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然瑜 郭春旭
摘要:社交媒體,是基于數字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媒體形式,涵蓋了手機、QQ、微信、論壇、微博、空間、人人網及其他實時在線交流工具,與傳統的媒體形式,如報紙、廣播、電視有所區別。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社交媒體在人們生活中得到了普遍應用,并越來越多參與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如何有效應對社交媒體給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研究的新課題。
關鍵詞: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新型社交媒體概述
社交媒體又稱社會化媒體,是用戶借助網站和技術的工具和平臺,進行溝通、分享、自由討論和評價等一切社會互動活動。社交媒體給大學新生帶來了深刻變化,從社交網絡、論壇、博客等傳統形式發展到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體形式,改變和影響著大學新生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其具有廣泛性與便捷性、交互性與功能性、時效性與原創性等特性。當社交媒體在信息查找、整合、溝通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它的過度依賴給大學新生帶來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如今,大學生不僅是社交媒體領域內的“原住民”還是“主力軍”,社交媒體的使用已成為當代大學新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新常態。如何進行引導,盡力發揮社交媒體在大學新生群體中的積極作用,并規避其消極影響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加強大學一年級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真實地掌握新生的思想認識和心理發展趨勢,進一步增強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在當前社交媒體環境下必須對大學新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抓好入學教育。入學教育是大學新生心理及生活適應的需要,更是大學新生適應校園環境、了解熟悉校史校情,校紀校規, 進一步適應學習的需要。其次,大學一年級就是大學生人生之中的緊要處。學生在這個階段既要把以前所學的理論、知識、技能集中和沉淀,又要養成新的學習方法、培養新的能力,以適應大學學習特點。這時容易分不清主次、找不到方向。再次,大學一年級新生的價值觀容易受到影響。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沒有真正確立,容易受到來自社會的種種錯誤思想和表象的誤導。最后,大學一年級正處于人生的第二次斷奶期。高校新生從中學時代的家居生活到大學的集體群居生活,正好處于這第二次斷奶期。在這一階段,許多新生或多或少表現出對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的種種不適,安全防范意識淡薄等。學生要真正“斷奶”,約需要半年到一年;若工作跟不上只依靠學生自我適應,卻會延長到二年到三年。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機遇
第一,社交媒體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渠道。社交媒體內容豐富使用率高、互動及時、傳播快速、信息含量大,各種終端設備如智能手機、電腦等都已成為大學新生的生活必備品。將其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豐富拓寬思政工作渠道,達到較好的教育成效。同時社交媒體良莠不齊的信息增大了思想管理難度。第二,社交媒體的運用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隨著社交媒體的普遍使用,采用諸如人人網、QQ、微信、微博等方式發布各類信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確保多數學生有效接收信息,極大提高了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縮短師生距離,體現出師生平等的理念,有效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運用社交媒體實現了師生的平等對話交流,提高了思政工作的針對性。但是社交媒體的運用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的素質能力有了更高要求。第三,社交媒體的運用促進了大學新生議政參政的意識。現階段的大學生群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在思維意識及行為上較為獨特,社交媒體能夠聚集高校學生的政治關注目光,增強群體的議政參政的意識。社交媒體的運用給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帶來了挑戰。
四、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運用社交媒體建立覆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更新教育觀念,全面推行人文關懷,社交媒體的廣泛運用,開辟一條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一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現階段仍然占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高校思政教育人員要充分認識到社交媒體給傳統教育方式帶來的挑戰,對教育方法加以改革,建立起“現實”的思想教育與“虛擬”的思想教育有機結合的思想教育體系,整合兩者之間的教育資源,做到既不斷滿足信息化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又有效發揮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實現兩者的補充協調。
(二)運用社交媒體對大學新生進行校情校史、校規校紀教育。學校的優良校風、光榮傳統是入學教育的一個永恒題材,應讓大學新生入學伊始就對學校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進行了解,激發他們對學校的熱愛,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通過觀看校史紀錄片、校史展覽館和對校園文化、校訓的解讀等方式使新生了解本校的發展歷程。通過具體介紹師資隊伍、各處設備設施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方便今后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校規校紀教育,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學生學籍管理規定、課程考核管理規定及各項獎懲制度等都是校規校紀教育的應有內容。對剛到大學進入陌生學習、生活環境的新生,應讓他們了解大學生活的特色和自覺遵守校規校紀的重要性,并提高他們遵守各項制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養成勤奮好學、誠實謙虛的美德和優良的學風。
