底。尤其偏遠山村存在部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現象。四是農村衛生廁所改造不完全。沒有按照三格化糞池標準建設,存在一定的滲漏現象。五是鄉村綠化美化水平不高。鄉(鎮)、村綠化缺少統一規劃,綠化品種單一。
3.企業排污問題
一是企業產能落后。硅、鋼、塑料、石材、鍋爐等高耗能企業還沒有全部關停。二是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低。開發區仍處在“成長期”,未形成大的規模效應,投產企業不多,污水入網率低;城關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低。三是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不強。部分企業片面追求利潤,環保投入不夠。四是污染環境類案件取證難度大。環境污染案件隱蔽,反偵查手段多,個別違法者借夜間排污,造成發現難、取證難、打擊難。
4.大氣污染問題
一是煙花爆竹。春節期間,農村各地民俗活動較多,經常集中燃放煙花爆竹。二是道路揚塵。近年來,我縣加快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施工項目多,車輛運輸、房屋破拆等過程產生粉塵,對空氣質量造成一定影響。
5.土壤污染問題
一是農業林業結構單一。許多山地、園地被大量開墾種植茶葉,山頂沒有留綠,造成水土流水。另有20萬畝桉樹林,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發展。二是土壤監測水平滯后。由于缺乏監測儀器和人員配置,我縣基本農田等重點區域存在監測站點布置過少、監測項目過少、監測數據流通信息不暢。三是缺乏對主要耕種區域的土質分析。土壤改良缺乏有效的手段,導致部分良田地力下降。
6.干部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程度不高
一是部分干部思想因循守舊、按部就班,缺少創新意識,工作中具有較強的惰性,沒有將環境保護視為己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動開展工作,雖然響應國家號召,但僅從表層意思理解,片面認為改造生態環境,就是大拆大建,在耗費人力物力進行大肆改造的過程中,生態環境甚至遭到更嚴重的破壞。二是群眾對于生態文明建設認識偏差,認為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與己無關,參與環保的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加上我縣經濟不發達,其文化教育程度相對也薄弱,不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對現有的環境惡化將帶來的后果沒有充分認識。
三、華安縣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探析
1.加快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推動“互聯網+”;重點發展壯大先進裝備制造和綠色食品等兩大主導產業,培育壯大電子信息;集聚資源推進龍頭企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華安經濟開發區要按照建設新型生態標準化工業園區要求,開展產值翻番計劃,實現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工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保持年增長30%以上。
2.積極創建生態農業模式
一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重點念好“茶、林、竹”三字經,推廣綠色有機管理技術,倡導產銷新模式,加快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優化林業產業結構,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扶持苗木產業和林下經濟,打造特色林下經濟品牌;充分發揮竹類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竹產業。二是大力發展有機食品生態農業。有機食品是真正無污染、純天然、高品位、高質量的健康食品,目前人們對有機食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華安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茶葉、坪山柚、蜂蜜、野生及人工培育的食用菌、蔬菜等眾多的品種資源,另外動物資源也不少。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我縣已發展成為全省綠色食品生產先進縣,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基地,因此要促進鐵觀音茶葉、食用菌、林下經濟、蜂產品、水果、蔬菜、中草藥等有機、生態、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起來。三是要堅定不移地把 “興茶富民”作為華安縣的發展戰略。近年來,我縣積極鼓勵茶農改造山地茶園退茶還林,套種名貴樹種,以實現“茶木共生”。縣財政還下撥扶持專款60萬元,建立千畝老茶園改造示范片,通過深翻施用有機肥等措施,引導示范戶改造10多萬畝老茶園。茶產業已成為全縣惠及面最廣的第一民生產業,華安縣也因此被評為“全國十大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縣”。每到周末,不少廈漳泉等地的游客奔著“有機”,前往沙建鎮光照人有機茶園,購買健康養生的有機茶、有機果蔬和土雞鴨,體驗綠色有機茶旅。
3.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旅游業
我縣是繼張家界之后全國第二個以縣域命名的國家森林公園,也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2015年,華安縣編制《華安縣全域旅游規劃》,把“全域旅游”納入縣“十三五”規劃綱要,確立“清爽華安”旅游主題,并做好《華安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工作,構建“一軸、一心、兩翼、八區”旅游產業格局。(1)打造“一軸”:“一軸”即九龍(北溪)百里大觀園。依托九龍江兩岸山水景觀帶和高速公路景觀帶,建設九龍江北溪文化休閑景觀走廊;(2)鑄就“一心、兩翼”:“一心” 即以縣城為中心的旅游服務中心和半小時旅游圈;“兩翼”即東翼土樓文化旅游帶和西翼原生態山水旅游帶。(3)建設“八大旅游集聚區”:土樓文化旅游區、縣城中心服務區和華安玉文化旅游區、貢鴨山原生態旅游區、上坪現代農業觀光休閑區、 “海絲”生態休閑旅游區、和春鄉村旅游度假休閑區、沿江北溪溫泉休閑區、湖林鄉村旅游發展區。
4.完善生態法規建設,加大環境監控和執法力度
應進一步加強有關治理鄉鎮工業、土壤、畜禽飼養污染等方面的法規建設,堅決關停高污染鄉鎮工業,加大農村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和力量是不夠的,應充分利用外部的資源和力量,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政府部門除了通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外,還應通過財稅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態建設,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
5.拓展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通過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整治。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以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為內容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改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狀況,豐富鄉村基層文化活動,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6.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華安縣生態文明建設
(1)加強我縣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保障。實現以政府為主導、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村鎮具體落實的工作制度。將生態縣建設的各項任務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責任制,納入年終各項考核的硬性指標,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監督、政協參與、鄉鎮部門協作”的立體工作網絡。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政績考核的綠色標尺,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樹立“綠色GDP”的概念,充分利用干部政績考核的導向作用,在考核中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比重。(2)不斷深化生態文化的助推作用。一是把生態文明的教育內容融入到中小學義務教育的范圍之內,建立起系統的正確的生態文明觀與價值觀;二是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全縣大眾文化宣傳,擴展到社會各階層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級政府、各企事業單位負責人,要著力推動生態文明宣傳和教育的社會化與全民化,終生化;三是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各領域員工崗位培訓,員工質量是構建一個優質集體的必備因素,因而生態文明能否融入到各行各業的各個環節,在員工崗業培訓這一環節十分關鍵;四是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新媒體技術的傳播,運用新媒體開展生態文明的教育宣傳工作,是適應新的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新形勢下生態文明教育宣傳新的工作領域,是生態文明教育與宣傳工作的重要目標。
回首望,生態環保,已經成為華安縣的標簽和名片;向前看,生態之路,華安縣的步伐將更加堅定而穩健。
參考文獻
[1]華安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3]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4]淺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李木 2013年《科學與財富》
[5]《華安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