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煥
摘要:“教育即生活”是現代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思想,課堂教學改革的要點之一就是課堂教學的生活化,這表現為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實施、反思等活動中,要求教師高度關注學生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的聯系,努力打通兩個世界,在兩個世界間搭建起橋梁。“回歸生活世界”是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主張,這一主張轉化為課堂教學實際行為,就是要求地理教師樹立生活中有地理、生活中蘊含著各種教學資源的觀念,有意識地將生活世界中的相關資源引入實際教學中,將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貼近生活,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初中地理教學必須接地氣,突破課堂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實施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實現高效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一、實施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的重要性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成功的地理課堂教學應當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能夠通過各種途徑盡快地了解學生、熟悉他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學生容易理解概念、規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現象作為支架,恰當地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跳一跳,夠得著”,這將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更多的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努力價值和成功樂趣,培養起他們積極進取的心態和信心,為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益創設有利的情景和平臺,以更好的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活躍思維,化解教學難點。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學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學好地理,學的懂地理,不斷地能從課堂上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時,才會形成對地理的興趣和信心。
二、生活課堂,增強信心
地理課程中有些知識生澀難懂,遠離學生生活,導致學生缺少直觀概念,無法在頭腦中形成直觀印象,形成在地理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在生活化的地理教學中,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跨越歷史和時空,把地理原貌和地理變化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創設出直觀、形象的生活地理,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克服在地理概念認知和理解上的“疑難雜癥”,減輕學習地理的壓力,增強地理學習的自信力。 例如,在“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學習中,由于學生身處南方,對北方的地理特征與風土人情知識缺乏理解,在這一知識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現身說法來描述自己所處區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然后借助多媒體圖片和視頻向學生展播對應的北方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讓學生在直觀的生活地理中進行對比,生成疑惑:“為什么南部和北部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但自然特征卻有如此的迥異?”在問題的指引下,我引導學生從地理地形出發,撥開了“自然特征差異”的神秘面紗,有效化解了理解難題,增強了學生地理學習的希望和信心。
三、生活實踐,凸顯主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地理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也離不開科學的地理知識。書本上的地理學習只能讓學生識記地理知識,做到“紙上談兵”。要真正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讓地理知識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必須走出狹隘的課堂,讓地理學習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能力水平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問題,從而發揮學生地理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地理學習真正的主人。例如,學習“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后,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實踐性的地理作業,讓不同組的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繪制北京的“地形圖”“行政圖”“氣候圖”“交通圖”等。個人實踐后發現學生對這一實踐性質的作業興致極高,完成的態度極其認真,不僅設計出相應的圖例比例,還對繪制的地形、區域進行反復的修改,這就是實踐教學的魅力。
四、創設生活化情景,巧用圖像化語言,化解教學難點
地理知識主要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和周圍世界,課堂情景的創設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現的現象濃縮到情景中,通過課堂看世界。教師教學時,除用好教材,還要能從生活中選取那些有效的,可以促進學生新經驗增長的事物或情景,使之成為學生學習更高一級新知的支架,才能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創設生活化情景,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是生活化地理教學實施的模式,教師把課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帶到一定的情景中去,轉化為學習的背景,讓學生不斷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情景中體驗、聯想、活動、探究,達到想象力、創造力和學習方法的發展。
五、讓地理回歸生活,為生活服務
讓地理回歸生活,為生活服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新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或解決社會生活中的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季風氣候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時,從我們三餐的主食(大米)入手,從“水稻”字義上理解其喜歡生長在有水的地方(水田),喜歡濕熱的氣候,而季風氣候夏季普遍高溫,雨熱同期,水熱條件配合得當的特點,就非常適合水稻的種植和我國農作物的耕種。根據地理學科的較強時效性,及時融入時事和身邊的地理素材,讓地理課堂教學與社會發展、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為更好踐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師在拓展練習中,提供給學生一組房地產樓盤廣告,與學生一起討論怎樣應用所學到的季風知識來辨別、選擇好的樓盤和樓層。只有學生意識到地理存在并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世界,生活離不開地理,才能切切實實體會到地理的價值,學習的動機才能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地理知識及地理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現實社會生活中,為生活服務,達到學以致用。
總之,初中地理中包含了自然科學知識與人文科學知識,知識體系具有綜合性的特點。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及確保學生可以理解、掌握、運用地理知識,則需要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實現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王民,王桂紅.日本、德國中小學地理課程與教科書[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7 - 38
[2]梁會成.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淺析[J].學周刊,2015(2):29
[3]李晴,中學地理教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