(三)運用社交媒體對大學新生進行生涯規劃設計與適應性教育。新生入校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適應性教育,大學適應期的調整應完成角色轉換教育、自我管理教育、人際關系能力培養等。學習大學生守則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更深層次的了解大學生活。同時應依托班級、社團等形式開展大學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發揮主體班會、社團組織教育學生職能,積極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大學生涯規劃設計不僅可能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而且對發掘自我潛能、不斷完善自我具有重要的意義。幫助大學生做好生涯規劃,讓職業規劃真正融入大學生活,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專業觀、就業觀,以適應大學學習和社會發展變化。新生根據自己本身的興趣愛好、特點,樹立適合自己的目標,在未來的四年里學習好專業課掌握本專業的技能,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自己的交際能力,不斷積累社會經驗,才能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最能發揮自己長處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在就業時處于有利地位。
(四)運用社交媒體對大學新生進行軍事教育和國防教育。在入學教育中開展軍事訓練和國防教育,這對新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增強國防觀念;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組織紀律性和勇敢頑強、堅忍不拔、吃苦耐勞、不怕艱難困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有利于培養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集體主義精神;有利于鍛煉和增強他們的體質。
(五)運用社交媒體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高新生大部分學生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問題,為避免類似不良行為的發生,教師應把握入學教育的機會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正確看待自己,幫助學生調整好學習的心態。教師可通過講述身邊的一些典型事例,如本校畢業的優秀學生,讓他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優勢,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充滿自信,成功之門同樣為其敞開。安全教育作為從學生入學到畢業的一項經常性工作,軍訓期間全面灌輸“安全”意識,使新生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貴,強調無時無刻都應注意自身的安全。應根據不同專業及學生的特點在各種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中,特別是節假日、學生外出實習、舉辦大型活動前進行,并利用已發生的安全事故教育學生,積極組織開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識,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防范能力。
(六)運用社交媒體對大學新生進行文明禮儀、誠信與感恩教育。現代所需要的是有修養、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識的四有人才。因此,文明禮儀教育是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大學生的文明禮儀尚不盡如人意出一些不良的現象。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講臟話粗話,在校園里酗酒、打架、賭博等不文明行為。為此,應在學生入學之初加強文明禮儀的教育,強調文明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讓文明禮儀之花開遍校園。隨著國家和社會各界對在校大學生資助措施的增加,偽造虛假信息、違約現象日益增多,影響惡劣。高校必須要在學費繳納、貸款還貸、誠實考試等方面進行誠信教育。在新生入學時開展情況,“獎、貸、勤、補、免、助”的各項政策規定。讓大學新生時刻準備著回報他人、回饋社會,回報形式就是踏踏實實地學習,同時,加強愛國主義、公民道德教育。
(七)運用社交媒體對大學新生進行科學規劃人生,樹立遠大理想。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大學四年正是學生確立人生理想,錘煉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堅強意志的重要階段,教育他們要嚴以修身養德,錘煉意志品質。人生觀的樹立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和中華民族的興衰。因此,科學規劃人生,樹立遠大理想對當代大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和精神支柱,是青春的光和熱,是人生航行的指南針。一旦確立了崇高的理想并堅定不移地付諸實踐,就會產生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志,這種意志的力量,就是一種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精神,就是一種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參考文獻:
[1]薛雅茜.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山西師范大學,2014
[2]趙雪.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3]趙超穎.新型社交媒體對大學新生行為習慣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J].新媒體研究,2017(11)
[4]欒海清.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心理行為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江蘇高教》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